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汝为 《现代语文》2006,(2):112-112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相似文献   

2.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为什么朋友之间以“足下”相称呢?这个敬词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诸公子争夺王位,自相残杀。公子重耳带着心腹门客逃亡在外,19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为了报答流亡期间的有功人员,决定论功行赏。介子推是有功之臣,却不愿接受封赏,逃到山中隐居。文公…  相似文献   

3.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为什么朋友之间以“足下”相称呢?这个敬词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诸公子争夺王位,白相残杀。公子重耳带着心腹门客逃亡在外,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为了报答流亡期间的有功人员,决定论功行赏。介子推是有功之臣,却不愿接受封赏,逃到山中隐居。文公…  相似文献   

4.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此处“足下”系下称上;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少卿足下……”此处“足下”  相似文献   

5.
李家芸 《师道》2002,(10):20-21
一则故事:小外孙女在悉尼写“书”2001年,我到悉尼探亲,观察外孙女的学习,不时的有意无意询问一些她们学习的情况,引起我的思索,得到一些启发。一天,上小学六年级的外孙女放学回家,一脸正经地对我说:“姥姥,今天您给我一点时间,我要采访您。”“采访我?”这难道是她们的作业?三周以后,外孙女给我看了她的作业———《我的家》。哟,这哪是一篇作文,俨然是一本制作精美的图书。在“前言”里她简述了她们一家什么时候到悉尼居住的,她何时到悉尼小学就读,她的家庭成员等。书的第一章写我———《我的姥姥》。写我出生的艰…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7日 晴 一下午都和朋友在一个悠闲雅致的地方喝茶,临晚,我说:“一起吃饭?”她坚决地说:“不!回家,今天是颠峰之战。”看着我狐疑的样子,她先笑:“红楼选秀啊,今天决赛。”继而她又大惊:“你不会告诉我你不看PE?初中毕业的时候留言。同学们都称你‘林妹妹’啊!”我惭愧地点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意识——强烈的希求成功的备考意识。 《孙子兵法》开篇云:“兵,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现时的高考体制下我们是否可以杜撰这样的口号:高考,人生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可不察也!”一语断尽.不容置疑,因为备考需要这样的气氛与心态。“备战高考!”以战争喻高考可谓颇具中国特色的天才之喻。如果说“战争是血与火的考验”,如果说“狭路相逢勇胜”,那么,高考就是智与勇的较量.需要我们拿出全部的智慧与勇气确保首战必胜。战略策划的第一要务在于统一思想下定决心,然后才是谋划与部署。这一务虚的环节十分要紧,唯其如此才能激起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备战状态中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秦汉化”部分有一幅《导引图》,而书中字只介绍了华佗和张仲景两位医学家,并未涉及《导引图》。同学们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可能就此认为是华佗的《五禽戏图》。二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这是一个敬辞。“足下”一词由来,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之推。刘敬叔在《异苑》卷十中日:‘价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树木袁嗟,伐而制展。每怀割胶之功,俯视其展日:‘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为春秋时晋国贵族。相传他跟随晋献公之于雪耳,为躲避后母拥姬陷害,逃亡国外达19年,患难与共,忠贞不二。最困难时,重耳饥饿难忍,介之推割股肉让重耳充叽。重耳知道后,含泪对臣属说:“即位之后,定不忘前情,重加封赏。”重耳回国即位后,赏赐跟随流亡的臣…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内容以“新、活、实”为立足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适应新课程内容改革的“有所为一有所不为”思维模式“有所为”,即紧扣新课程内容之“本”来选择授课内容,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关联的内容,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有所不为”.即舍弃新课程内容之“末”去更新授课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必照本宣科、局限师生的“随意性”发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竟·章·竞     
查《现代汉语词典》时,发现“竟”“章”“竞”三个字都收在“立”部,“竟”和“章”还收在“音”部.这是为什么呢?在《说文解字》中,“竟”字收在“音”部,解释为“乐曲尽为竟,从音儿”。段玉裁注释说:“此犹章从音十会意。儿在音下,犹十为数终也,故竟不入儿部。”据此可知“竟”宇由“音”和“儿”两部分组成,本义是奏乐完毕。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2007,(9B):15-15
8月29日上午,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中共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为90岁高龄的著名教育家、有着新中国基础教育“活化石”之称的吕型伟同志举办了《吕型伟教育文集》首发式。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等领导及一批与吕老共事过的老教育工作者出席,首发式由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主持。会上,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向全市中小学校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七下”,是指足下、膝下、阁下、节下、麾下、殿下和陛下。旧时人们书信往来或讲话的开头,为了向对方表示谦恭,根据各自的职位、身份、辈次的差异分别采用这些称呼。足下,辈次职位差不多的人或朋友之间的称呼。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他写给元稹的一封重要诗歌论文书信《与元九书》里开头称“微之足下”,全信三千多字,竟用了22个“足下”。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足下”,皆谦类。此称始于春秋时代的晋文公。据《东方朔琐语》记载,介之推跟随晋公子重尔流亡各国十九年,重耳返国为君,号文公。由于未能及时给介之推加官赐禄,  相似文献   

14.
晓秋 《语文知识》2002,(10):11-11
乌鸟即乌鸦,在古代诗文中常被提及,这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鸟儿。 唐人韩琮《春愁》诗曰:“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故“金乌”与“玉兔”分别指代日月。此诗意为岁月飞逝,人生易老。由于乌是传说中的神鸟,所以古人把乌鸦当作吉祥与喜庆的符号。如白居易《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南宫鸳鸯地,何忽乌来止?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乌鸦与喜鹊属于同一类型的鸟。  相似文献   

15.
虞大明是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在小语界,众多德高望重的前辈是引领他的导师,很多风华正茂的新锐是他的朋友,天南海北的靓妹帅哥是倾心支持他的“鱼翅”。他年轻,出道却早。工作才5年,他就以激情四溢的《狼牙山五壮士》在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夺得一等奖。那一年,他23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长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插图和一篇短文组成,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让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取“读读、做做、说说、写写”的教法,进行综合性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读《长城》,培养搜集信息能力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上,我让学生图文对照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但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学生掌握课本知…  相似文献   

17.
《语文知识》2001年第9期《<昨天·今天·明天>中的语病》一文指出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有两处语病:第一, “小伙子长得比较帅呆了”为“限制多余”;第二, “我此起彼伏”为“搭配不当”。笔者认为这不是小品的语病,相反,它是小品的幽默之所在,是作者主动的修辞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的教育体制当中。学生是“弱势群体”。他们知识储备没有老师多,经济上受制于人,再加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古训,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板书写满黑板,学生们正襟危坐,稍有骚动与喧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世界杯期间,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对各国球队和著名球星品“头”论“足”。不少报道称乌克兰队和厄瓜多尔队为“黑马”,称法国队为“老枪”,称德国队为“东道主”。那么,这几个词语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曹植天性聪慧,才出众,深受曹操喜爱。曹操本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曹丕“矫情自饰”,用尽各种手段当上了太子、曹丕做了太子后,对曹植进行无端迫害。有一次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作诗一首,并不准出现“兄弟”二字.否则处死。曹植果然七步之内成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