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使臻  王使璋 《寻根》2010,(5):41-49
<正>我国古代的书信多称"书"或"尺牍"。在先秦时期,《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春秋时期大夫们以"书"用于通信往来,如"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秦汉时期,将书写在长度约一尺的简牍上的用于往来传递信息的文字泛称为"尺牍"。秦汉时的"尺牍"既包括官曹文书,也包括私人书信。魏晋以后,"尺牍"一词渐指代私人间往来的书信。但无论是官府的公  相似文献   

2.
马克·吐温在创作形成期所写的书信(其中将近一半从未发表过,还有不少是第一次全文发表而不是摘要),将有助于学者和读者探索这位作家创作他的几部主要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原由。正是他书写这些信件的时期,1853年至1866年间,塞谬尔·L·克莱门斯在27岁那年,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以马克·吐温为笔名,成为一个专业作家。五月份将由加利福尼亚出版印行的这140封书信,内容包括了他对妇女和婚姻的观点、他想成为密西西比河上领航员的抱负;并对他想成为金银矿矿工所作的  相似文献   

3.
王厚宇 《寻根》2006,(6):62-67
我国的雕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期,生活在今北京地区的山顶洞人,就有原始的雕刻艺术。在新石器时期的考古中,浙江河姆渲:迎化的木雕和骨雕、辽宁红山文化的玉雕和石雕、河南裴李岗文化的陶雕和泥雕,都是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盛极一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艺术。  相似文献   

4.
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泽 《寻根》2005,(5):10-12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中原地区了。  相似文献   

5.
女书作品的诗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建军 《寻根》2001,(4):26-30
现传的用女书写作的学性作品有600多篇。其中“唱本”和“贺三朝书”等民间礼仪性本用诗体形式,直接在人与人之间用以交际的书信等也都是诗体,女书作品为什么基本上都是诗体形式?女书作品诗体形式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女书作品有没有所谓的诗学价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源远流长的中国篆刻,可溯及商周时期,浩瀚的数千年中,经秦汉以篆书和隶书为主要形式的黄金阶段。至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已臻完美,尤以清代朱文印为其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家庭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的基本形式,而村坊和城邦则是家庭的组合与扩大。在此意义上,家园小可指个人家庭、家族、家乡,大可指城邦、国家及整个人类家园。家园始终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存在,是人类化的重要主题,历来为人们所书写。  相似文献   

8.
《中外文化交流》2007,(10):89-89
自塞尚逝世一年后其书信记录首次公布以来,这些书信个别与整体透露的情感起伏、物质挣扎、思绪更迭与世态聚散,即成为研究塞尚其人其画的重要来源。经过1个世纪各国学者的搜集,从1907年画家好友贝那尔的书信出版、1937年由法国学者集结的207封信件至1978年扩充而成的233封塞尚书简,和1964年由日本学者另行整理的书信集,塞尚与其亲友和识交之书信记录愈见丰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史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利  孙周勇 《寻根》2002,(2):56-60
史姓可谓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商周时期的甲骨“史”字上部象形为捕捉鸟兽的长柄网子,下部为一只手的形状。可见,“史”的本意是指那些管理狩猎或记录猎获物的人。后来,“史”逐渐演变为专指记录国家大事、管理宫中典籍的人。职官制度确立之时,“史”的涵义进一步狭隘化为“史官”之意。中国历代都有史官之职,史姓正是中国姓氏制度形成时期“以官为氏”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在历史上特别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0.
“质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纳质为押”,到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一种制度,其实质是中央王朝向与之建立藩属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取人质,双方是一种宗主国与附属的关系。“质子”又称为“侍子”,大多以民族首领或部落酋长的儿子或兄弟、王室成员或权贵充当。两汉时期,“入侍为质”和“纳质为臣”的现象十分普遍,质子制度就成为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熊纪涛 《寻根》2007,(5):56-59
投壶活动在我国历史非常久远,可能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征战攻伐,至迟在周朝时期已成为大型宴饮礼仪上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它可能是承袭射礼而来,有着许多繁琐的礼节;后经秦汉时期的民间化、民间宗教和道家求仙思想的影响,约在魏晋时期被纳入道家视野并成为道教仙境的文化象征。下面从史籍、图像和出土文献的三重互证中试述这一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辛怡华 《寻根》2012,(4):4-6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道德学说形成时期,在此之前的殷周时期,虽然已经产生和存在着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3.
身份是移民在异域书写自我和寻求归属的依托。本文旨在通过对郭沫若留学时期创作的身边小说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郭沫若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存在的总体经验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4.
马学仁 《寻根》2013,(6):98-100
在汉晋佛教发展的基础上,佛教在南朝时期进一步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尤其是梁武帝带头崇尚佛教的一系列活动,使得佛教几乎成了“国教”,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古代书信的格式刘叶秋编者按;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书信开头结尾有"台鉴"、"函丈"、"肃此"、"道安"之类的字眼,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特摘要转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一期的此篇文章。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象上下款的...  相似文献   

16.
汤序波 《中国文化》2014,(1):231-237
《汤炳正书信集》出版後,不断有亲友师长惠赐先祖父的信札,令我惊喜连连。本意只要能得到影件已足,不意《教育导报》原副总编叶懋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蒋南华等先生慨然以原件相赠,  相似文献   

17.
风筝,中国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其历史可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史料载,风筝最早用于运载、通讯等军事领域。约唐、五代时期,风筝逐渐转变为供人娱乐的颇具技艺性的玩具,至北宋时期,民间已普遍流行;南宋甚至出现以放风筝著称的艺人;明清时代。风筝更加普及且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8.
北朝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西域胡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阳光 《寻根》2006,(2):35-41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黄河文明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地与周边地区文明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北朝至隋唐所处的中古时期是黄河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剧,大量胡人的进入,使得黄河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胡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敦煌写卷中的地支纪年虽然主要属于吐蕃时期,但具体到敦煌四部书写卷,地支纪年可以延伸到张氏归义军时期,至少也在张氏归义军初期;以敦煌经部写卷为例,对带有地支纪年的经部写卷重新进行了断代梳理。  相似文献   

20.
武原 《华夏文化》2000,(3):46-48
唐代长安作为国家的首都,自然是全国绘画艺术活动的中心,许许多多画家都曾在长安生活过。在这里,不少技艺超卓的职业画家被征召入宫,成为专给皇室服务的宫廷画家,其中,玄宗时期的吴道子、陈闳、韩干最为知名;更多的画家则是朝廷官员,在政务之余兼事绘画,如阎立本、薛稷、李思训、冯绍正、王维、张藻、韩混等都是,其中阎立本、韩混先后在高宗时期、德宗时期官至宰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