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侯娟 《山西档案》2012,(4):43-48
关羽的家乡在山西解州常平村。关帝和盐池两个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在这里结合,书写了这一地方的历史。明中叶之前,常平关帝庙仅是"皆乡民私葺,官不与知焉"的村庙。此后官方开始大规模改创,逐步将其纳入官方体系中。这一过程由地方官员、乡绅儒士主导,村社居民、卫所商人、乡村耆老、关氏族人、在城居民等不同力量也广泛参与。常平关帝庙由村庙变为官庙引发村社结构、差役负担及与外部联系的种种变化,使得信仰超越村庄本身。  相似文献   

2.
碛口镇位于山西临县的南端。清至民初,“口外”经济发展,碛口凭借黄河水运而成为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水旱转运码头,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黑龙庙位于碛口卧虎山半山坳,分为上、下两庙,其建制规模基本相同。庙内现存有不同时期的碑刻十通,通过解读碑刻,对黑龙庙的历史、碛口商贸以及当时人们的民俗信仰有相当了解。黑龙庙碑刻不仅是研究宝刹的宝贵资料,更是当年碛口繁荣的历史见证者。  相似文献   

3.
朱爱东 《文化遗产》2013,(2):112-120
民国时期,民间信仰开始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社会生存空间。在科学、理性主义及现代性、现代国家建构等宏大话语下,反迷信运动在地方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回应方式。本研究显示,在较偏僻落后、且远离政治中心的粤西地区,社会精英反迷信的政治诉求与民众信仰状态存在巨大反差。从民国初年舆论宣传批判为主的反迷信思潮,到国民政府时期废庙兴学的展开,反映了反迷信运动的深入也是现代国家扩大强化其对地方和基层社会的社会控制与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顺德龙潭龙母信仰来源于德庆悦城龙母信仰,其建庙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顺德最古老的现存龙母庙。整理龙潭龙母庙的历史文献资料,理清龙母文化在顺德的发展脉络,记录龙潭龙母诞的仪式与民俗活动,对补充和丰富当前的龙母文化研究,促进龙母文化在更广时空里的传承与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德庆是龙母的故乡。龙母信仰融合了古代西瓯先民的崇龙习俗,以龙母庙为信仰场所,是古代岭南龙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以来,精英文化地渗入使龙母信仰得到更好地宣传,扩大了龙母信仰的影响。近年来,龙母庙的规模扩大,影响遍及西江两岸及部分海外地区。龙母信仰核心是中国传统的孝道,龙母的"母仪龙德"体现了利泽天下、奋发向上、亲和团结、赤子孝道等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对现代化体制下提倡时代进步思想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汉延熹五年(162)白水仓颉庙建立,标志着仓颉崇拜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在全国现存纪念仓颉的16处庙宇中,白水仓颉庙是目前所知建立最早且唯一有戏台的庙宇。东西戏台位于庙三门两侧,是一对并台式戏楼。当地人将其形成缘由归结附会于仓颉"四目"之独异样貌,根本原因在于明清以降伴随庙会日益盛大而来的戏曲演出繁盛。在神人同乐观念驱使下,每年定期赛社逐渐形成了谷雨祭祀演剧以及独特的对台戏演出习俗,这再次证明民间信仰是民间祭祀演剧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宋开宝三年(970),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舞亭碑刻,其"凸"字形的舞亭形制,对于探讨中国早期神庙剧场形制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碑文表明山西阳城的商汤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即已萌芽,至宋初继续发展并日趋繁盛。碑文中描述了宋初民间祠庙的建筑形制,对于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碑刻记载了民间祠庙祭祀用乐为胡部乐,此乐由唐至宋,经由乐户的传承而兴盛。碑刻显示宋初神庙祭祀贡品包括象牙、麒麟等域外宝物,这类物品在宋初民间祭祀仪式上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五通崇拜自唐代兴起于徽州,而后随着朝代更迭而广泛传播,明清以来,逐渐成为了中国江南地区最为兴盛的民间信仰之一。细考五通信仰的流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佛教或是道教,都曾经参与到对五通形象、故事的建构、传播之中。两宋期间,官方试图通过册封的方式,将其命名为"五显",把它纳入到正统的宗教谱系中,然而民间传统的强大惯性及不同阶层无意间的合力使得五通崇拜始终亦正亦邪,明清两代历经官方的查禁亦未断绝。五通形象又与华光菩萨黏连,并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目连救母故事中衍生出华光救太姥的故事,于是太姥信仰又与五通信仰相互扭结,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交互影响,《西游记》《南游记》等神魔小说及不同版本的《太姥宝卷》的流传正是最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天师道分化革新的大发展时代。它从一个不被主流思想认同并与皇权发生激烈冲突试图政教合一的民间信仰,转变为封建皇权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的一部分。是其在与皇权长期斗争处于劣势条件下,在存亡之间选择的一种屈服化的折中表现,也是一种奉道阶级不断上层化,使其向圣洁化、官方化的自觉靠拢。  相似文献   

10.
王琨 《文化遗产》2016,(5):90-98
在具体的社会空间中,民间信仰文本在不同的力量与话语下被生产出来,而不同层面的群体或个人也都在运用各自的叙事策略来塑造着自认为"合理"与"有效"的文本。本溪地区王大仙姑信仰文本即可分为民间、寺庙与官方三个维度,其中民间文本关注合理性与情感向度,寺庙文本寻求宗教化与谱系化,而官方文本则着重打造遗产化与商品化。随着民间信仰的复兴以及"非遗"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兴起,在多重力量的交织下官方文本与寺庙文本不断进行重构,同时民间文本也并没有失去讲述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李琳  李英 《文化遗产》2013,(2):93-98
明清时期洞庭湖区民众崇信水神杨泗将军的习俗相当普遍,至今湖区还有"大庙不离洞庭(王爷),小庙不离杨泗(将军)"的俗语。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与全国各地其他地区杨泗将军信仰有着很大的不同,是南宋时期洞庭湖区农民起义领袖杨么崇拜与民间道教水神——斩蛟龙杨泗将军的结合。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正是因为结合了洞庭湖区民众深为崇祀的杨么信仰,才得以在洞庭湖区盛极一时。洞庭湖区的杨么信仰在南宋时期就很兴盛,后来与民间道教水神杨泗将军信仰结合之后,在发展过程不断得到强化和神圣化。随着明清江汉流域水上交通的兴盛,以及移民对信仰的传播作用,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杨么信仰)在全国影响十分深远。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反映了明清时期洞庭湖区商品经济发展,水路运输日趋重要,民众为祈保水运平安而形成的建"杨泗庙"热,我们可以通过其演变考察水神信仰与洞庭湖区整个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夏,笔者在山西屯留县东酪酴村东南发现了一块元代碑刻,未见于以往著录。该碑刻保存完好,圆形碑首,长方形碑身,龟趺碑座。刻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碑身正背面均有文字,正面题"潞州屯留县崇仁乡李高管重修灵岲王庙记",碑阴镌刻村名人目等。本文简要讨论三方面问题:一是碑文中的地震记录,为大德七年洪洞大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二是碑文中出现的地名、人物等,多可与附近同期墓葬出土的题记文字对读,为地方史志研究和乡村社会变迁提供了少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准确信息;三是碑文有关三嵕庙与羿神话传说的叙述,填补了三嵕庙祭祀羿神这一历史事实在元代史志资料中的阙如,这是三嵕神传说从宋金时期至明清时期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圣愚——“为了基督的疯癫”,在俄罗斯古已有之,因其长期存在,逐渐进入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构成之中,形成独特的圣愚文化。从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受洗开始,基督教(东正教)成为俄罗斯的国教,虽然苏联时期有过官方压制这一信仰的行为,但到了21世纪,  相似文献   

14.
老郎神信仰,是民间行业祖师崇拜的产物,它几乎遍及所有的地方剧种。关注此种信仰的生成与运作,具有戏剧史与民间信仰史的双重意义。老郎神信仰,至迟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在戏行兴盛起来。它的信仰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老郎神的日常崇祀为形式,以老郎庙的建立为从业人员的共同家园和集体组织,以每年两次的老郎会为集中技艺展演和事务处理的平台。事实上,老郎神信仰是一种不成熟的民间宗教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一、从<梦溪笔谈>中看沈括对官方档案的利用 1.利用皇家档案.沈括提到在编定祭祀制度时,曾对祭祀的次序有所怀疑,从而追溯到唐代有记录的旧制: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官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这里记载了唐朝时期皇帝郊庙记录于册,并有祝词,唐天宝九年,皇帝下令将"奏告"、"祭告"改称"朝献"、"朝飨",并在册中记录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宋代祠庙修建通常是官民共同参与的活动,其中经费筹集是祠庙修建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考察发现,其修建经费的来源不仅包括官方的拨款,还包括个人的捐献,同时也有祠庙经营自身庙产所得。考察祠庙修建经费的多元化来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官民互动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武世平 《档案天地》2014,(4):11-12,27
正不同时期地契、税票等档案是研究土地、税收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资料。笔者收藏有一套大清宣统元年的官方地契,及民间土地、房屋、器物交易契约和执照、串票若干。其中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官方地契约一套;民间契约(清朝至民国年间)4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完税凭证12份(串票4份,执照  相似文献   

18.
中美官方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的政治修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为研究主题,对2000年以来中美官方以西藏为主题发布的政治话语进行修辞分析。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官方对周年纪念的诠释,在纪念日的命名、隐喻的运用、话语的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分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官方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农奴解放话语与美国官方以信仰自由为主线的被迫出走话语的对抗。西藏主题在西方以与中国几乎完全对抗的解读方式而流行,其修辞意义在于,所谓自由、信仰和被迫出走在西方具有相比于经济发展更为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而中国的农奴在西方的历史上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概念指向。  相似文献   

19.
七、弘文馆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都有养士之风。汉初建天禄阁、石渠阁,以藏秘书,以处贤才。三国时,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年)"夏四月,置崇文观,征善属文者充之。"至南北朝时期,各中央政府都设置了类似的文馆。  相似文献   

20.
钟东 《文化遗产》2008,(1):85-90
本文属于广东民间宗教历史之个例研究。文章依据地方文献资料,对广东潮阳县的灵威庙之历史,作了实证性的勾画,考定其始创、历修、功能、信仰等诸方面的史实。分析这一座岭南地方庙而祀中原神(张巡、许远),指出其中所寓含之岭南文化与中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