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小说史略》对"讽刺"与"谴责"的界定与分析,存在着严重的错位与误读,之所以造成理论上的缺失或谬误,除了方法上的原因,还有时代潮流的潜意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底韵,它是经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财富.今人在享用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时也会思考它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在如今全球文化共享的时代里,我们更会把目光放在文化的交流和比较中.其中在英汉文化的比较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人们的理解误区.下面我们就"蓝色"一词,列举一些它与"blue"之间的异同与翻译.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语阅读教学注重人文性出现了过头的现象。于是,大部分老师都感觉到阅读教学需要回归本真,要减少人文性,加强工具性。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能单谈回归、简化、增加……应加减统筹,全盘考虑。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具有虚实相映的属性和特征,语文课堂相应地也应该做到虚实相映.然而,虚实相映的规定性却被实用性挤占了,淹没了.要改变这种教学局面,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虚实相映的规定性及其重要作用,同时在生活中做一个虚实相映的人.语文教师之"虚",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虚实相映的语文是理想的语文,虚实相映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小班的幼儿正在学习给娃娃穿衣服、扣扣子。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孩子把扣子扣到下面的扣眼里去了,就弯下腰,指着说:“你的扣子扣错了,应该这样扣。”教师指点了一下,幼儿连忙改了过来。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某杂志曾刊登一位学生来信,说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读者》《收获》等优秀图书和杂志。并认为,按老师的方法去  相似文献   

7.
"提到捡砖块和造房子,你会产生什么联想?" 这是一道招聘公务员的面试题.砖块与房子,两者的关系很简单,是砖成就了房.  相似文献   

8.
教学两个字拆开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教学的互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呢?从理想的教育层面上讲,这个悖论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而现实的困境、实际的矛盾,是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职业教育是要"专"还是"通",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专"与"通"关键还要看一个国家的国情,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呼唤新的评价制度.在尝试新的评价制度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把历史上曾经用过的"五分制"再次搬出来.一些人认为百分制过于精确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而五分等级制有意模糊同一等级之间的差异,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师生的心理压力,带动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作者认为:五分制在需要清晰时加以掩盖,在不需要清晰的分界点上却加以夸张放大,这既不利于选拔,也不利于培养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还夸大了学生的差距,挫伤了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是比"百分制"低一等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1.
用作助动词的"能"与作为情态动词的"can"不论在词性、意义还是用法上都有许多交叉之处。所以,为了让以为英语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掌握"能"的用法,同时也让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can"这个词,本文将"能""与can"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描写二者在意义、语法特征、句法结构及否定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源自孔子和苏格拉底,并且现代教学论亦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或原则。然而,启发式教学的“古今”与“中外”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分野。这种分野的实质其实是哲学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之不同取向所致。当今要恢复古典时期的启发式教学,就必须抛弃工具主义理性。把启发式教学中所不可或缺的对话视作师生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独特文化现象之一的“八卦”文化,是巫史文化的产物,在早期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中国文字表意化的方法根据,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奠基。  相似文献   

15.
16.
2008年高考语文的天津卷和江西卷都考到了"咸与维新"的"与"的注音,天津卷注为"yù",答案是"正确";江西卷注为"yǔ",答案为"不正确".  相似文献   

17.
"应用题"与"解决问题"既不是完全等同,又不是完全的创新,两者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只要找到"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变与不变,找到继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就能实现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渐变,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8.
《围城》的意蕴,大半来自方鸿渐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方鸿渐,成为解读《围城》和钱钟书的关键。论文一方面对方鸿渐的精神内质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自然深入钱钟书的“喜剧”小说叙述,抵达其所深藏的“悲剧”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论文意在探究,钱钟书在方鸿渐形象中所寄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使钱钟书本人,与其笔下的方鸿渐,形成某种有趣的“互文”关系;二者相互阐释,共同显示着钱钟书独特的人生情态:自由的秉性,和对人生社会的悲观。  相似文献   

19.
"光"与"存在"(being)的关系问题是交叉于哲学史上存在论和知识论两大视域中的一个大问题.从存在论的视角来看,光作为创造之本、生命之源,是第一种存在;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光是开启他物,揭示他物,传达他物的存在.光既是世界的存在论起源,也是世界的认识论前提.依循存在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来探讨"光"与"在",对二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新派和洋务派根据各自的出发点,在“中学”与“西学”方面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思想论争。这场论争增强了人们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加速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破产和崩溃,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