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海报语篇分析涉及图像、文字、颜色等多模态的探讨。电影海报《无人区》综合运用了图像、文字和颜色三种模态。该文试图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通过解读电影海报《无人区》多模态语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构建和体现,提高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电影海报语篇分析涉及图像、文字、颜色等多模态的探讨。电影海报《无人区》综合运用了图像、文字和颜色三种模态。该文试图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通过解读电影海报《无人区》多模态语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构建和体现,提高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电影海报利用图像、颜色、文字等多模态来构建意义,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文章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为指导,尝试从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电影《禁闭岛》的宣传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三者是如何通过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共同作用来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电影海报的多模态性可以利用图像、文字等进行表达。基于Kress&Van Leeuwen提出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从文字、图象、色彩、字体等方面对《归来》电影海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电影海报通过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共同作用来实现意义构建,达到宣传电影和吸引观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海报是电影宣传的重要方式,具有图像和文字,属于多模态语篇。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流浪地球》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探究海报中的图像、文字和颜色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构建意义。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电影海报是一个由文字、图像、颜色等不同社会符号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多模态语篇。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挖掘图像中的深层含义,同时让读者更好地体会电影海报的美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电影海报是集图像、文字、颜色等多种模态为一体的典型的多模态语篇。以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基础上发展的视觉语法为主要理论框架,"速度与激情7"电影海报为例对海报的文字与图像是如何相互作用构建完整的语篇意义进行解读。旨在提高观看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电影海报通过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模态来表达,具有多模态性。本文运用 Kress & Van Leeuwen 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解读《你好,李焕英》珍藏版海报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海报是如何实现意义共建,从而达到其宣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电影宣传海报主要通过文字、图像等多种模态来表达意义,具有多模态性特点。本文以多模态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去年近段时间热播的电影《失恋33天》的宣传海报进行分析。从语言学角度来解读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话语,能够研究发现电影海报中的文字、图像等模态都能表达出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而且它们相互作用生成意义,进而达到海报的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9.
电影海报主要整合文字、图像和色彩符号等多种模态表达意义,是一个具有多模态性的完整语篇,对影片讨电影海报的表达意义,以及海报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模态话语是当今多媒体时代话语分析的主要手段。电影、电视剧、广告等拍摄都通过图像、色彩、文字、声音的多模态结合,传递给观众叠加的认知感受。本文基于电影海报《何以为家》,以视觉语法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探讨影片是如何从电影主题类型、人物场景和海报设计等角度实现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的互动,旨在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深入解读电影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在西方兴起,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克瑞斯和勒文。他们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文章以Kress&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语料和理论,以电影《一代宗师》宣传海报为例,探讨了图像、语言及其他符号模态的互动意义、再现意义、构图意义,分析了怎样用多模态手段来解读电影海报和电影主题之间的关系、图像和文字如何在海报中构建完整语篇和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影视作品是一种典型的由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构建意义,传递信息的多模态语篇。图像是构成电影语篇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对于整个各个符号资源,构建意义,更好的传递给观众影片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应用Kress&Leeuwen的视觉语法对电影中的图像进行多模态分析,看图像如何同语言一样体现其元功能,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Kress&van Leeuwen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提出的视觉语法框架为基础,以2010广州亚运会会徽为例,对其进行模态分解、单模态意义构建、多模态意义整合的尝试研究,探讨多模态会徽语篇中图像、颜色、印刷体式、文字等各种模态如何共同作用构成人际意义,以期提高读者对于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帮助读者全面、准确地解读语篇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模态语篇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文字资源已不再被认为是唯一的和占主导地位的意义构建者,人们开始探索视觉资源在传递意义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却很少关注多模态语篇中的多种模态是如何共同构建意义的。本文验证了Royce的页面符际互补理论对多模态旅游广告的可操作性。语料来自新西兰官方旅游局网站的旅游广告。旨在清楚地了解同一多模态语篇中图像资源和文字资源是如何共同构建意义来实现特有的旅游广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公益广告是创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色彩及图像等多种模态与观众读者进行互动,表达其艺术谋求及思想内涵的方式,目的是提升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程度,从而缓解或解决社会问题。中英公益广告无论从构图设计、文字甄选、立意诠释,还是语篇模态的选择都有差别,从而影响公众的识读能力,有必要对二者如何构建多模态整体意义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入手,以多模态为视角,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英公益广告语篇的多模态整体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16.
观众阅读电影海报的过程,实际上是解码一种包括图像、文字、色彩等符号要素的多模态话语的过程。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提出为更好地理解、阐释电影海报的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托,电影《飘》的海报为研究对象,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成意义三个方面探讨电影海报中图像、色彩、语言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作用,传递信息,吸引观众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Charles Forceville将隐喻研究深入到多模态层面,认为隐喻研究不应局限在语言文字层面,而应整合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开拓了隐喻研究的视野,意义深远。本文以语法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以电影《美人鱼》海报为例解读电影海报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18.
多模态语篇是指结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模态,如文字、图片、色彩、声音、动作等所生成的各类语篇,影视剧海报配有语言文字、图片、色彩,因此属于多模态语篇范畴。本文以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指导,运用Kress and van Leeuwen(2006)提出的视觉语法,对时下热播剧《武媚娘传奇》的宣传海报进行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多模态解读,进而揭示影视剧海报是如何运用文字、图片符号来生成意义,以及海报和读者观众之间是如何实现意义互动,引起观众共鸣,达到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交际中,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声音图像、背景音乐等符号系统与语言文字一样,也是意义的源泉,具有多重功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话语研究范式,多模态话语分析扩展了语言本身的研究,结合声音图像、动作手势等资源来实现图像意义的再现和互动。电影即是一种集文本、图像、音乐等多种符号为一体的语篇,运用多种符号系统合力来实现意义构建和信息传递。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电影《降临》进行分析,以助观众全面理解图像意义,更好地欣赏影片。  相似文献   

20.
电影海报是一种重要的多模态语篇形式,也是研究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图像意义最鲜活的语料。它不仅传递着电影的主题和内涵,也承担着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视觉语法视角下对《横冲直撞好莱坞》电影海报从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三方面进行多模态意义解读,从而探索各种符号模态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多模态意义,揭示海报隐藏的主旨及意义,帮助人们提高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