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困生”转化方式与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是指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表现的形式不同.有的是多学科学习困难,有的是单一学科学习困难。教师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以德育为先导,探寻“学困生”的转化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付艳红 《江西教育》2023,(19):58-59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如果“学困生”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化,就难以跟上教育的步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失去自信,甚至厌恶学习。因此,如何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转化数学“学困生”,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帮助数学“学困生”克服厌学的心理,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提升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3.
肖华芳 《教师》2013,(26):73-75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学困生”对英语作业的形式持反对态度,且存在厌学的情绪。为了让“学困生”愿意做、喜欢做、乐意做作业,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优化作业设计: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层次分明的作业,保护“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布置团队合作的作业,培养“学困生”的归属感;用合理及时的评价给予“学困生”成功体验。  相似文献   

4.
每个学校与班级都有“学困生”,从一定程度上说,“学困生”是相对的,甚至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学科“学困生”(学习某学科或某知识点有困难),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怎样转化“学困生”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章银杰 《考试周刊》2011,(89):215-216
当下,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高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更急需关注。本文就“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作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丁韧 《西部素质教育》2019,(17):130-130,132
为了给“学困生”带来更新的学习体验,文章从初中数学微课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微课为“学困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初中数学微课成为“学困生”的倾听利器三方面论述了初中数学微课对“学困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如何转化学困生,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了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状况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学习,我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以下一些消极心理。1.自卑心理。学困生一般都有自卑感,上课时总有一种压抑感,当然学习效果就差。时间长了,他们深感失落和自卑,学习情绪日趋低落。2.逆反心理。因长…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学论坛》2007,(5A):54-56
主持人:“学困生”,是分布在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追求和谐教育、理想教育的今天,“学困生”问题愈来愈受到理论界与实践层面的关注,但是,关注的效果如何,“学困生”的现实境遇如何,却难以令人乐观。且不说当下的“名校”名正言顺地将“学困生”拒之于门外,单就“学困生”力不从心地跟进学习进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面对教师的种种“另类”关注,就足以令其焦虑、令其悲观,当“学困生”被移位于关爱的边缘,教育的和谐景观被投下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胡圣才 《科学教育》2005,11(3):63-64
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面对许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学困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顺利将其转变成优秀学生,是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是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码要求。下面就我在转化在化学学习中的“学困生”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困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本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学困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才能形成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课堂,从而使学困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能力变强。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认知观念上的偏差.学习的原动力不足,造成学生个体学习的不平衡,致使对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有的学生甚至走进了“学困生”的行列,形成不良的心理归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困生”心理归属的需要的研究,转变他们的认知观念,构建其良好的心理归属,以提高“学困生”自我脱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玉武 《时代教育》2010,(2):63-63,78
教学中,对大学生应注意一分为二地分析,避免智力方面、非智力方面的误区,区分“学困生”类型,找出“学困生”落后原因,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坚持因材施教,抓好分层教学,注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树立学习自信,培养良好学习品质,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赫崇波  罗秋英 《考试周刊》2009,(45):211-212
“学困生”是指虽然没有直接的智力障碍,但是学习及各项能力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学生。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困难类型,“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困生”教育和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学困生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学困生”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小学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让教师头痛,让家长苦恼。“学困生”是怎么形成的: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心理上有问题。学校、家庭和教师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与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困生的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少。农村的数学教学质量也会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在很大程度上又与缺乏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因此.要使学困生不学困,就必须注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为此.教师必须帮助这些“学困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学困生”自卑、胆怯、压抑、逆反等心理障碍的分析,提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热爱关心学生,以增强“学困生”学习信心;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调动“学困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发现闪光点实施成功教育和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教学对策。实践表明,74%的“学困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孙春燕 《考试周刊》2011,(62):203-203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生”,指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高中“学困生”的生成绝不是朝夕之事,一定有长期历时性累积的过程。本文从社会因素方面剖析高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因此,转变“学困生”的着眼点应放在努力去消除阻碍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物理教学中,注重为“学困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末逐步进入中国教育舞台的,现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在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三结合”研究小组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改造“学困生”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改造“学困生”中去,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效果是明显的,并具改造周期短、不易反弹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吴瑜萍 《教师》2010,(27):116-116
“学困生”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完成正常学生能完成的学业任务,不能达到一般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水平的学生。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是一所城乡交界的初级中学,由于客观因素,学困生比例较高。而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不仅要面对全体学生,更要面对学困生,只有认真做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