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记录社会发展的一种原始性记忆符号或叙事媒介,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呈现出一体两面的趋势:一是通过记忆建构,维系与重建身份认同;二是通过记忆消解,抹去与隐藏个体差异。而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又与记忆和遗忘相伴相生,即档案选择性记忆以建构身份认同,同时选择性遗忘以消解身份认同。如今,身份认同话语从权力神坛转向更广泛的个体语境,这对档案事业提出了新诉求,即构建一个全景的档案世界,尊重个性、包容差异。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的“记忆之所”,社交媒体在传承民间哀悼仪式的同时,也对哀悼主体进行着技术和话语赋权,使哀悼者能够通过微观的记忆书写活动,对主流文化主导的哀悼秩序进行解构和协商。本文对微博网友在哀悼李文亮的过程中生产的文本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发现:网民的悼念文本虽然镶嵌于各种社会议程之上,但不再完全受传统的记忆“宰制者”的影响,而带有明显的个人性和自主性。通过日常化的个人表达和互文性的书写网络,网民将普通的网络空间合法化为哀悼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哀悼社区会对哀悼的意义进行协商,以完成一个“成功的悲伤过程”。在哀悼过程中,网民会对哀悼对象的身份价值进行争夺,不断从记忆的“工具箱”里汲取符号资源,以丰富和完型李文亮“平民英雄”的形象。随着事件发展,网民也逐渐接纳了官方赋予的荣誉身份,使得哀悼空间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建构的集体记忆和最终趋于融合,一种新的记忆秩序也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3.
乡村短视频通过对人物符号、场景符号、道具符号的建构,将乡土记忆转化为媒介记忆,完成对理想化田园的多维度刻画,勾勒出“乡音、乡情、乡土”交相辉映的理想图景,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叙事体系与话语指向,即远离工业化、逃离城市焦虑、回归质朴田园的生活面貌。观看者的乡土记忆在观看的过程中被唤询,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产生重合,并且在观看与阐释的行为缝隙之中,关于乡土的情感与幻想被延宕与传续。  相似文献   

4.
世界全球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国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城市实体的同质化趋势让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成为不得不被重视的问题。文化认同的形成在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中与象征符号有密切联系。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对澳门城市"莲"符号的意义建构与传播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澳门城市的莲花符号在过去凝结了地区人民的精神共识,在回归后对符号意义的继承、更新和传播实践形成了扬·阿斯曼所认为的记忆的凝聚性结构,促进了澳门人民对地区和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7):37-47
媒体记忆居于社会记忆研究的中心地位,同时,其在记忆实践中又存在记忆失真、媒体失忆及记忆失序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关注媒体记忆伦理的现实与理论要求。对媒体记忆伦理规范的考察须将媒体伦理与记忆伦理相关联,由此所提出的媒体记忆伦理的主要规范是真实、责任和信任。媒体记忆伦理的实现,则要从意识自觉的实现与技术路径的实现之双重维度,通过培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记忆自觉意识、历史自觉意识和时间自觉意识,通过记忆的分工、记忆权威的建构,以及记忆实践的影响规避等来达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化记忆的视角,阐述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关系,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延续文化记忆和推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优势。结合"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海西郊农民画的特点,探讨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自身优势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慧  亓明曼 《文化遗产》2016,(2):119-125
本文通过介绍西郊农民画具体的创作过程,阐释了西郊地区农民画家如何在城镇化和非遗保护的双重背景下,留住乡愁,保留其身份的记忆。在城镇化急剧发展的今天,保护乡愁成为每个公民的一项职责,也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吁。这样一种共同的选择也成为执政者的主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国家城镇规划的方针。西郊地区的西郊只是一个概念了,而昔日的农民早已经成为城市市民户口。但是这种乡愁却没有消失。"记住乡愁"的视角则是我们考察西郊农民画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8.
元宇宙的诞生标志着虚拟世界从想象走向现实,人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虚拟数字人”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命形态的诞生。文章在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概念模型——“记忆数字人”的基础上,讨论元宇宙中“真人数字人”(也即真人“虚拟化身”)的数字记忆建构与数字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的建构问题。真人数字人是未来元宇宙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既具有现实世界真人的身份信息,也具有作为数字的虚拟化身可以不断更新和迭代的特征。当真人数字人相关的资源集和数据集在元宇宙中不断生长且作为其“数字记忆”被独立看待,并成为可保存、可追溯、可计算、可评价、可循证的对象时,真人数字人的数字身份也就完成了从“媒介”到“对象”的超越和转变,成为记忆数字人。尽管理想中元宇宙的世界里所记录的一切都可追溯,不可篡改,但实际上从源头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数字记忆的主体——人本身和社会就会对其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建构。无论如何,在元宇宙全新的记忆图景中,真人数字人的数字记忆将成为人类在数字世界中获取新的数字身份认同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与纽带。"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值得被媒介和历史所铭记。作为社交媒体空间的微博,汇聚着大量网民的交流与讨论,无疑是媒介记忆研究考察的重要渠道。研究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描绘出微博空间中"长津湖战役"记忆的历时变化、结构形貌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空间中的集体记忆受到其他媒介记忆内容生产的直接影响,而网民的交流、讨论则会逐渐聚焦、建构出媒介记忆的主体结构和原点,并且形成后的记忆结构和原点很难被改变,即便声势浩大的商业宣发、明星打榜也自然而然地卷入并融入媒介记忆的过程之中。同时,在社交媒体中媒介记忆的短暂"沸腾"和长久"保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需要更稳定的力量推动媒介记忆的建构与纠偏;同时,非正式结构管道的记忆也需要以正式结构管道的记忆为记忆叙事的原点和坐标,而不可过度虚构。  相似文献   

10.
刘聪 《东南传播》2022,(3):57-61
红色纪录片在红色文化记忆的建构过程中通过符号修辞记忆对记忆进行具象化、节点化、整合化再现实现记忆的刻写实践、仪式场景中技术的加持使传播的仪式场景得到具象与抽象式的还原,实现记忆的体化实践进行红色记忆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建党百年纪录片对和记忆实现了红色记忆的价值赋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红色记忆的感召缝合民族记忆、记忆框架缝合国家与人民记忆,实现了记忆背后的社会价值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一部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具有文艺形式的国家仪式,自首场演出以来,被受众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传播和记忆,不仅作品自身成为一种独特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和中国精神,而且观赏活动也成为某种历史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载体。本文通过挖掘包括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等在内的史诗记忆,分析其在建构价值共同体中的意涵、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月 《东南传播》2022,(2):128-13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造成了集体记忆素材库内容的急速膨胀和空前离散,极大地冲击了集体记忆建构的传统机制。在记忆符号与物质残片消失之前,美食短视频作为味觉记忆的集体表征,按照“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中建构记忆之场,通过视听符号将味觉记忆转化为短视频影像,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家庭记忆、传统节日等仪式保存和传承城市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上建构城市群体成员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转型期的中国,怀旧作为人类潜在的情愫正经历着由浅入深、由个人到集体、由回归型向反思认同型转型的蜕变。"集体记忆"作为怀旧的核心概念也在持续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地得以重新建构。电视综艺节目通过对图片、影像和人物等包含双重意指的符号进行不同的组合编排并形成系统的符号体系和修辞实践活动,赋予了集体记忆以不同于以往的内容和功能定位,并通过或隐或显的意义诉求和文化担当,在观众的生理和心理双重参与下,完成对集体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出发,聚焦中国社交平台上的“数字死亡”,即个体用户的平台账号被关闭的现象。本文的经验材料包含131份网上发布的数字生命叙事和39份深度访谈,这些遭遇强制性删除后的个人书写和言说不仅将数字时代的记忆政治公之于众,也将其公共化。研究发现,封号作为事件侵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死亡般的沉痛和创伤,个体数字记忆被全面删除,(一部分)自我也被湮灭和剥离。诉诸书写是抵抗遗忘的方式,抗议平台加诸的越轨标签,被封号者的身份和主体性也在书写中得以重构和确认。从结果上看,通过删除制造遗忘的平台治理反而在社会实践中激发了积极的记忆铭刻,而删除给技术化的记忆结构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则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媒介记忆对于整个人类意义非凡.媒介常以历史记录者自居,认为没有媒介记忆就没有历史记忆.本文不否认媒介作为历史记录者的身份,但认为媒介记忆并不能等同于历史记忆,也不同意媒介记忆在历史记忆中可被忽略的观点,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协同互动新的路径是:媒介记忆可以通过归纳与命名、分析与解释、以及追溯与回忆等方法,将有历史价值的新闻事件植入到历史记忆之中,从而能够对历史书写的新闻化和娱乐化倾向加以合理的校正和科学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每一座特色历史建筑都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建构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空间媒介,因此探究城市特色历史建筑的文化记忆建构与保护发展路径,始终是社会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议题。文化记忆被激活与回忆的过程,就是被建构的过程。因此,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构型出发,对福州特色历史建筑进行记忆再现与叙事展开,挖掘其背后深藏的文化记忆与深厚的史学价值,再借助象征性文化符号与文化实践活动,探讨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以期提高群体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促进福州文化记忆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17.
戚婧 《东南传播》2020,(12):24-27
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受众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视觉符号,在构建集体记忆的过程中,视觉叙事必不可少。本文通过探究集体记忆与图像叙事的关系,发现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图像唤起人们脑海中的集体记忆,获得认同感;通过蒙太奇等技术手法,人们脑海中的集体记忆也可以被塑造与重构;一系列集体性记忆的活动也会反作用于图像进行叙事。在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图像叙事能解释历史、治疗伤痛,释放情绪;但大量使用图像叙事会造成的视觉奇观,让人们忽视视觉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停留在认知记忆的表面。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过年的画》讲述了多位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结缘者的故事。在全知视角的叙事下,纪录片通过多模态符号的组合运用与故事化的表达,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呈现在观众眼前,彰显了民间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同时,借助对春节与传统年画的重温和呈现,进行记忆的提取与召回,利用情感唤醒使观者对传统民间文化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古今联动,为传统节日与非遗技能的呈现注入新时代元素,达成文化记忆的现时性重构。基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呈现的文化自觉,有助于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媒介记忆被书写、承携和消费的过程,以受众为出发点讨论春晚和媒介记忆,即春晚是谁的和什么样的集体记忆,同时透过受众记忆讨论春晚长期社会文化影响,与现有关于春晚如何建构"家-国"意识形态的观点对话。研究以动态、实践和流变的视角认识记忆建构,强调大众传媒既是行动主体也可能是记忆实践的途径和对象。笔者区分"中介化"(mediation)的集体记忆实践和"集体记忆化"的媒介实践,认为春晚内容单独不构成集体记忆,作为记忆实践的春晚是形成记忆机制的关键。春晚在受众主体的记忆实践中,成为记忆之所,记忆唤起和记忆操演的承携者,以及讲述和理解家庭、民族和阶层身份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进程对于人类记忆是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强化社会生活记录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失忆现象,数字记忆成为新一代文化记忆。本文在简要爬梳数字记忆由来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记忆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价值,归纳出多资源互补、多媒体连通、迭代式生长、开放式构建等特点,从目标定位、文化阐释、资源整合、编排展示、技术支撑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数字记忆项目的架构和要领。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在数字记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原因,倡导图档博机构在数字记忆构建中拓展职能,增加活力。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