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消费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探析消费升级下的体育服务业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紧密结合体育服务业供需矛盾的现实困境,围绕“消费升级背景下如何推进体育服务业发展”问题展开,以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对动力机制进行剖析,在有效梳理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深挖路径机制,以探究体育服务业发展的行动方案。本研究认为,推进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要根植于体育消费政策制定与落实、体育消费市场开拓与创新、体育消费需求转变与升级关键动力因素;体育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融合及其发展的创新是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政策引导下整合体育服务业资源、技术支撑下完善体育服务业体系、需求刺激下优化体育服务业内容是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通过关键动力机制有效执行运行机制,并在路径机制实施下不断形成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数字经济时代下体育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维度,以5G技术赋能北体传媒直播冰球赛、区块链赋能青鸟体育的“运动时间银行”、互联网赋能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分析体育服务业数字化的场景样板,对发展趋势作出研判,并提出一些方略举措。研究认为,体育服务业数字化是在体育服务业中利用数字技术对服务进行升级与改造,进而提升服务质量及效率的过程。数字化在赋能体育服务业产生新业态、提高产业效率、优化要素配置、加强市场监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体育服务业数字化趋势表现在价值创造方面,以体育消费需求为中心,新模式和新业态逐渐形成;数据集成方面,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数据服务和管理得到重视;平台赋能方面,以行业融合为突破方向,产业链协作将进一步加强。表现在政府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育服务业数字化的发展环境;表现在产业层面,集聚要素资源,推进体育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现在企业层面,要对接消费需求,加快推进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代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340-345,349
为进一步了解体育消费的本质特征,通过广泛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体育消费的属性、概念体系及其边界进行系统的逻辑分析。结果表明:综合体育消费的自然属性、主观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与符号属性,体育消费广义的概念是指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使用和处理体育产品与服务过程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狭义的概念则主要涉及2种概念体系:一种是作为行为过程的概念体系来反映一种心理或经济现象;另一种是作为活动过程的概念体系来反映一种集经济、心理、文化和社会等综合性现象。后者的边界较之前者要宽泛,研究的内容也更丰富。进一步的结构性和层级性边界测定表明,普通意义上理解的体育消费边界主要涉及探讨在全民健身计划指导下社会各阶层在闲暇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的大众体育消费,而不是涉及为实现奥运金牌争光计划的竞技体育消费、保家卫国的军事体育消费,以及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体育消费。  相似文献   

4.
论体育价值实现的几个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价值只有通过体育消费才能实现。由于体育自身有其诸多功能和体育消费对象的多种类、多层面需求 ,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和形式 ,呈现出体育消费多维度的联系结构。通过研究 ,对体育价值实现的个性需求与群体需求、直接需求与间接需求、基本需求与特殊需求几个维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重大的国家战略,推动老年人体育消费升级是新时代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年人群“主动健康”体育需求的关键着力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老年人体育消费的内涵,梳理了我国老年人体育消费升级的动力与机制,提出新时代我国要完善老年人经济治理机制体制,优化老年人体育消费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增强体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老年人体育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建设老年经济基建力度,提高老年人体育消费设施和服务的能力;培养老年人体育促进健康意识,引导老年人体育消费树立积极消费理念等老年人体育消费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的体育文化消费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在对山西体育文化消费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山西城市居民体育文化消费走向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体育文化消费整体而言逐步向主动、多元、精神层面转变;消费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和层次性,理性消费成份明显;消费群体年龄趋向于中青年,老年群体消费比例不断上升;消费结构实现升级,消费领域得到延伸与拓展;体育旅游倾向于“绿色、健康、环保”的微旅游,航空旅游潜在需求旺盛;预期消费需求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和高级化。  相似文献   

7.
体育消费者在体育市场中作为消费主体发挥作用,决定着体育生产和再生产的目的、方向和前途,并在商品结构调整和对体育生产活动的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消费者行为是形成良好市场秩序的助动力,培育体育消费主体的消费主权意识和成熟的消费理念,以促进体育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市场机制的自我净化。  相似文献   

8.
新型体育文化消费空间通过多元业态布局、空间场景构建及体育文化氛围营造,能够很好地激发大众体育消费潜力,日益成为满足人们体育需求、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结合空间生产理论,以北京曼联梦剧场为例分析新型体育文化消费空间的特征与生产逻辑。发现:新型体育文化消费空间表现出显著的文化属性、体验属性和符号属性等特征;新型体育文化消费空间生产过程中呈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运行制度现代化和发展理念创新化等趋势。最后从实体空间的文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和品牌符号化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新型体育文化消费空间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体育消费是推动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发展的现实路径对促进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性分析与逻辑演绎方法,以区域异质性的理论视域为逻辑原点,在明晰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体育消费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动力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促进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认为,政策调控与引导、网络数字技术、体育消费供给提质扩容、体育消费率提升是促进区域异质性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各要素间通过相互作用机制与循环作用机制共同实现体育消费的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异质性体育消费的现实形态,从体育消费政府路径、科技路径、供给路径、人口路径4个层面提出健全体育消费政策,强化体育消费保障;创新体育“新基建”,拓宽体育消费数字化模式等现实发展路径,以期适应区域异质性体育消费的发展规律,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培育和发展体育消费新业态,既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公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的时代必然。新时代体育消费新业态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体育产业转型发展、“互联网+”具体运用及体育消费市场活力增强。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培育新消费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体育消费环境,精心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中国大陆东部、中西和西部三大经济区2008—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Johanson面板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与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均未建立起来,三大经济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发展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在东西部经济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是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原因,但在中部经济区,服务业发展则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的长期原因。从整体来看,虽然中国是一个体育用品制造和出口大国,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全球竞争力较弱,国际话语权仍非常有限,与国内服务业发展相比,三大经济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最后,从互补性视角提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2.
体验经济新理论对体育营销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验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描述,它把体验看作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能够满足当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体验经济新理论为企业的营销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路.体育经济更典型地体现了体验经济的特点,适时融入体验经济新理论,对于全面促进和提升中国体育的营销水平,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基于2001年、2007年与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数据,以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为分析工具,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动态变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1年、2007年与2014年体育消费结构构成比呈非常显著性差异((X2=268.7,P<0.01),体育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迁。在体育消费边际倾向方面,2014年体育消费边际倾向为0.120959, 2007年体育消费边际倾向为0.159686, 2001年为0.074728,体育消费边际倾向略有波动。在收入弹性方面,“体育书报、观看比赛、其他体育消费”等发展型、享受型、多元化的体育消费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幅度,已成为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在价格弹性方面,各类体育消费品的自价格弹性系数介于-0.358579~-0.715792之间,价格上涨会影响自身需求量。各类体育消费品的交叉弹性系数介于-0.000049~-0.03399之间,其中“租用场地与聘请教练”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最大,其价格变化能够对其他类别体育消费品产生一定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路径,对于促进体育消费增长、优化体育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体验经济的概念拓展对体育营销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验经济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和生产过程的描述体现出各类主体内在认同或价值,是把感性的体验过程和理性的评价过程相融合的一种创新思考观念.在经济社会日益追求以人为本、消费者主权的环境下,企业营销理念和策略选择凸显体验经济的价值和意义,为现代营销提供了新思路.体育经济过程更典型地体现了体验经济的特点,适时融入体验经济新观念,对于全面促进和提升中国体育经济的营销水平,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以苏南地区为例,结合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从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两方面探析地方体育产业的升级机制,分别提出了基于创新驱动的体育用品业升级机制和基于多业态集聚的体育服务产业升级机制,并指出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优化资源在产业内部配置、增加企业整体实力是实现体育产业升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下,体育与科技融合已成为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和核心引擎。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方法,在阐明体育与科技融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探寻体育与科技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逻辑维度上,体育与科技依托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业态等新供给,培育出体育消费新需求、新模式,促进体育产业的供需良性互动,破解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机制维度上,体育科技融合发挥结构优化效应、效率提升效应和价值创造效应,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从体育与科技融合宏观层面的机制创新与政策保障、中观层面的合作协同与平台建设、微观层面的强化创新与三维共力提出其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方法论和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咨询法,归纳总结把握体育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探讨满足体育消费需求的应对策略。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表现出开放性、进取性、广泛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特点;综合运用调查法、感悟法、演绎法、数据库法和实验法可有效地把握体育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8.
以2019年女足世界杯为例,探讨女足世界杯媒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及可能影响媒介消费的因素。调查发现,数字媒介是主要的消费渠道;媒介消费时长从大到小依次为数字媒介、电视、社交媒体;女足世界杯媒介消费场景多元;消费动机主要基于赛事本身,与年龄和性别无关。具体分析了3类媒介消费的影响因素,得出相应的标准化回归方程。认为,中国媒介体育消费者呈现出典型的新媒体使用倾向,高水平的赛事是决定媒介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媒介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大于个体因素,大型体育赛事中的极端爱国主义倾向可能增加舆情风险。提出,要注重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内容的供给,寻求更广泛的用户触达;针对球迷不同的身份属性制定社交媒体推广策略,增强球迷黏性,扩大赛事的传播力;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数字媒介的消费体验,增强用户的参与度;重视社会结构性因素,作出适应性调整,完成自身社会整合、情绪宣泄等功能的兑现。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对日本的体育产业的概念界定、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日本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是:以户外运动为主的体育用品市场细分;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多元化和便利化;企业的进入促进体育产业发挥正外部效应;健康增进需求促进了体育消费。由日本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得到启示,中国体育产业应加大"放管服"改革;中国体育产业应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中国要加强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和体育运动风险防范;中国要完善商业性和群众性全国性体育赛事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试论符号消费视角中的体育消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消费社会学、消费行为学、符号政治经济学、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现代消费社会体育消费符号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说明体育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也具有符号价值、象征价值.如此,人们对体育商品的消费就具有了符号象征性:一是消费符号,二是符号的消费.而所有这一切必然导致体育消费的异化:即体育消费的浪费、体育消费从理性消费走向感性消费和体育消费中的炫耀性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