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对《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中所收录的明清武学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理分析与唯物辩证法,结合逻辑推理对中国武术中所存在“势”的机理进行了理论探研与阐释。研究发现:“形”与“神”,“气”与“节”是“势”的一对互补概念,“形”“神”兼备是“势”的构成要素,“气”“节”合一是“势”的转化条件。并认为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只有做到“气”“节”合一,才能“势”“势”相连。这一研究使武术中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势”能较清晰地展示出来,为进一步理论构建提供一定启迪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人物论的“传神”论发端于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最早从哲学上提出形神关系说的是庄子(庄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至高无上的,形而下的“物”则是低下的),庄子哲学的中心是讲“自然之道”,他认为道存在于一切物中,但如果执著于物,则不能得道。道是形而上的,是无形的,物是形而下的,是有形的,从这个角度说,道和物的关系,也就是神和形的关系。而庄子的观点则是重神不重形的。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从这种形神关系出发,比庄子更加明确地强调了美不美主要在神而不在形了,神乃“君形  相似文献   

3.
古典舞表演神韵的思考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典舞表演过程中,神韵主要体现在线的流程、圆的形态、韵的内核三个方面。促进这三者的有效结合能更好把握古典舞的内涵和魅力,提高舞蹈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因而在训练和表演过程中,应该认识神韵的魅力所在,促进古典舞表演效果提升。  相似文献   

4.
声乐艺术创作与表达中,形与神的完美结合,能够做到形为神设,神以形传,更好得表达其情感内涵,展现声乐艺术的独特风貌。具体表现在声乐艺术的表达形式,形与神的和谐关系,声乐作品的独特风貌以及完美声乐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  相似文献   

5.
篮球运动中的攻守配合使进攻与防守呈现出一种由低形式向较高形式转变的双螺旋有序运行机制。“无序-有序-无序”所表现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更深刻地表述了动态平衡态势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机理。篮球运动的攻守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通过协同作用所产生的势差为攻守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系统合力”,完美地诠释了现代篮球运动中的攻守平衡。  相似文献   

6.
指出“形散神不散”的观点既有合理的一面,但又存在着片面性;进而论述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即“形散神聚”、“神散形聚”、“形神皆聚”、“形神皆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出场人物的不同的“笑”中,分析了每个人物每次“笑”的不同内涵所显示出的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以此准确、鲜明地刻划了人物不同的个性,传达了无穷的神韵。  相似文献   

8.
庄周直觉思维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最难辨识的恐怕是老庄哲学。这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从宇宙论的形上学高度提出并论述了“道”的哲学范畴。庄周作为老“道”的正宗,承继了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学传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把它发展到“忘物”、“丧我”而致“天和”的绝地。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是以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人”、“神人”、“真人”(《逍遥游》)之理想人格境界。他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的严谨人生态度,“判天地之美,析万  相似文献   

9.
我院图书馆徐日辉副研究员所撰学术专著《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与七十列传构成。其中八书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篇,是纪、传之外专记朝章国典的大政之要,实为八门不同类形的文化专史。其影响之大使后世二十四史纷纷效仿,并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扩张,产生出“十通”、“会要”、“会典”等一大批政书,成为八书的延续和左右大军,与纪传、编年三足而立,其内容与数量之…  相似文献   

10.
翻译诗歌难,难就难在如何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的艺术效果完美再现。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柳宗元的名篇《江雪》的三种英译版本对这一美学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以形写神”涉及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艺术审美评价标准等文艺理论问题,约略追溯“形似”与“神似”这对术语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一下形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对艺术的真实性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对艺术的审美评价标准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神灭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范镇以“形神相即”反对佛教“形神相异”、以“神灭论”反对“神不灭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指出了该文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遥远的《诗》、《书》传统中,神具有实体神、创造神、作用神等诸多含义。到了宋明之际,张载的“神”则主要是讲太虚本体的特征、功能与作用。张载言神的目的是为了高扬本体,建立儒家的天道本体论,以回应佛老的挑战;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主体的僭越,以引导人们顺应天道,追求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汉学家HerbertA .Giles的译文《醉翁亭记》 ,给了我们把美学思想运用于翻译之中的信心。在他的译文里 ,Giles发挥其母语娴熟的优势 ,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充分体现了原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使原文与译文“美善相乐” ,达到翻译的三个标准即信、达、雅 ,从而准确而传神地体现出原文的神与形、风骨和意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舞旋转也可以称之为舞姿旋转,它不仅蕴含了中国古典舞传统的审美特点和风格韵律,而且还是古典舞基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全面的、深层次地认识古典舞旋转?又如何科学、系统地开展旋转的基础性训练?笔者通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对古典舞舞姿旋转有着深层次、全方位的把握,文章从旋转的概念、种类等问题入手,详细的剖析了旋转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画家创作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能够产生意境的形象,并不是一般的普通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诸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传承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是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问世以后,即引起评论家的注意,有贬有褒,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整个作品的好坏,而是集中在对其中所画的“雪中芭蕉”应如何看待的问题上。诋之者谓其“不知寒暑”,辩之者称其“不拘四时”,誉之者美其为“得心应手”、“造理入神”,是“艺苑奇构”。争论热烈而持久,从对一幅具体作品的品评演进为对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雪中芭蕉”因此成为讨论南宗画和神韵说的著名例证。历代关于“雪蕉”的争论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对雪中有无芭蕉的考证,推断这幅画的得失;二是对雪中芭蕉寓意的辨析。分别略述如次: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引唐张彦远《画评》谓: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相似文献   

20.
花作为自然美的对象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钟爱.古今多少诗文名家不惜笔墨写花赞花.渲染出一个个万紫千红的花卉世界.冯梦龙曾用十分工致的语言描绘过一些名花的品格:“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溏.芍药芳姿少比,石榴丽质无双.丹桂香飘月窟,芙蓉冷艳寒江.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阳.……”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美学魅力,使鲜花王国铸合成一个不可超越的强大磁场,深深地诱惑着一个爱美的民族,几千年来,成为人们反复吟咏,迭相赞誉的审美对象.翻开一套中学语文教材,眼前立刻会闪过一系列“花事文学”:《荷花淀》、《百合花》、《茶花赋》、《驿路梨花》、《爱莲说》、《芙蕖》、《花城》、《花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倘徉在这隅五彩缤纷的文学花园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名家笔下的花的色、香、态、形、神的美,体悟到花的审美品质和人格内涵,更重要的是,在品花、赏花的学习实践中,采撷到了知识的果实,领略到了名家写花的技巧的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