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22块位于陈家庄凸起西段,古近系由西、北、东三个方向向凸起高部位尖灭,形成地层超覆圈闭。根据陈22块东营组地层超覆油藏地质及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勘探部署的地层超覆油藏的地震描述技术,即地震相分析落实有利储层发育区;地震分频属性圈定主力含油小层分布范围,刻画其超覆线的位置;测井约束反演描述主力含油小层构造,确定钻探目标。这套技术在实际勘探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上第三系馆上段是胜利探区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储层以曲流河沉积所形成的曲流砂坝为主,横向变化大,分布范围广。油气富集与储层的发育密切相关。从基础资料研究入手,提出了砂岩速度小于围岩速度的观点;总结了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研制了振幅、频率综合反演储层厚度的方法;开发应用了多参数及人工神经网络、相干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油藏描述技术;并对砂体的含油气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河流相砂体为储集层的油气藏在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占重要地位。本文针对济阳坳陷馆陶组典型的曲流河及辨状河沉积,受河道的频繁摆动和季节性洪泛的影响,河流相砂体在垂向和平面上相变快,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采用叠后地震动力学属性砂体识别和运动学属性砂体识别等方法,对河流相砂岩储层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测井约束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该区地质特征,利用一维、二维地震地质模型技术准确确定了砂体边界和储层构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岩性油藏由于其储层分布广、变化大、隐蔽性强、埋藏深,开发难度大,因此,油藏的前期描述工作成为开发该类油藏的关键。通过运用区域地质综合分析技术、地震识别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现河地区共发现沙三中亚段大小岩性砂体59个,并对其中Ⅰ类砂体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套隐蔽岩性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以沉积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主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认识史南地区沙三中浊积岩岩性油藏储层分布规律,完善以三维地震测井约束反演为主的适应性储层描述技术。近年来史南地区沙三中岩性油藏滚动开发效果显著,成为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Ms7.0级芦山地震, 通过计算多个地震活动参数, 定量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背景地震活动性及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历史记载龙门山断裂南段仅有3次6.0级以上强震, 存在地震空区的历史地震背景;2)通过a值分析可知, 芦山地震发生前30年背景地震活动性较高;3)分析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空间分布差异, 发现龙门山断裂南段在汶川地震后仅部分区域b值下降, 应力增强, 芦山地震发生在b值明显下降区.  相似文献   

8.
牛庄油田牛20断块的储层以沙三中亚段的砂岩为主。该砂岩既是本断块的主要含油层系,又是本断块的主力砂体,分析研究该储层实际上也是研究该断块沙三中亚段的砂岩特征。经综合分析研究牛庄油田牛20断块的储层特征是:(1)该区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孔隙度、渗透率值在砂体核部微相较高,物性较好;而向砂体边缘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值逐渐降低,物性变差;(2)储层非均质程度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以动校静地质建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是科学描述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前题.井点控制的构造模型描述了构造的空间走势与局部构造变异;井点分层资料与构造模型约束下的断层模型,正确描述了断层的发育状况;井点分层数据与砂体边界控制下的地层模型、砂体三维空间分布;测井解释资料为建立三维储层模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通过以上各大模型的综合分析,达到为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与措施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向与北西向线性排列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呈更加清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地震滑坡是最为常见且破坏力最强的地震地质次生灾害之一,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滑坡的分布和范围信息对震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entinel-2A遥感影像,以"8·8九寨沟地震"核心震区--漳扎镇为研究区,通过结合变化检测技术和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地震滑坡信息,利用改进的区域生长算法对提取的滑坡边界进行优化得到最终提取结果。通过与传统CVA提取结果对比,评价分析本文算法的精度。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地震滑坡体提取总精度在90%以上,Kappa系数优于0.7,提取结果与目视解译结果较为一致。且自动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满足地震应急救援的时间和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ISC、SCSN与CRN地震目录进行地方时转换,并进行序列统计,建立了地方时地震时间频度分布,然后对地震地方时序列做了频谱分析,以提取地震序列中的特征周期成分.地方时统计结果显示:(1)地震频度在地方时9时和19时附近最低,0时和13时附近最高;(2)存在以12h和24h为主的周期;(3)较大地震和小地震有不同的活动规律.频谱分析的结果表明,ISC、SCSN与CRN地震地方时序列除了存在12h、24h等特征周期对应日潮和半日潮之外,还存在117a、1a与175a等的周期,分别对应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地球公转及接近对应月球升交点的回归年.  相似文献   

13.
2001年7月15日,在云南省江川县九溪镇发生了里氏5.1级地震,此次地震前38min有一次4.3级的直接前震,地震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震前,距震中100Kmn范围内的多种前兆资料呈现短临异常,玉溪市防震减灾局根据这些前兆及相关测量数据作出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为市委、市政府应急指挥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滨南地区浊积岩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滨南地区浊积岩构造特征和储层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砂体储集物性与含油气性的关系、砂泥岩接触带性质与砂体含油性的关系.研究表明:浊积砂体含油性主要与浊积砂体所处的构造部位、砂体埋深、油源远近、储层物性等密切相关,沙三下广泛发育的油页岩和暗色泥岩为浊积砂体的油气成藏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核桃园组沉积演化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凹陷面积3600km2,核桃园组是主要含油目的层,最厚约2500m。凹陷为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凹陷沉降范围大,沉降幅度小,生储油层系发育厚度及范围较小,有效生油岩体积较小。油气资源不甚丰富。核桃园组沉积时期物源以北部为主。成熟生油岩分布在靠近边界断裂的南部,而砂体主要分布于北部,生、储配置不佳,严重制约油气的运移聚集。针对凹陷多物源、多沉积相、储层变化复杂的具体特点,开展核桃园组地层沉积发育特征、砂体展布特征等研究,结合构造特征、现有油气藏的分布特点,能够更加科学地预测评估有潜力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参数的方法有单地震属性方法和多地震属性方法,多地震属性方法又分为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深入描述了这几种方法的原理、特点、预测的效果以及多地震属性方法中有效误差的确定方法,并在埕北35北地区进行了实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永3区块砂泥岩互层、小断层及微幅构造等地质特征,设计了相应的地质模型,利用粘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井闻地震波场模拟.模拟数据的上行反射波成像剖面与地质模型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对慢地震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慢地震的定义及特征、慢地震的识别和定位、慢地震孕育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产生的物理机制、慢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等,也涉及到长周期前兆与慢地震的关系、慢地震与应力触发、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在中国起动慢地震研究,首先应解决慢地震识别、定位和震源机制问题,确切验证中国大陆是否存在慢地震.为此需要加强各个地区的台网观测密度和发展宽频带地震仪、应变仪、GPS、InSAR的综合观测,并应加强对多种资料的综合理论分析及模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华北地区(110°~ 120°E, 35°~ 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 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 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 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 约占地震总数的88%, 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 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 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 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 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 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 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相似文献   

20.
区域应力分布特征是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青藏高原东南部1970—2019年的地震目录数据,使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进行地震b值时空扫描,得到该区b值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地震b值与应力的负相关关系,分析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断裂带上的应力分布及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统的中部,大凉山断裂带附近区域的b值比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附近区域低,推测大凉山断裂带承担较多的应力,可能是未来地震风险较高的断裂带;2)研究区浅层(0~20 km)比深层(20~40 km)的b值高,这是与浅层区域围压低、岩石倾向脆性破裂,而深层区域围压高、岩石倾向韧性变形的特征相一致的;3)汶川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及周边区域的b值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的过程,揭示了区域内应力的累积—释放—累积过程;地震震级越大,震前b值降低趋势持续越久,该地震的发生对b值的影响范围越大、b值波动越明显,距震中越近的区域的b值在地震前后的波动越明显;4)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b值较低,推测该区域应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