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世界范围内,物联网技术发展异常迅猛,促进了网络与物流融合程度的加快,对于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信息化程度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及其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从信息化建设意识相对落后,信息化监控不适应物流业发展需求,信息化建设于较低层次等三方面指出了物流信息化过程存在的问题;阐述了"3G"技术、RFID技术和RFID、"3G"混合技术等三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物联网与物流信息化的关系及其未来的发展,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拐进物流决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物流管理向可视化方向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物流组织走向自动化。希望能够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固定资产是高校的重要经济资源,在资产总额中占比较大的比重,是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然而高校在资产管理中存在许多的问题,管理技术比较弱,需要及时解决。文章运用物联网的技术进行资产管理,加以例证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能提高高校的资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多把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师资的整体素质,要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但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困境。对此,应通过加快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训;建立应用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大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等手段来促进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教育中心,其图书馆在文化学术建设、特色馆藏建设、数字化建设包括人才建设等方面应有自己的方向与重点,这样才能为地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走特色化、专业化、地方化、数字化的不同于重点高校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地合办科研机构发展迅猛,产学研实现深度融合,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与地方企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校地合办科研机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高校科研评价机制重"顶天"与机构成果转化重"落地"、机构合作意愿的"热"与企业合作意愿的"冷"、机构有限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多样的创新需求之间的多重矛盾.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和地方应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推动机构的科研机制体制创新,将研究院建设成为政产学研联合"多赢"的样板区.  相似文献   

6.
规范化建设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与发展。文章针对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学生考核及教学管理等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抓住教学目标缺失这一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教学目标引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突破规范化建设瓶颈,促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等院校是我国实施科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室,它集人才、设施、氛围于一体,并为社会企业提供重要的发展思路和人才资源。科研是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学与科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本文重点讨论了高校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基本思路,以及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科研精神,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并对科研教学的成果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提升治理水平、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优化科研管理服务路径,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和效能,促进学校影响力的整体提升和学校内涵发展。高校内涵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优化科研管理服务路径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校在科研管理服务内涵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科研管理与服务理念需要更新;科研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科研平台少,整体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科研成果创新性不足,影响力不高;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成人高校科研管理要基于内涵建设,从以下方面优化服务路径:实现精细化管理,创新服务理念;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科研工作规范化;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助力学校内涵发展;加强内部研究力量,打造高质量研究团队;整合内外部资源,完善学术交流机制;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影响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化外部保障;积极探索实践,健全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当前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科研的新生力量,他们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职业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针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身心健康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以期促进他们持续、健康、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0.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池州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厘清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师范性、地方性和应用性特色,合理制定学科专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巩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切实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努力提升专业层次,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以及特色科研、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与地方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建,形成共赢,进一步彰显学院应用性本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校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必要途径,高校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既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治理学校,也要依据学校的章程等具体的规章制度治理学校。大学章程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高校的章程建设不仅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依法治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已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迈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然而人们在热衷谈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对大众化进程中的精英高等教育关注不足。笔者在重新认识精英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精英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应分层、分类发展;适当控制研究型大学的规模;政府要加大对精英高等教育的投入;研究型大学应享有更大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多媒体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多媒体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对健美操教学的重要性、优越性.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给传统健美操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为我们改革传统健美操教学手段和方法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玉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指出当地的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 ,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经济成分 ,但仍然存在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足等问题 ,进而对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推动玉溪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  相似文献   

15.
浅议高校教学导师制的范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学导师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意识,以及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都大有裨益。然而,高校教学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范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建构平等对话的语境和文化。确立多向交互式指导关系,强化监督、考评工作,并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6.
奉天之难是德宗朝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变乱。这场变乱不是带有偶然性的突发事件,而是唐廷与京西北藩镇长久以来矛盾与冲突的产物。奉天之难造成唐京西北地区的军力空虚,引发贞元年间严重的边疆危机,产生了宦官掌军的消极影响。但是唐德宗通过平息奉天之难,基本解决了京西北藩镇对唐廷的军事威胁,为神策军的壮大创造了条件,进而实现了唐廷军事权威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从滥赐铁券看唐朝政权的衰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券是封建帝王赏赐功臣的一种享有某种特权的凭证。有唐一代政府频繁地赏赐功臣铁券,借以嘉奖其为保卫社稷、维护皇权所做出的贡献;安史之乱后,又不断地赐予有叛逆图谋的藩镇节帅,试图安抚其心,阻止叛乱。前者反映了唐代皇帝对功臣的日渐依重,后者则反映了唐政府对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的优容和姑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从其整个发展过程中都不难看出唐朝政权日渐衰微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人为的报刊分等,身份歧视,约稿限制,地域歧视,研究局限,经济因素等原因,使得偏远地区地方高校教师发表论文困难。需要从改变学术评价,争取各级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办好本校学报等多面进行改进,努力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相似文献   

19.
唐中后期宦官参预司法是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在司法领域的具体表现,虽然在不同时期宦官用不同的名称和形式进行参预,但与唐代中后期宦官势力的消长是相辅相成的.宦官超越其职掌而参预司法,不仅打乱了原有的中央司法系统,侵夺了大理寺、御史台、刑部的司法权,还直接破坏了唐中后期的法律制度,加深了政局的不稳.  相似文献   

20.
对于民国初年 (1912— 192 0 )史学发展的趋势和成就 ,需要我们重新予以审视。这一时期 ,不仅有王国维等人在历史研究上的建树 ,还有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在历史观领域中实现的新变革。他们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大量政论和史论 ,把进化史观和民主共和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相结合 ,与深刻地剖析现实社会状况和剖析旧的道德、文化传统相结合 ,与激励民众和青年一代的革新创造热情相结合 ,对于“五四”前后的历史研究和整个学术领域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值得我们充分珍视的一份宝贵的史学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