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CBA和NBA后卫差异性的时空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参加09-10赛季CBA和NBA职业联赛的中美主力后卫为研究对象,以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为指导,对CBA和NBA后卫在身体素质、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CBA和NBA后卫的差异性集中体现在队员在比赛中时空的掌控能力.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贯彻于后卫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培养身体素质突出、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俱佳的全面型后卫.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04CBA甲A联赛常规赛22轮132场比赛29名前锋队员得分能力进行Q型聚类分析,将其得分能力评定为上等、中等、和下等三类。主要研究结果表明:上等组的前锋队员,其得分能力出众,但水平很不整齐。从上等组到下等组,出手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出手次数是导致上等组队员之间得分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后卫在篮球比赛中要具备组织进攻、适时得分、利用突破破坏对方防守和利用抢断破坏对方进攻的能力。然而,由于后卫本身特点和条件的不同,他们所具备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有的在组织进攻方面有较强的能力,有的则在得分方面有过硬的本领。本文拟通过对2007-2008赛季CBA联赛各支球队后卫的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我国后卫队员的培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对中外男篮后卫队员阵地攻防技术现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中国男篮后卫队员在26 届奥运会比赛中阵地攻防的技术表现作研究的主要对象, 与美国、立陶宛、克罗地亚等世界优秀男篮后卫队员的技术指标进行比较作研究的基本依据;以专家调查、临场观察、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手段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比较分析中国男篮与世界优秀男篮后卫队员之间的阵地攻防技术,为正确认识与客观评价中国男篮后卫队员的技术现状和今后对我国男篮后卫队员的选拔、培养、训练及评价等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CBA03-04赛季总决赛广东队和八一队全部4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广东队队员实力强大,新老交替也已完成,队员在中锋、二中锋、后卫位置上发挥均好于对手;八一队在前锋位置上发挥好于对手,但是由于老队员体力下降,造成技战术水平下降,投篮命中率的下降,是八一队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赶快提高年轻队员的实力,是八一队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0—2001我国男篮甲A联赛部分外援后卫技术指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临场技术统计、现场观察和逻辑分析。对2000—2001我国甲A男篮联赛常规赛中部分外援后卫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找出外援后卫队员特点。为我国男篮各队训练与比赛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14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对我国后卫队员比赛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参加第14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六支队伍后卫的个人攻防技术能力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献资料、录像观察、统计和对比方法,分析了中国男篮与世界优秀男篮后卫队员之间在个人攻防技术能力上的差距,为今后我国后卫队员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篮球运动核心后卫的优化模式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心队员的水平对全队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迅速提高核心后卫的能力是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访谈调查和将临场观察统计结果,将核心队员分为3种,核心后卫分为4型;概括出核心后卫的优化模式,并从现代运动训练主要发展趋向出发,提出了选拔和培养核心后卫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男子篮球一线队伍核心后卫群体比赛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男子蓝球核心后卫群体在综合比赛能力方面,整体与甲A一些队伍中引进的核心后卫群体相比较有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在个人攻击能力和助攻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而在国内核心后卫群体中,30岁以上老队员仍然是各队中的中坚,但比赛能力却每况愈下;中间年龄段上的后卫群体能力明显不足,使得国内核心后卫的培养出现断层现象;年轻的核心后卫群体缺乏足够的上场机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综合比赛能力提高缓慢。国内核心后卫群体比赛能力的严重不足,巳成为中国男子蓝球整体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
对CBA优秀前锋队员技术结构特征与综合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分析法对CBA优秀前锋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并给出总体评价,进而得出前锋队员各项技术在CBA各单项技术前22名中的比例和影响前锋运动员比赛技术水平主要受地面进攻或获得进攻机会因子和控制空中优势能力因子综合作用,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综合能力得分和排名,结果是排在前几名的球员大多来于冠、亚军广东队和八一队,其中第一名是杜锋(当年MVP奖获得者),这与他们的实力和表现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1.
篮球进攻时组织后卫战术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篮球队的成绩靠平时全队的作战能力。因此,在比赛中良好的后卫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这意味着后卫组织的作用相当特殊。但一个有能力能担当此任的后卫需要从不同的几方面训练。本文作者对训练后卫组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三维录像解析法对4名四川省举重队抓举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分析,选择人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在垂直、前后、左右三个方向上的运动轨迹作为分析指标,利用指标中的数据变化特点来解读运动员在抓举技术中所需要遵循的“近”、“快”、“低”三原则.结果表明;人杠重心运动轨迹在抓举运动技术分析中不但可以直观准确地判断运动员技术的优缺点,还可以作为教练员指导训练的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13.
试论对核心后卫篮球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后卫是比赛中的灵魂队员,是全队实施战术配合的组织者、指挥者。核心后卫篮球意识水平的高低,对全队技战术水平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核心后卫篮球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在训练、比赛中培养其运用技术能力,主动配合意识、良好的战术意识和提高心智能力,是培养核心后卫篮球意识的几个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录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分析比较发现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男篮存在防守质量差、篮板球保护意识淡薄、身体对抗下投篮命中率低、后卫线队员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重视优秀年轻内线队员及后卫力量的培养、提高队员的抗压能力和篮板球意识、强化队员身体对抗能力训练、对技战术风格进行转型并建立适合中国男篮的技战术风格体系等结论和建议,为中国男篮在“后姚明时代”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第15、16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所参加比赛的各项进攻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届世锦赛中国男篮在得失分、命中率、前场篮板、助攻等方面的表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抢断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与世界强队的整体实力差距在进一步缩小,而且比赛的自信心也有明显的提高;后卫球员处理关键球的能力与世界强队相比差距较大,应重点加强后卫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球员在高强度、激烈身体对抗下的比赛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录像分析等方法,以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小组赛技术统计为依据,从攻、守两方面,对中外男篮后卫队员攻防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后卫整体得分能力较低,助攻、组织能力较差,失误较多,传球及组织进攻目的性不强。我国后卫队员应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防守基本功的训练和防守技术训练,重视后卫队员防守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马其昶有桐城派古文“殿军”的美誉,其文深受林纾、陈宝琛、章太炎等遗老或激进思想家的推崇。其古文多抒发身处易代之际的哀婉、感伤之情,又善言情,出之以六一风神,能尽俗且多施博喻,故而有较强的感染力。林纾等人推举其为当时第一作手.并非虚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第25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对阵伊朗、约旦和黎巴嫩4场球赛的技术统计作一个整体分析,发现中国队前场篮板球拼抢不足,战术单调,外线实力不足,缺少战术突破,后卫位置薄弱,教练员临场指挥经验缺乏等等。都是影响中国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从防守做起,丰富战术变化,打整体篮球,加快比赛节奏,后卫位置实力需要加强,教练员应进一步提高自己执教水平是今后中国队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运用实地观察、录像解析、数理统计法,对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中国和日本队的进攻技战术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队在进攻节奏、进攻效果以及合理分配球方面均优于中国。中国队存在2号位和后排攻薄弱、三点攻不如两点攻轮次绩效好的现象。得出了合理调整二传位置、发展远网进攻战术,可进一步完善快变战术,并降低一传难度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参加第16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的中国与前八强队伍后卫几项主要比赛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后卫队员身高已达到甚至略超国际强队的平均水平,但年龄明显偏小,大赛经验不足,后备人才有断层迹象;我国后卫综合能力不强,在得分、助攻、篮板、抢断、失误等几项主要比赛能力上不同程度存在差距,整体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