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幅原辽阔,民族众多,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位置间已经形成的种种区域差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各种不同环境的健康体育研究。本在介绍日本区域社会健康体育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重点阐述了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推广普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体育发展与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和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讨论了全民健身计划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为: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日益注重体育(包括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体育)在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作用。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已成为影响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全民健身计划既是适应世界体育潮流的产物,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必然和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要求。全民健身是对我国群众体育的继承,并在群众体育任务、性质、运行机制和组织实施方面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我国学校体育的现实出发,着重分析了学校体育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全民健身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对系统性的指导性文件和文献进行回顾,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和谐发展历程、内在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经历了探索与推进、改革与繁荣、创新与融合等3个发展历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的主线逻辑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是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民健身事业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契机。研究得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失去大众生活存在场景的外部问题以及无法满足大众对“美”之需求的内部问题。我国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谐共生发展的应对策略是营造“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场景,以及选取优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打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健身项目,以“美”吸引流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系统性的指导性文件和文献回顾以用内容分析法,总结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和谐发展历程、内在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经历了探索与推进、改革与繁荣、创新与融合三个发展历程;二者的内在关系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的主线逻辑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是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民健身事业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重要契机;研究得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失去大众生活的存在场景的外部问题以及无法满足大众对“美”的需求的内部问题。我国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谐共生发展应对策略是营造“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场景,以及选取优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打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健身项目,以“美”吸引流量。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若干思考张少云,徐振兵(安徽财贸学院蚌埠23304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正式在全国颁布实施。高校体育作为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责无旁贷。如何认识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间的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要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机遇、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定位,改革创新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进一步转职能、转方式,算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时间帐、任务帐、进度帐,多措并举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水平,鼓励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群众通过体育健身有更多的获得感。从综合功能和多元价值着眼,找准体育在扶贫开发中的“着力点”与“切入点”,抓好全民健身的多元共治模式建设,做好群众体育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及时地掌握全民健身的热点和发展的动态、群众的需求、体育消费的结构等,为全民健身的事业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实施,我国全民健身运动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困难和瓶颈,根据我国体育人口、体育场地资源的现状,可以利用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资源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摘要:健康传播是当前健康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可为全民健身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关键的理论的指导。针对全民健身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健康传播学视阈下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策略。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对健康传播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回顾,对我国体育与健康传播主要议题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其研究薄弱的相关原因;分析了国际社会体育健康传播的努力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健康传播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如何在机制上、观念上和操作层面上开展健康传播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结论认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构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要以提高科学健身素养为目标,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方法,通过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区”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中间环节。社区体育,则是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实践的载体,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能使二者有机结合并共同发展,将能推进学校与社区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试述太极拳对老龄化群体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对老龄化群体的身心健康有着良好的积极影响。在新世纪“新健康”观念的影响下,对太板拳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整体性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尤其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老年人的研究更有待于深入。因此本文论述太极拳对老龄化群体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影响,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太极类运动的普及,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在老年人群中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确定太极拳在“健康老龄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地位。使健康老龄化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滑冰运动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滑冰运动健身意义、发展趋势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结合普及滑冰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其健康、规范和有序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在剖析当前我国足球发展现状基础上,针对我国足球的发展阶段水平,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经验的逻辑论证提出了应淡化出线足球,切实重视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大众为突破口的普及发展思路;并分析了当前足球普及发展的主要契机与挑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构建扎实的足球基础,共铸我国足球的辉煌明天。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社会变革事件,而新中国建立之初广泛开展的科学普及运动,则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和标志之一。建国初期的科学普及运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确立“人民科学观”新理念,明确科学普及运动的新方向;对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科学普及提出新要求;建立科普局和科普协会,指导科学普及运动;推动自然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本土化,实现科学转向人民;建立科学馆,大力发展科学展览事业,推动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运动与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太极拳运动影响老年人体适能的五个方面 (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 )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核心思想,这无疑将对改革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起到积极地作用。本文分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健康第一”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新概念,并对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发挥体育课程的健康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认识健身气功在"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价值,采用文献法、逻辑法、综合分析法,对健身气功在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价值进行挖掘探讨。认为:健身气功是以"治未病"贯穿其始终,并融独特东方健康文化和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为一体的体育项目,是"治未病"健康工程首选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比较,探讨不同选项课班之间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各项指标增长幅度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发现经过大学二年级一个学年后,不同项目选项课之间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项指标的增幅方面也有差异,差异的产生与取决于运动项目特点的选项课教学内容有关.为使每个学生的体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应该在保持运动项目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确定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19.
杰出的抗战诗人田间,发表了很多有关诗的精辟见解: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时代论、群众论、作家论、歌颂揭露论、创作论、创新论和街头诗论,这7大诗歌理论丰富了我国现代诗歌理论,值得当代诗歌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