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大学博物馆在东北史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大学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在中国东北史的教学与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馆藏的史前文物,在探索中国礼制起源、崇龙文化起源及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中也有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上古四季祭祀活动纷繁复杂,展现了先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四季祭祀蕴含了先民们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同时,这一文化现象对研究当今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彩萍 《文化学刊》2011,(1):100-104
北京作为我国古都城的代表,历代宫廷文化是京城文化的重要内容。建于元代的北京东岳庙,在京城历史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北京东岳庙与之明清之代宫廷关系密切,帝王及其官方各个阶层都曾对东岳庙产生影响,确立了北京东岳庙作为皇家庙宇的地位。北京的市民文化丰富多彩,使东岳庙成为京城市民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北京东岳庙作为被列入国家祀典的庙宇,在国家礼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东岳庙因其国家正祀的关系,在统领周边泰山信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道教斋醮仪式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斋醮是道教祭祀仪式的名称 ,道教斋醮在世界宗教祭祀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斋”、“醮”内涵的辨析 ,认为道教灵宝斋法、正一醮仪的产生 ,不同斋法、醮仪的配合使用 ,使道教具有完备的科仪格式。在道教兴盛发展的唐宋元明时期 ,斋醮仪式成为国家祭祀大典 ,并成为民间传统祭祀文化的主流。道教斋醮具有济度、祈禳的宗教功能 ,斋醮是道教思想的仪式化反映 ,它充分显示宗教仪式象征的特质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晋东南成汤崇拜的巫觋文化意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东南古上党地区的成汤崇拜是现代社会里原始遗风犹存的特殊民俗文化,其表现形态是神庙群落众多,扩布范围广泛,以阳城析城山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成汤祭祀文化圈",包含着深厚的巫觋文化意蕴.这些丰富的原始文化意蕴是以男权为主导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其渊源却是对殷商先祖——母系氏族社会习俗的承续.本项研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以"成汤祷雨"为论述中心,探讨成汤崇拜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丰富样态.我们认为研究成汤崇拜不应以现代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概念去诠释,而应以历史地理观念,把它置放到其产生形成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去解读,方可接近其发生发展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6.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风尚,也是中国王朝政治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朝作为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总结和发展前代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养老礼制,将尊老敬贤文化推向了传统社会的最高峰。而在其中,最具代表性,号称"盛典"的礼制便是于康乾盛世时期举办的史无前例的千叟宴。这一时期先后举办了四次千人以上的尊老宴会,历史意义重大,文化内涵丰富,政治影响深远,充分展示了盛世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7.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礼"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具有强烈的等级差异和道德色彩的思想体系和制度。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带有着"礼"的浓厚色彩,"礼"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本土资源,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礼制的特点,阐述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像人、替人为意涵的人俑不仅在早期中国已有制作,并作为其时丧葬礼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文化,而且在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埃及的夏娃勃梯俑和日本的人形埴轮。当然三者之间也有一些差异,如造型、流行时间和制作目的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礼制在汉唐时期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地步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①的人生训条已被具体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致守则,饮食生活也不例外。加之汉唐时期,中国的物质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切都使得汉唐的饮食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与...  相似文献   

10.
马王堆女尸所裹的第十八层服饰不是“冒”,它同第八层服饰一样,同为“”。第十九至二十层为袭时所穿服饰,第九至第十八层为小敛时所裹服饰,第一至第八层为大敛时所裹服饰。从出土资料来看,该墓主人死后还进行了设瞑目、设笄、设握、屦綦结跗等诸多礼仪活动。但是,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代丧葬礼制,只是在继承周代礼制的基础上,随着时代变迁,礼制在汉初发生一些变异的具体体现,这和汉初实行的衣服车旗制度等“与民无禁”的政策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宋平 《文化学刊》2013,(1):18-20
档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自己特定的属性和功能,高校档案文化作为大学文化记忆的重要元素不仅和大学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档案文化的含义、属性、功能,档案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关系以及档案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辽海文化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3,(3):70-85,F0002,F0003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称谓和文化符号标示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含义。辽海文化既具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混融而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点,又具有海洋地区文化的特色;前者之浑厚、纯朴、刚劲、雄健,与后者之外向、机敏、灵动汇合而构成辽海文化总体,显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而区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成为东北文化总体中的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13.
王路  洪晓楠 《文化学刊》2014,(4):155-167
当代文化新趋势的研究以全球化为背景,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发展的众多表现,如文化交流不平等、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经济间的一体化交融以及网络文化的形成等,由此指出,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主要表现为文化全球化、文化经济化与文化网络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经济化、网络化的一体化,对于每一个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都分别从发展历程、具体表现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林丹  冯丹 《文化学刊》2013,(6):151-158
特色文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从当地特有的人文和历史出发,结合城市形象定位和文化积淀,形成的有别于他区域、并在本地区得到群众认可的文化形态。大连在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具有明显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城市品牌及政策等文化资源优势。但在建设进程中也存在城市间“千城一面”、特色文化建设不能满足入的文化需求、缺乏深度特色文化资源整合及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对此,大连应从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品牌、市民意识、文化设施、文化环境五个方面提升其本体实力、内部环境实力与外部环境实力,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礼制的发生与发展,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经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国文明的基本脉络。这些礼制在"三礼"中多有记载,笔者便主要从"三礼"对研究楚国礼俗制度的意义、"三礼"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形制的意义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考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国内学界一直流行中原起源说,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红山文化的"坛庙冢"大型礼制建筑被发现,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的说法,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热潮,辽西古文化区因被称为"中国文明的曙光"而备受瞩目,中国文明究竟是中原中心起源还是多中心起源的讨论也成为热潮。本文通过对国内诸多学者的文章进行研究,简述辽西古文化区,并对辽西地区在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我们提出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从我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同发展。由此,提出四点建议:完善国家院士制度;完善我国科学奖励制度;彻底打破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现状;加强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实现文化繁荣必须有效化解导致三个不同步现象的深层矛盾,特别是背后文化观念和文化思维的落后,三个不同步现象表征了文化发展的时代困境。走出困境的思路是文化表达的自由和文化意识的自觉。只有培育民族文化根基、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发展铸魂,为民族复兴重构精神家园,才能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形成具有鲜明价值观的高位态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我们提出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从我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同发展。由此,提出四点建议:完善国家院士制度;完善我国科学奖励制度;彻底打破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现状;加强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0,(5):25-25
朱笛在《东南文化》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通过如上论述可以肯定,尽管辫发被长期视为夷狄发式,但华夏先民也曾有一段辫发史,当时的辫发与宋元以后的辫发有本质的不同,不带任何征服和强迫的性质。当礼制成熟后,束发加冠逐渐取代了辫发,故史料中少有关于华夏先民辫发史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