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癌细胞”     
能有幸认识一位绰号叫“癌细胞”的工友,还是那次我随局工作组到江边住点赶漂。  相似文献   

2.
涂毅,1949年出生于川北农村,1966年来到四川西南部的崇山峻岭,投入到了开发雅砻江林区的事业中,由一名普通的赶漂工,成长为一名基层管理者,1984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林业“两危”的矛盾日益突出,流送到江里的漂木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小,已经严重制约着森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9月1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四川省率先启动,雅砻江木材水运局也被列入了首批实施“天保”工程的单位之一,企业更名为“四川省长江造林局”。这不仅标志着企业实现了整体转移,也标志着已经有30多年水运生产经验,与六千里…  相似文献   

3.
一、福科们的困境 西方文化发展到后现代,意义消失了,“人”死了。如果走到后现代话语的背后,清醒的人们会看到,这一切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意义,并不一定非消失不可;“人”,也并不一定非“死”不行。然而这一切在西方却一定要发生。世界,本无所谓意义。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赋予它某种意义。人,本是一个自然之子。西方人道主义意义上的“人”,也是一个人造的话语产品。西方人却越来越发现,他们所赋予世界的“意义”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把人带进了深渊;他们创造的理想的“人”,也把自己拖进了陷阱。因此,所谓消解意义,是消解他们曾经赋予的意义,所谓人之死,是他们曾经哺育的“人”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重要论述,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深化和提高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个孤儿,曾经先后被三户人家收养。第一户人家从5岁到8岁养了他3年,后来他们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便将他送了人。他不肯走,结果被养父母打得浑身是伤。实在挨不过了,痛不过了,才断了回去的念头。第二户人家养了他5年,到13岁那年,还是被狠心的养父母送了人,原因是他们收养了自己亲戚家的一个儿子,好过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他还是不想走,哭着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别赶我走,我一定会听话的,我会做很多事来养活自己的,只求你们别赶我走。  相似文献   

6.
王丽 《文化交流》2011,(10):52-56
2011年8月,随着一篇《我叫郑大钱》的帖子蹿红网络,人们惊讶地了解到:在浙江横店5000多名群众演员中,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时尚群体——“横漂减压”族。他们利用休假旅游之机,在明星云集的影视城体验群演生活,一会儿扮演摩登男女,  相似文献   

7.
李丽 《生态文化》2006,(3):52-52
触目惊心黄沙舞,万物尽裹“黄金甲”;连续漫天浮飘尘,张口睁眼难逃沙。随着近来我国沙尘天气的频繁出现,一个新的“自我预防沙尘患病”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容置疑地摆在每个人面前。沙尘天气对人类的危害当沙尘肆虐来临时,黄尘滚滚万物一色。天地之间充满了浓烈的土腥味,空气中漂  相似文献   

8.
得知我的朋友、法国著名雕塑家路易·罗比尼雅(LOUISLAUBIGNAT)的雕塑作品在杭州和嘉兴展出,9月14日上午我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看展览。节令虽然已近中秋,但杭州的天气仍然如夏日一般炎热,气温在35℃以上。我想:“这样的高温应该不会有多少人来看展览了吧?”但真没想到,待我赶  相似文献   

9.
任向阳 《职业圈》2014,(13):103-103
油田井下作业被喻为“油井医生”,其工作环境长期在野外,工作性质脏、苦、险、累,他们既是安全风险中心,也是成本管理中心,更是油田原油上产的重要保障,被形象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工厂”。因此,公司层面对单机队管理的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如何摈弃“人治”痕迹,实现用制度管理,进而实现文化管理,就必须建设个性突出、符合井下作业特点的队站文化。“一推六二五”野营房队站文化足玉门油田作业公司党委在“文化建设年”活动中的首创。  相似文献   

10.
两位美国人,从陕北高原到首都北郊,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直至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几经搬迁,始终不离农村,心甘情愿当“牛倌”,而且一当就是50年。他们在中国农村这块辽阔的沃土上默默地耕耘,为中国的农业、畜牧业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美国人,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异国它乡这块土地上,他们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不能不引起人们无限的敬意。我们恭祝两位老人身体健康,并致深深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11.
北京———杭州——北京……她就这样穿梭来回。她曾是电台节目主持人,后来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更多人欣赏她的是她的画,她的文字。 她在杭州做着一个挺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人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去了上海读英语,读英语读得好好的时候,突然又去了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人们眼中所谓的“北漂”生活。在人们以为她已经“漂”远了的时候,她又回来了,在杭州城郊的一个村庄里,享受恬淡的冬天阳光。  相似文献   

12.
徐小平是中国北京一位小有名气的时装设计师,她有时喜欢对别人的服装品头论足。例如最近她在市中心看到一个女孩穿着一身漂亮夜礼服,她说:“衣服倒是挺漂亮,不过这个女孩却骑着自行车,这有些不合礼仪。”徐小姐也承认在过去10年里中国经历了一场时装革命。她说:“近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怎样穿着打扮,尤其是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人们现在越来越注重个人品味,而不是一味去赶时髦。”  相似文献   

13.
保罗·罗斯和法卡蒂·格莱西亚这两位来自意大利的企业家,在浙江中部城市永康把各自的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为实现他们的永康五金之梦,他们还开设了“意大利餐厅”,创办一家名为“FARO”的咨询服务公司。“FARO”是意大利语“灯塔”的意思,意为照亮意大利人到永康经商办厂之路,愿做意大利诗人但丁名著《神曲》里为但丁行走各地“划船的人”。  相似文献   

14.
元世祖潜邸时期的幕僚集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一批中原文士。这批中原文士能够在世祖帐中为幕僚,源于他们自身天然的文化特点。中原社会“重视人伦”的文化特点,形成了以刘秉忠为核心的人伦“中心圆”和“波纹圈”。这两个圈中的人或与刘秉忠、或是他们互相之间存在着某一方面的人伦关系,圈中人的互相影响、举荐是这批文士入幕的主要途径。他们所具有的通达的“天下”观念、双向选择的忠君观念、及服务现实的“实用”技能与思想,是他们能够选择入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高峰 《职业圈》2014,(16):2-2
很多人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终结,觉得企业发展的远大前程被“招工难”蒙上了阴影.有人指责新生代年轻人,“工作强度、薪资收入、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活配套设置等都是他们比较的要素,稍不满意就拂袖而去”,进而斥责“他们的期待不合实际地偏高”.劳动者“很挑”被解读成企业“招工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两会”历来都是亿万人关注的焦点,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全国“两会”见证着中国的发展进程。2006年三月,一年一度“两会”的召开,为首都北京增添了春的气息。有人说,今年的“两会”是中国人用智慧决策未来,用爱心规划家园,用责任拥抱世界。它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它给信息传递者——媒体,提供了一场“盛筵”。“两会”上,海内外数百家媒体、2000多名记者,齐聚北京,媒体之间的竞争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两会”的声音通过媒体传遍世界各地。记者的身影闪现在会场内外,构成了“两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结束了夜以继日的紧张采访,还带有一身的征尘,但谈起十多天的所见所闻,许多记者还沉浸在感奋中。我们向新华社对外部、《中国日报》、新华社上海分社、《今日中国》、中国网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媒体的上会记者们约稿,请他们谈谈是如何报道“两会”的,“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哪些新的形式和内容,他们是如何在媒体大战中挖掘独家新闻的,他们在“两会”中的感受以及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难忘经历。我们把这些一一汇集起来,便有了这一组关于“两会”体会的文章。也许他们记下的并非都是重大事件的全部,有些不过是点点荧光。但正是这点点荧光,汇集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灿烂星河。同时他们的经验中也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希望能给在外宣领域中的工作者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7.
韩国的崔挽源、日本的森裕子和冰岛的马格努斯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生。在马格努斯看来,中国青年彬彬有礼,做任何事都很客气。喝水、吃饭他们会让你先来。夸他们什么很出色,他们总是爱说“马马虎虎、还凑合,一般吧!”中国人的这种客气在西方似乎很少见到。中国人表达想法很委婉,当中国朋友说“不”时,不知道是真“不”还是假“不”,这也许是让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最不习惯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段俊平 《职业圈》2014,(13):78-79
在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成了管理者的共识,管理学在经过了古典管理学和行为管理学后,终于找到了管理的实质,认为被管理者是社会人,并非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虽然有物质的需求,但这只是他们生存的要求所决定的,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马斯洛所说的“员工更高的需求是精神上的满足,被人尊重是员工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某班同学聚会上,几十名毕业十年的同学重新走到一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资产过千万或者当上了厅级干部的,不要看他们一身名牌的着装,光是从他们脸上的神气,就能一眼看出“成功”二字。然而,细心的人却发现,这个班上其实还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当下感到满意,不用说,他们也是成功者,套用“第二眼美女”的说法,我把后者称之为“第二眼成功者”。虽然,前者的成功更吸引人的眼球,能抓住公众的第一眼,而后者,只有微弱的光芒,只能抓住周围人的第二眼、第三眼,可这又有什么要紧的呢。“当你第一眼看见我时,你会发现我波澜不惊。可是当你第二眼再看我…  相似文献   

20.
美,天人之际的探寻。 ——题记 一 人生的终极关怀 人生,忙忙碌碌,熙熙攘攘,闹闹腾腾,纷纷扰扰,寻寻觅觅……人们不禁要问:人生希望的、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目标,终极理想? 翻开历史上卷帙浩繁的论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管是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不论他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语言,来研究宇宙,来探讨人生,最终都会集中到一个字上来:美。他们在追求着、寻觅着、探索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怎样才能使人生充实而美好? 孔子曰:“里仁为美。”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把“仁”视作鉴别一切美恶的标准与尺度。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不能离开仁,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他以为人的“善”、“信”是美的前提,美的基础,而后方能进入“大”、“圣”、“神”的人生境界。 庄子则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承继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恬淡为上”的观点,追求的是那种“无物累,无人非”的澹泊虚静的生涯。 虽说这儒道两家对美的认识不同,评判标准相逆,价值取向迥异,或趋向入世,或趋向出世,或重在参与,或重在超脱,但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想描摹着美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