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我欠的债     
现在我是一个人过日子,一个女儿一星期来看我一次,拿拿报纸,送些食品,还帮助做些零事。有一次,我忽然向她道歉:几十年前,我狠狠打过你一次。"我早已经忘了,爸爸,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可不是,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我极不耐烦地对待过妻子李叔华(当她病重的时候)。她子宫里长了一个肉瘤,流血不止,躺在床上不能动。她对我说:"在床旁柜子抽屉里有一瓶云南白药,可以止血,你帮我找一找。""这半夜三更,怎么找"我近乎咆哮了。她只温和地回答了一句:"将来你要后悔的。"现在她死亡已经二十几年。我追悔无及。我们  相似文献   

2.
角色     
班里要排一台话剧。让一个女生客串乞丐。坦白地说,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很为她鸣不平:比起一台长达17分钟的多幕剧来,她的角色太小太小,只是在第一幕里有一个过场,没有一句台词。如果她走得慢一些,可以走45秒;走得快了,只有30秒的时间。但她似乎并不在意。因为时间比较紧,没多少排练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正式演出的日子。从那天中午开始,她就开始为乞  相似文献   

3.
适度自尊     
开学了,一个刚刚离开小学的小姑娘写了一篇作文给我。作文里说,她在路上看到一个外国人,正对着一个骑三轮车捡废品的老人拍照。于是她很气愤":身为一名南京人,一名中国人,我们丑陋的一面被裸露了出来,我感到很羞愧。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应该上去制止。"她甚至盯梢那个老外好长的路,终因"他人高马大"而未敢造次。  相似文献   

4.
人生若只如初见。想起生命中第一个走进我心灵的那个女孩,我总是有种莫名的感动。她叫洛丽·李。我们曾是孩提时代的伙伴。那时我对她有好感,但我不敢说。有一天放学后,我和洛丽同路回家,在我们就要分手的时候,她迅速地从书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塞进我手里,一句话也没说,扭头就跑了。我的心狂跳起来。我匆匆地跑进了自己的房间,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发现里面有一张精美的手工制作的贺卡,贺卡上面画  相似文献   

5.
《文化交流》杂志的编辑要我回忆一下关于杭州刘大白墓地的保护情况,于是一朵记忆之云渐渐飘入脑海,越积越浓。那朵云里,一位面目清秀的老太太首先清晰起来。这位老太太在1990年8月上中旬的某一天,寻着了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驻地,进了我所在的办公室。我请她坐,她不坐,一直坚持站在我的办公桌一侧,原来是有事相求。她说她叫刘缘子,是刘大白三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七八年前就与两个姐姐开始奔走求助于相关单位,希望为自己父  相似文献   

6.
一枚硬币     
最近,我去拜访一位商人,和他谈话时,他一直在旋转一枚硬币。我忍不住好奇,问他为什么把玩一枚硬币。他说:"我在念大学时,一次和室友穷得只剩下一枚硬币。我们靠奖学金和打工勉强凑够了学费。我们都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父母以我们为荣。我们的生活主要靠父母每月寄来的不多的钱维持,可是这个月我们的家里都没有汇钱来。他说他已经和家人谈过了,他们家也实在拿不出钱了。那是一个星期日,我们总共只剩下一枚一角硬币了。"我用那枚硬币给500里外的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母亲接的电话,我从她的声音听出家里出事了。她说我  相似文献   

7.
正轻轻地我走了,挥一挥衣袖,我多想带走那片名叫故乡的云彩。当踏进火车站的候车大厅,我决绝地像一去不复返的壮士,不肯回头。其实,是不忍!我怕我一回头看见母亲眼中闪动的泪光,我怕我会看见候车厅外杨柳低眉垂首的样子,还有龙湖里那碧波荡漾的水。我喜欢的一位作家说她对故乡的感情是:还没离开就已经开始想念了。故乡的好是刻到骨子里头的。我虽然离开了,可我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小小的古城,护城河里的水在我的血液里哗哗流淌。也曾想  相似文献   

8.
一碗寒夜里热气腾腾的牛肉粉丝,一份俗 世中简简单单的相识心情,我和安徽卫视《超级大赢家》主持人李黎的对话就这样开始了。 坐在我面前的李黎思维一如节目中那样敏捷而跳跃,略微轻快的语速让我原本准备就绪的采访一下子有些混乱,我试图在她复杂的人生经历中寻找些可以为她的情感世界提供注解的支点,包括我们所熟悉的《超级大赢家》中的李黎,《卧虎藏龙》中的李黎,以及我们所不熟悉的那个还在完善自我的李黎,但李黎却不断地将这种“谈兴”发挥到了极致,海阔天空地聊着她的生活和她所钟爱的一方天地,我们的谈话也不得不以一种朋友聊天的方式无所顾忌地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有位朋友对我说,看一个人出不出名,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包括他的笔名),"如果在狗狗或百度里搜索一下,相关网页超过五万个,OK,他肯定是个名人。如果你超过这个数目,OK,我得恭喜你了,你可以拍着肚皮说,我终于混出来了,当然酒我是喝定了。"我不知道这个实践的方法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我看来五万就像珠峰一样难以企及。但是我知道,三个多月以前,当我在网上搜索自已的名字只有十几个网页时,我的生活平静如水,从来没有人理睬、打扰我,当我在百度的搜索网页超过四千时,生活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看书,一个从区号看是深圳打来的电话找我,开始我以为是对方打错电话了,一接,对方显得很激动,问我是不是廖保平先生。我说是啊。她说她姓左,是我的忠实读者,刚读到我的一篇文章,说"你的文章正说了我想要说的话",然后她说她没有什么要说的了,我也就只好挂了电话。愣了半天,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意犹未尽。又有一天晚上,我在QQ遇到一个比我大近十岁的大哥,自称  相似文献   

10.
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说的是一个学生--姑且叫她王小丫吧--王小丫不是拉小提琴的那块料,她的父母亲也不支持,但她还是练,且是苦练.后来,在树林(这类练琴者一般是到树林)里,王小丫遇到一个老妇人,她说她也不懂音乐,但她感觉王小丫拉得很好……总之,在她的暗示下,这个王小丫终于成功了,拉了一手好琴.后来,看到王小丫同学把自己的理想实现了,那个老妇人也就亮明了身份,她是音乐学院的教师,一开始看王小丫也不是拉小提琴的料,但,不忍心伤害她,就鼓励她,没想到,她却成功了……看完这个高考作文题的素材,我笑了,且是大笑,如果不是一个突然而来的电话,我会把自己给笑傻了.  相似文献   

11.
这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昏暗的冬日。那天,我刚收到了一本心爱的体育杂志,一放学就兴冲冲地往家跑。家,暂时属于我一个人,爸爸上班,姐姐出门,妈妈新得到一个职业,也要过个把钟头才会回来。我径直闯进卧室,"啪"一声打开了灯。顿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母亲双手掩着脸埋在沙发里——她在哭泣。我还从未见她流过泪。我走过去,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妈妈,"我问道,"出什么事了?"  相似文献   

12.
一 简宛出生于40年代,60年代大学毕业,从小生长在台湾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气氛极浓的家庭里,打下了很深的中国文化的根基;姊妹七人中她是长女,又以中国文化示教于弟妹们;在大学里她学的是中国史地,这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最浓的学科。这一切使她自幼年到大学毕业,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里浸泡成长。中国文化既是她成长的营养,也是她人生的基石,更是她事业上追寻和探索的目标。她在人生和事业的途程中,处处显示出的强烈的爱民族爱祖国和对中华文化表现出的自豪感,都足以抗拒任何外国文化毒菌的诱惑和浸湿,她身上具有很强的中华文化精神免疫力。因而,虽然她长期生活和活动在美国的花花世界中,但对她来说不是西化,而是化西,或者是中西文化的精华在她身上融合的问题。深知她的齐邦缓教授在给她的散文集《欧游心影》作的序中,就一眼洞察玄机。她写道:“在报上看到简宛的欧洲游记时,我就又清晰地看到她举着她热爱的中国文化尺,在丈量异域的成就。这种处处都转念深思的态度我已经认识了二十年。”作家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体验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和判别生活。因而我们在了解和研究一个作家时,看到她怎样去评判生活,比看到她反映了哪些生活,或许更为深刻、更为重要。我们在简宛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  相似文献   

13.
记得有一次,我觉得枕头很硬,想去商店买个软一点的。我对售货员说: “您好,我要买个针头(枕头)。”她说, 我们的商店不卖针头。这下可把我弄糊涂了。我明明看见货架上放着一堆枕头,她怎么说没有呢?于是我慢慢地重复说:“我要买一个针头(枕头)。”她也慢慢地回答:“我们这儿没有针头。”眼看自己是说不明白了,我连忙指着她的身后说:“那是什么?”她笑了:“哦,那是枕头,不是针头。”  相似文献   

14.
彭亮 《文化博览》2007,(9):18-19
周教授打开多媒体软件,似乎很随意地问道:"这节是什么课?""心理学。""是不是第一次听心理学?""是。""好,那么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请每人拿出一个本子,我问几个问题,你们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笫一反应,我来预测你们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5.
为爱祈祷     
胡平 《文化博览》2005,(4):48-49
我的妻子爱珍是在冬天去世的,她患有白血病,只在医院里挨过了短短三个星期. 我送她回家过了最后一个元旦,她收拾屋子,整理衣物,指给我看了放证券和身份证的地方,还带走了自己所有的照片,后来她把手袋拿在手里,要和女儿分手了,一岁半的雯雯吃惊地抬头望着母亲问:"妈妈,你要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6.
在此,转发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写的文章——上星期,一只鸽子飞进了我们的办公室。办公室里的同事大多是中国人,当我看着这只鸽子惊恐盘旋时,我发现同事们根本无视它的存在。如果,办公室里都是美国同事,大伙儿一定会想方设法把这个家伙引到户外。因此,我决定按照美国人的习惯独自采取行动。我开始追逐鸽子,但总赶不上。不一会我们就转战到另一间办公室,在那儿有更多的中国同事。尽管有鸽子出没,但是他们眼睛紧盯着电脑,直到我挥着盒子站在他们面前。一个同事问我在干什么,我答曰在逮鸽子,然后将它放生。  相似文献   

17.
夏真 《文化交流》2012,(12):59-61
王晓涓打来电话说,《宁波人家》出版了,请我参加首发式,我一口答应:一定!这本书,是她人生的又一次出发!晓涓是我大学里的同事,她在学报编辑部当编辑,这工作有点清闲。我教写作,隔三差五拿了学生习作跑进那寂寞的房间。我俩很谈得来。她思维活泼,待人真诚,而且挺有才华。我当时就估摸着,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久困于此的。果然,上世纪90年代末她下海去开办了一个广告公司。听说经营有方,公司风生水起盈利不少。原以为,她就这样朝着企业家的路顺风顺水走下  相似文献   

18.
舍弃     
澜涛 《文化博览》2006,(9):14-15
我和哥哥是双胞胎,从记事起,母亲就这样告诉我和哥哥,可我和哥哥都觉得,我们长得一点都不像。家里除了我和哥哥,还有妹妹,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的。零食是我们三个兄妹都不敢奢望的。还好,母亲的肚子里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我和哥哥,还有妹妹就在母亲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中快乐地长大着,成为小山村里人们的艳羡。一次,母亲去给一户新结婚的人家帮忙,人家给了她两块喜糖。母亲纸包纸裹地将糖拿回家,给了妹妹一块,剩下的一块,母亲看看我,又看看哥哥,说道:"就一块了,你们抓阄,谁抓到了给谁,抓不到的不可以生气。"母亲说完,就找来两张纸条,分别写上了"吃"和"不许生气",放在家里那个瓷罐子里,盖上盖,晃了晃,将盖打开,我抢先抓起了一个纸条,迫不及待地打开,一下就泄气了,纸条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圆桌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毅然辞去薪金稳定的工作,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她是从寻找合作伙伴开始的。她不在熟人中寻,而是在陌生人中寻,通过培训来招聘挑选。陌生之间当然有一个建工相互信任的过程。我应邀担任了第一节课的老师。那天开课时间到了,教室里却只有寥寥十几个人。我  相似文献   

20.
学生寝室里的"家庭式团体"意识越发强化,学生寝室作为"集体"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拓展和强化,文章通过研究寝室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在大学校园的寝室中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