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9月24日至26日,中国(上虞)·越窑青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上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及韩国、日本等地的50余位古陶瓷领域专家学者和各窑口代表性传承人齐聚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就瓷器的起源、制瓷技艺的传播、越窑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发展青瓷产业等议题进行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茶业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古代日本在中国制茶技术的基础上创立了径山茶制法、宇治茶制法、青制煎茶制法、玉露茶制法等新型制茶工艺,并据此发展出"抹茶道""煎茶道"等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近代日本通过雇佣中国技师、派遣本土技师实地考察、选派留学生赴华等形式,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先进制茶工艺,引进吸收了中国红茶、乌龙茶的技术工艺,改良了中国的制茶器械,提高了制茶效率和成品茶的质量,为此后日本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14,(5):24-24
正当地时间4月17日至22日,"视觉中国?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举行。此次展览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大板块,展出了老、中、青三代93位中国优秀陶瓷艺术家创作的135套(件),共计1353件作品,集中展现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面貌,完成了陶瓷文化、敦煌文化、佛教文化3条中华文明线在当下的完美汇聚。本次展览受到了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界人士、评论家、艺术爱好者和巴黎当地观众的高度关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  相似文献   

4.
2005年6月21日,《今日早报》刊登《失传800年天目釉重出江湖》一文,报道了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所长、著名陶瓷专家叶国珍研制出“国宝”天目釉的消息。随后,记者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对被称为天目山三大“国宝”的天目木叶盏、天目“尺八”箫、天目柳杉是如何流传到日本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金秋十月,闻名于世的千年瓷都景德镇彩旗飘扬,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2006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于10月18日~22日在这里举行。此次瓷博会是由国家商务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集陶瓷商品展示、陶瓷经贸洽谈为一体的陶瓷博览会。会议期间,《对外大传播》记者就此次瓷博会及景德镇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知名度等问题,采访了江西省景德镇市副市长冯林华先生。CHINA一词源自景德镇两天的景德镇采访,《对外大传播》记者在切身感受瓷都文化的同时,深深为瓷博会的热烈喜庆的氛围感染着。采访冯林华时,记者了解到,本届…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史可稽自中国汉代开始,中国典籍及文字传入了文明阶段尚处原始社会的日本,日本文明引入汉文化,并以汉字记录书写日本民族历史及文学作品。在日本文明演变进程中,同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了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语言、文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镜子,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给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6月14日,为期4天的2017年"东方文化论坛"之"中国(浙江)丝瓷茶与人类文明研讨会"在太湖南岸的湖州闭幕。这次论坛由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内地十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3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论坛在杭州举办了开幕式、大会发言和《丝瓷茶文化:历史与  相似文献   

8.
正浙江美术馆展出的"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以时间为版,印历史;以自然为版,印万物;以大地为版,印天下——"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日前在浙江美术馆展出。中国是版画艺术的发祥地,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用版画漏印法在织物上制作的工艺布版画,此后从用墨汁和水质颜料印刷的古代水印木刻到汲取了传统版画、民族绘画、民间美术精华的现  相似文献   

9.
日照黑陶:原始文化中的瑰宝 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1936 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先生,带领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 4500 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 1 毫米,最薄处仅 0.2 毫米,重22 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相似文献   

10.
嵇锡贵是中国首批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获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她而立之年为毛泽东设计制作的日用瓷,代表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制作的最高水平;古稀之年设计制作的G20杭州峰会国宴用瓷,惊艳亮相在世界各国领导人面前,赢得众多点赞。  相似文献   

11.
李渔村 《文化交流》2008,(10):82-85
站在湖南陶瓷艺术陈列馆的大门口,我就吃了一惊:那高高的外墙上挂着的两个瓷盘,日晒夜露,风吹雨淋,经历了25个年头,那瓷盘上的花树依然青枝绿叶,姹紫嫣红,向每个来访者证明,釉下彩永不褪色并非神话。馆里陈列着醴陵瓷的系列极品,有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扁豆双禽图瓶原物,有三个人合作、  相似文献   

12.
正南宋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南宋朝廷专门设置的皇家御窑,由当时顶尖匠人烧制而成,享有盛名。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薄胎厚釉、紫口铁足、冰裂纹片、釉色粉青,素有"宋瓷之集大成者"美誉。南宋官窑由于成品率低,加之朝廷对制瓷技艺保密,南宋倾覆后,只在世界上存在了一百余年,如昙花一现,风华散尽,杳无痕迹,从此失传。  相似文献   

13.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从清朝光绪年间工艺的形成至今,在一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建水紫陶继承了历代建水窑的工艺特点,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了以"彩泥刻填"和"无釉磨光"为代表的特殊技艺,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艺品种,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神韵"与"幽玄"作为中日审美意识中代表性的美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神韵"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民族特色;"幽玄"范畴则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态。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都注重"韵味"、"余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在审美风格上,"神韵"偏重于平淡清远,而"幽玄"则倾向于幽深闲寂。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面向区外的民族文化传播、交流逐渐成为自治区形象传播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内容。新媒体的发展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状况基础上,尝试探讨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和策略。现状与问题1.资源开发不足内蒙古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四川盆地早期佛像的来源和输入路径,一直都存在着"川滇缅道"和丝绸之路"青海道"两种主要的观点。青海省海东市窑坊村模印砖墓中出土的"仙人""宴饮"模印砖的佛教性质是可以肯定的,表明从两晋"青海道"兴起之际开始,"青海道"就逐渐成为佛教东传的一条重要通道,但将这一发现作为四川早期佛像是沿着"青海道"传入四川的实物证据,从时代先后顺序看是没有说服力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排除四川早期佛像是由西域沿"青海道"传入蜀中的可能,只是目前为止仍未找到充足的实物证据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相似文献   

17.
大正—昭和前期(1912—1949)年之间,日本有十多位学者撰写了14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一时期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目标读者不同,"文学史"著作体例不一、难易程度不一;二是已有学者同步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史;三是对"文学史"体例有新的理念和尝试;四是仍有少数作者持杂文学观念;五是中国本土学人所撰"中国文学史"著作已经传入日本,两国学者之间已经有了"互动"关系;六是已有学者着眼于中西、中日文学比较。  相似文献   

18.
《对外大传播》2014,(12):F0002-F0002
正11月28日,旨在促进中日两国媒体交流和发展的首届"中日对外传播媒体研讨会——交流与对话"于东京成功举办。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网、新华网、人民中国杂志社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以及日本共同通讯社、西日本新闻社、京都新闻社、东奥日报社、岩手日报社等  相似文献   

19.
正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中国元代沉船,船中有上万件釉色包浆崭新的中国陶瓷。据陶瓷专家鉴定,这批沉睡海底六七百年的瓷器,有不少是被唐人陆羽评为六大瓷(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之三的婺窑出品的乳浊釉色器皿。2016年8月21日,一家名为"汉坊婺窑"的直营店在浙江武义县城温泉路开业,店里有五六百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丛书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系列精品图书,已出版的有《中国画发展史纲要》、《中国民窑瓷绘艺术》、《中国历代皇帝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代木刻与新兴木刻》、《中国青铜器概说》,新近又出版了《中国陶瓷简史》英、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