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速度在跳远中的作用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速度对比研究,认为发挥助跑速度,获得起跳所需要的垂直速度与腾起速度,才能取得优异的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2.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瑞当  谢伟 《体育科技》2001,22(3):14-17
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的起跳技术参数,进行SSPS数据处理,发现我国优秀选手在助跑速度和腾起角上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腾起初速度却无明显区别.提出在目前训练水平无法大幅度提高助跑速度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增大腾起角度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国外,尤秀跳远运动员与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成绩调查分析,探索在充分利用好助跑速度的条件下,如何通过适当损失助跑速度来增大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来提高起跳效果。提高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我国优秀男子跳远优势和不足,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运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腾起初速度、水平速度和起跳时间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这三方面运动能力是较强的。(2)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角度、垂直速度和运动成绩与国外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角度和垂直速度都小于国外运动员可能导致跳远成绩小于国外运动员。(3)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角与垂直速度都小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原因:①是运动员起跳腿缓冲和蹬伸能力不足;②是摆动腿和手臂的摆动速度慢;③是髋关节和骨盆运动原因;④是运动员最后3步积极加速上板意识不足。  相似文献   

5.
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起跳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远属于斜抛运动,根据斜抛运动远度公式S=V~2sin2a/g可知,跳远的成绩与腾起初速度(V)和腾起角(a)有关。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跳远技术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提高成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提高绝对速度,同时适当降低助跑速度利用率,改进助跑最后几步的节奏,二是增大着板角和离地角,减小扇角,提高腾起角。  相似文献   

6.
跳远运动员必须掌握正确的助跑节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所起的作用已大于70%。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世界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男子一般在10.3米/秒以上,女子也接近10米/秒。近年来我国男子跳远运动水平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是助跑速度有了很大突破。根据观测数据,目前跳远成绩在7.99米以上的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9米(最后四步)所获得的助跑速度均在  相似文献   

7.
跳远助跑最后10m分段速度与成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相关与回归分析法,对12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跳远助跑最后10m分段速度与跳远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建立了助跑最后5m速度对跳远成绩的预测表,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男子跳远助跑最后10m分段速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1名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认为: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只有各方面素质均衡发展提高,各项技术最佳组合与匹配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世界跳远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跳远运动员短跑速度的发展;保持一定的水平速度,努力提高速度转换率,增大腾起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这是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最显著特征;助跑最后6 ̄1m的速度、腾起速度垂直分量、腾起角度、水平速度转换率、水平速度损失率是综合评价跳远起跳效果的最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和世界顶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短程和全程助跑跳远成绩差、K值三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明显高于世界顶级选手,但技术评定等级低于世界顶级选手,主要原因是起跳环节存在差距。不同运动员最佳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存在差别,高助跑速度利用率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起跳能力和跑跳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跳远技术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世界男子跳远运动的现状,对当今世界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概括地总结和分析,得出现代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技术有助跑距离进一步延长,助跑速度进一步加快,攻板阶段步频进一步加快,合理的助跑速度利用率,起跳速度快,摆动作用更为突出,起跳蹬伸时机早,适宜的腾起角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现场拍摄法、视频图像解析法等对国内、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步长和速度进行了纵向的整体性研究及横向的层次性研究。研究发现,助跑速度是运动成绩提高的源动力;国外优秀运动员水平越高,助跑最后10m的速度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就越大;最后两步步长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有增加的趋势,并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横向上,国外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的速度,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加,呈加速攻板状态,国内优秀运动员在上板瞬间整体呈减速状态;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呈负相关关系,与最后两步助跑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国内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与速度匹配的实效性不如国外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收集黄庚的比赛技术参数,从最快运动速度,助跑最后10m 的分段速度即节奏和快速起跳的能力三大方面与鲍威尔等世界级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黄庚除最快运动速度明显差于对方外,助跑最后10m 的分段速度由于受最快运动速度的影响也均低于鲍威尔等,且节奏正好与他们相反,呈减速趋势即后5m 的分段速度低于前5m 的分段速度。另外,由于助跑速度利用率偏高,起跳垂直速度所占腾起初速度的份额也少于对方,而出现垂直速度,腾起角度的差距,最终导致跳远成绩低于对方0-52m 以上的结果。找出黄庚在技术上存在的差距,将有利于他今后有针对性地训练,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问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 500 m跑在十项全能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针对我国十项全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提出在狠抓速度、跳跃和投掷的基础上,重点抓好1 500 m跑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中外男子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玲  魏家骏 《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8-20,30
通过对中外男子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平跑速度较慢,起跳能力较差,腾起角相对较小,是造成我国男子跳远成绩偏低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跳远训练中,应在保持较高速度利用率的基础上,合理增大腾起角,提高平跑速度,完善起跳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起跳阶段技术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起跳阶段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选手的技术差距并非是水平速度损失率大,相反速度的利用率明显优于外国优秀选手;而起跳角度偏小。起跳腾起垂直速度慢等问题,是影响我国优秀男子跳远选手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女子花样滑冰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艾利尔软件,通过对2003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我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国外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技术录像解析,分析所获得的起跳时水平速度、空中水平位移、腾空高度、空停时间、腾起角、关节角度等参数,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作比较。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与国外优秀选手还有差距,需提高滑行技术和蹬冰力量;提高起跳技术、腿部蹬伸力量和爆发力,使水平速度有效地转化为垂直速度;我国部分运动员腾起角偏大,在提高水平速度的同时,人体重心腾起角应逐渐减小;助滑末期运动员支撑腿应积极屈膝,充分后引浮腿;起跳时支撑腿应积极蹬伸,形成“小摆臂,早收臂”。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以国内外23名优秀男子跳远选手为研究对象,利用运动学参数对其全程技术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内选手助跑最后2步着板与离板瞬时水平速度、最后2步的步频提高率、垂直速度与腾起角均低于国外选手,而助跑的速度利用率、最后2步的步长变化、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之和则明显高于国外选手.  相似文献   

18.
蔡德诚  严海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60-662,666
分析与诊断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参数,对提高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定2004年"菲普莱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南京站)男子铅球比赛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台JVC9800高速摄像机以50?fps的速度同步拍摄,运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研究结果显示: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铅球出手角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安铁民 《辽宁体育科技》2003,25(6):12-12,1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我国中长跑运动员与外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800m、10000m分段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绝对速度低、速度耐力差是影响我国中长跑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