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对许多人来说,减肥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旅程。走向成功之路需要努力锻炼和坚持不懈。有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力量训练动作可以用来减轻体重,你可以把它们无缝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力量训练是减轻体重的有效方法之一。运动生理学家发现,这种富有成效的锻炼形式有助于增加肌肉重量,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热量的燃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30名低体重女大学生采用有氧练习与力量训练组合的训练方案锻炼12周,结果显示有氧练习与力量训练组合的锻炼方式对改善低体重女大学身体形态是有一定效果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规律锻炼干预方案指导的锻炼方法对老年人体重控制的改善效果,为老年人量身定制出更高效、更科学的锻炼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实验组按照规律锻炼对60~69岁老年人进行为期16周每周三次的锻炼,对照组不按照规律锻炼或者不锻炼的老年人。结果:实验组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显著下降,对照组腰臀比(WHR)显著增加。结论:按照规律锻炼干预方案,长期规律锻炼能够更有效控制超重,说明其对老年人体重的控制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李小英  燕子 《体育科研》2009,30(6):63-66
通过1194名上海市市民关于锻炼阶段,锻炼乐趣,以及锻炼自我效能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锻炼对健康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以及锻炼各阶段的心理效应变化。结果显示锻炼阶段与HRQOL相关。控制了体重指数(BMI)和锻炼阶段后,锻炼乐趣,锻炼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显著相关。结果不仅有力证明锻炼对HRQOL的影响,还证明锻炼带来的积极心理效应也直接影响HRQOL。从结果可以推测,加强我国居民锻炼行为与相关心理效应可以增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锻炼阶段,锻炼乐趣与锻炼自我效能是预测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张平华 《体育世界》2011,(4):102-103
力量是身体素质的基础,通过力量训练能够增加女大学生的肌肉和力量,改善她们的身体成分以及增强她们的体质、促进她们的健康,力量训练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  相似文献   

6.
“减肥”已经成为大众人群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在大众人群中,很多人无法区分体重变化与体成分的变化。不同的运动锻炼方式,不同的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等,对体重和体成分的影响都有所不同。科学的减肥方式和目的应该是:通过运动锻炼和适当的饮食控制,使体脂减少并维持在正常水平,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去脂体重。体育锻炼对体成分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有氧运动对体成分的影响;力量练习对体成分的影响;锻炼强度对体成分的影响。本文也将从这三方面阐述运动锻炼对体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安国荣 《健与美》2023,(10):62-65
<正>拥有苗条和健美的身材,年龄永远不应该是一个限制因素。无论二十多岁还是六十多岁,科学的锻炼都可以帮助你减肥和保持健康的体重。以下9种运动不仅可以帮助你减掉多余的脂肪,还能增强力量和促进心血管健康。从高强度间歇式训练到力量训练和低冲击力的练习,本文将涵盖不同年龄组的各种锻炼选择。每一种运动都有独特的好处,针对不同的肌群,确保减肥方法全面。  相似文献   

8.
贺乃静 《健与美》2024,(1):58-60
<正>通过举重来减重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因为它有助于同时燃烧脂肪和锻炼肌肉。专业的举重和减肥技巧有助于轻松减轻体重和增强肌肉力量,它还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打算减重的人可以采用力量训练、自由重量和循环式锻炼来增加对减肥所付出的努力。在开始用举重来减肥之前,请咨询专业人士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湖北体育科技》2019,(11):986-991
本研究以经济学和体育学交叉学科的视角,首次采用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分析法对2007~2017年19至22岁大学生身高、体重长期趋势进行分析,并预测2022年的发展趋势,以深入研究大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研究表明:大学生身高呈线性增长趋势,同时间内身高较体重增长幅度大,且存在性别差异;2022年大学生的身高、体重预测趋势不同,预示大学生肥胖率不断增加,控制大学生的体重刻不容缓。建议:应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增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树立"持久锻炼"的观念,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达到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快速增长的肥胖发生率正在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首要问题,而限制饮食能量摄入和调整营养素比例是控制体重的一个有效措施。高蛋白质饮食能够增加食物生热效应、增加饱腹感以及减少后续的能量摄入,有利于帮助减轻体重和改善体成分,而不会对健康肾脏、骨骼和心血管系统带来损伤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a new method of training for maximal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which included exertion with superimposed vibration (vibratory stimulation, VS) on target muscles. Twenty‐eight male athlet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trained three times a week for 3 weeks in one of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 conventional exercises for strength of the arms and VS stretching exercises for the legs; (B) VS strength exercises for the arms and conventional stretching exercises for the legs; (C) irrelevant training (control group). The vibration was applied at 44 Hz while its amplitude was 3 mm. The effect of training was evaluated by means of isotonic maximal force, heel‐to‐heel length in the two‐leg split across, and flex‐and‐reach test for body flexion. The VS strength training yielded an average increase in isotonic maximal strength of 49.8%, compared with an average gain of 16% with conventional training, while no gain was observ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VS flexibility training resulted in an average gain in the legs split of 14.5 cm compared with 4.1 cm for the conventional training and 2 cm for the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ANOVA revealed significant pre‐post training effects an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pre‐post training and ‘treatment’ effects (P< 0.001) for the isotonic maximal force and both flexibility tes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superimposed vibrations applied for short periods allow for increased gains in maximal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相似文献   

12.
运动减脂的生化分析和合理营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运动生化的角度揭示了运动减脂的机制,发现最大心率强度的60%的长时间有氧运动与力量练习结合是最佳的减脂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运动减脂时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和该运动补液的特点。为参加体育运动减少体脂,控制体重,维持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六段运动”对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和有氧能力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名中年女性受试者坚持两个月(每天15min)六段运动锻炼前后心肺机能和有氧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经两个月锻炼后,受试者肺活量及其指数较锻炼前增大,PWC130和氧脉搏提高,表明六段运动锻炼对受试者整体心血管机能能力和呼吸机能有着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muscle strength on the duration of the triceps surae reflex time. Subjects were 60 students within the age range of 18 to 20 years.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equal size—a control 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ed isometric and isotonic plantar flexor muscle resistance exercises for 40 min. twice a week for a period of 6 weeks. The subjects were tested for plantar flexor static strength and triceps surae reflex time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ime of day prior to, and at the termination of, the training period.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triceps surae reflex time following strength train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ppear to warrant the conclusion that an increase in static strength through training has a significant shortening effect upon the triceps surae reflex time.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少年举重比赛中,不少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水平较高,而专项成绩却不理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专项成绩技术动作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专项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观察法,对两组不同级别少年举重运动员进行举重训练,发现重视少年举重运动员技术动作训练是可以提高专项成绩水平的。  相似文献   

16.
等速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等速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弹跳能力的影响,探讨篮球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新方法。方法:以武汉体育学院男子篮球队10名队员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法、数理统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进行研究。结果:左右屈髋肌和伸髋肌在60°/s、120°/s和180°/s时相对峰力矩训练后较训练前提高非常显著、左右屈膝肌在120°/s、180°/s时相对峰力矩训练后较训练前提高非常显著、左右踝跖屈肌在60°/s、120°/s时相对峰力矩训练后较训练前提高非常显著;左右屈髋肌、屈膝肌和踝跖屈肌在60°/s和120°/s时到达峰力矩时间训练后较训练前缩短非常显著;立定跳远和助跑单脚跳摸高成绩均显著提高。结论:等速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篮球运动员下肢弹跳能力,是一种值得实践推广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短跑力量练习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取决于教练员对短跑专项技术和专项力量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刻性。现代短跑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为了验证不同力量训练手段对短跑技术与成绩影响效果,采用实验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与100m跑动作结构或发力特点相似的力量练习,对照组采用以杠铃负重为主的力量练习,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技术和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作为一种力量训练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结合动作结构和发力特点进行力量训练是可行的和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体育教学过程 ,教师对铅球教学较普遍的忽视以力量练习为主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为此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进行有目的对比实验 ,客观的分析力量练习对提高铅球成绩作用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4名女子赛艇运动员为受试者,分别在跑台、自行车和赛艇测功仪上以一次最大负荷和递增负荷方式对其进行了有氧能力测量。根据测量结果,作者建议赛艇测功仪是赛艇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测量的首选负荷器;一次最大负荷更能准确地测出赛艇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同时测出的实际耗氧量占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在评价赛艇运动员有氧训练水平时较VAT、LA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不同速度力量练习手段组合训练的效果,将24名大学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和训练,采用等速测力系统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试验训练前后的专项运动素质和下肢力量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练习手段对提高跳跃能力和下肢快速力量、短距离加速跑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单足连续跳栏架、助跑单足5级计时跳远和斜板3步起跳等跳跃练习可以有效提高下肢离心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