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华录》记述了雍正五年(1727)冬十一月的“上谕”:“着各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予禁止,如仍有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然而,这些查禁措施并不能扼制民间武术的流传发展,这在清代的一些诗文中透露了一些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民间武术的兴衰荣败与统治阶层或支持或限制的态度休戚相关。统治阶层为了维持安定就以禁武政策为主,防止民间“以武犯禁”;遇有战事就利用民间武术,提倡武事,“御贼备战”。民间武术发展就是在“禁”、“放”夹缝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武气功“筋经功”是峨嵋派的秘传功之一。进则发力制敌,退则祛病健身,是“筋经功”独到的功效。笔者承继家传,修练此功已达四十年之久,受益匪浅,深感有向社会介绍、传播、发扬光大之必要。据考“筋经功”创于明末清初四川的一些僧道或武林高手。清代以来,由于官府严禁民间习武,凡练金钟罩、铁布衫、易筋经、金穴功  相似文献   

4.
我国源远流长的武术,自西洋近代体育的传入而日渐衰微。19世纪末,震惊世界的义和团运动,使中国武术勃兴一时。但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清政府颁布了严禁民间习武的法令,以及“新政”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取消武科考选和新军  相似文献   

5.
武术的发展史是坎坷的,饱受统治者的摧残和禁锢,但是这一文化瑰宝却生生不息,长久流传和蓬勃发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析影响武术发展的原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统治阶级的需要决定武艺的迅速发展,在民间禁武同时表现出较大的反弹性,带动武术的发展.武术的发展受儒家思想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使武术技法失传和拳种源流扑朔迷离.武术的发展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其生命力扎根于人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1996年,郑州。全国武术演武大赛。一拖装备公司的韩树喜摘走了老年拳术组金牌。一个业余武友,能在全国夺冠,路何其漫漫。 韩树喜是河南辉县市人,出身武术世家。曾祖韩金寿曾为清雍正武举,官授五品顶戴,御赐“武魁”金匾,此后习武之风世代相传。父辈希望他继承祖业,能有建树。韩树喜自幼喜欢舞枪弄棒,1965年他拜洛阳  相似文献   

7.
风云生 《精武》2007,(6):11-13
此文已将武术中最为关键的,亦令许许多多迷武、习武之人孜孜以求的,即打开武术之门的钥匙——整体发力这一环节陈述得淋漓尽致。风云生先生口述与高健先生整理,真可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读者阅后,自然是大快“朵颐”!  相似文献   

8.
莱阳裔人 《精武》2004,(7):28-29
“八打八不打”,是指击打的穴位及身体薄弱部位。“八打”的部位被击打后不会有生命危险;“八不打”的部位被击打后则反之,是不可滥用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书刊中“八打八不打”之说频频出现,且说法不一,其中存在着的错误在武术界却没人提出异议。笔者依据家传清代道光年间手抄本《棍棒鞭全谱》中的“八打八不打”,对比流行的“八打八不打”,以证其误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述了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历史渊源、提出背景、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期望解决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回归之路的障碍。期望通过研究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为竞技武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以防止作为竞技项目的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在发展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受到武术技术本体的不相容性、竞技能力需求的差异性、及竞赛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高度一致性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实际实施中较难进行协调与融合。因而,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将不利于武术竞技项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国梁 《精武》2010,(11):3-5
我的父亲孙铭九先生是黑龙江省著名的老拳师,他一生喜爱武术、追求武术、实践武术、献身于武术。他少年习武,中年求武,用武教武,改编武术套路,直至老年。他在工厂工作时,勤劳敬业,吃苦耐劳,动脑创新,多次获得各级奖励,最高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他在练武时,牢记师傅的“持之以恒,必有奏效”的教诲,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总是闻鸡起“武”,苦练不辍。  相似文献   

11.
真实存在的少林寺的习武,在清代已经偃旗息鼓;清代甚嚣尘上的少林寺,实际上是天地会的旗帜与号召;天地会因需要必然习武,天地会所习当然是“少林武术”;天地会无处不在,所以是“天下功夫出少林”;明末真实的内家拳早已失传,清代的少林与内家之争,实则是天地会与清王朝的舆论战。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于传统武术代际传承困境已从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途径和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较少从个体应对“代际关系”危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把愈发严重的代际断裂问题放置到宏观社会模式变迁中予以思考。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在代际关系的“三喻文化”理论分析框架下,对以张功良为代表的传统武术传承人在面对社会模式变迁时习武传武的主体性应对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时代变迁,张功良等老一辈民间武术家会相应地做出自我调适,以使习武传武的外显形式更契合时代的需求。但由于传统武术前喻式内核依然较难发生改变,使得武术内核与武术传承在当代并喻、后喻文化模式下的代际关系与社会的快速转型之间形成了代际滞差,进而导致武术代际与社会代际之间的文化堕距。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武术发展总体走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促进武术21世纪更好地发展,有必要研究武术20世纪的发展。从宏观上讲,20世纪武术发展的总体走势是三次跌落,三次崛起。1.20世纪初清廷,废除武举制,又禁止民间习武,武术发展第一次跌入低谷;2.民国时期,政治上对武术军国民教育价值的重视促使武术再度崛起,国术馆系统的建立及民间武术社团的发展将武术发展推向20世纪第一个发展高潮;3.日寇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武术发展再次跌入低谷;4.新中国成立,武术发展再度崛起,被正式归属于现代体育范畴,并发展到建国后第一个高潮;5.“文化大革命”前半期,武术运动再次跌入低谷;6.文革后半期,竞技武术开始崛起,改革开放后,武术逐渐发展到20世纪的最高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武术的技击本质为依据,试论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找出制约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相关因素为:⑴现代竞赛需要决定运动员的训练模式;⑵套路和散打项目在运动形式、运动性质等方面的异同难以使一名运动员兼习两种项目;(3)武术国际化市场决定套路和散打项目均需要各自改进加强。并提出套路运动S在练习套路的基础上练习散打、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编排要有攻防含义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的伦理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武术推崇“德”,使“武”处于相对次要地位,通过习武表现内在的武学修养,通晓做人的真谛。习武者追求超越“术”的层次,自省修身,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传统武术追求的不是强大,而是高尚,使武术竞争受到了理性限制。我们应因势利导,继承优良传统,扬弃不足,使武术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及专家访谈法,对长沙体校武术班散打方向学生训练课礼仪运用情况、常用礼仪知识进行调查研究.“礼”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以文明礼仪之邦而著称.“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教学训练中,“以德为本,贯穿始终”作为教学的基本特点.但近年来,对武“礼”的淡化带来了习武人武德失范问题.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武术教育对礼仪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代武术训练、教学中礼仪应用的淡化同样也是散打训练中的一个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武术散打训练课礼仪的运用进行研究,旨在对课堂行为规范中“礼”的要求,以使习武者达到真正“德艺双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唐宋南少林武术历史迹象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从文物考古,文献考证,以及民间传说等几方面对南少林武术在唐宋时期的一些迹象进行考证探求,结果表明:南少林寺至晚于晚唐之前已传少林宗风,禅武合一;宋代已有习武高僧;有9座寺享有“南少林之誉”;寺内武术与外来武术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8.
武术运动,颇讲究“劲力”,诸门各派的套路演练和散手技击亦都如此。因此说具备劲力素质和使用劲力的技巧是武功高低的重要方面。历史悠久的我国武术,对劲力的妙用有着丰富的经验,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载有“无拳无勇”“有力如虎”的美妙诗句。传统武谚“一力降十回”“巧拿不如拙打”“一胆二力三功夫”等,讲的即是劲力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对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符号形象进行解读,对“扬武”和”禁武”的原因做出解释,总结得出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超自然力量符号、暴力符号、等级符号和民族符号四种符号形式。最后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武术的发展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学校武术发展新思路“一校一拳、打练并进”的背景,阐释其含义。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选用科学有效武术教育策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完善学校武术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