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济宁学院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其体育生活方式的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林娟 《体育科技》2006,27(3):48-52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学,对广西大学等5所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进行了调查,内容涉及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中的体育关注、体育参与、体育消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并针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需要进行深化体育教育改革,高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体育教育改革,使高校学生可以逐渐养成体育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提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北方高校目前冬季体育教学现状,围绕着"生活体育、体育生活"这一思路,就冬季体育如何真正走入大学生生活,高校冬季体育如何与社会接轨,如何启发大学生对冰雪运动的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问题,提出了冬季体育教学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北方高校目前冬季体育教学现状,围绕着“生活体育、体育生活”这一思路,就冬季体育如何真正走入大学生生活,高校冬季体育如何与社会接轨,如何启发大学生对冰雪运动的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问题,提出了冬季体育教学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调查,对我国部分省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成因做了较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无论在体育需要和体育价值观等精神生活层面,还是在体育行为方式与手段、体育时空、体育消费、体育绩效等实践层面都产生了一些适应性的变化,其发生机制主要受社会生活环境、体育教育与宣传等10大因素影响。根据演化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促进我国高校全方位改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宏观管理与指导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7,(3):101-107
大学体育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存在许多问题,本研究根据哈贝马斯确定一个社会系统陷入危机的三个表现,认为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发生了质变、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功能失效、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大学体育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要求大学体育以"大学生"为本,以"生活"为价值取向。它以体育与大学生生活的融合性、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时常性为基本特征。因此,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能够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效率,促进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确立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引领大学体育走出当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湖北省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和评价这一群体的体育活动状况、特点、规律,加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推动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全方位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对象:湖北民族学院、恩施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献资料、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省6所普通高校829名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涉及现在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内容、时间、空间及体育信息的摄取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并针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大学生体育现状及相关理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北省在校大学生体育现状及相关理念进行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认识、动机、外部驱动因素、闲暇时间活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频度及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等问题,并对改善大学生体育生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等受教育人才,除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还需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这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密不可分。意识是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要使大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须培养并加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进而产生相应的体育行为。通过对目前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因素,并指出可行性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促使他们由体育意识向体育行为的真正转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湖北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发现: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体育实物消费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对国外体育品牌的认知度较国内体育品牌高,强身健体、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是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目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性别差异明显,消费渠道倾向于实体专卖店;而质量、价格、品牌成为大学生体育消费考虑的前三位因素。进一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月平均生活费、体育锻炼频率、年级、性别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影响显著,体育运动场所、体育消费渠道则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完善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粤东地区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粤东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对不同性别、来源、年级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了解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具体情况,为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消费的行为习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大学生掌握和提高体育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在体育教育改革时必须重视及思考的问题。针对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提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与方法,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15.
影像传播范式是传播体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作为传播载体的电视、视频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手段。本研究通过对济南市部分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体育信息的影像传播范式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从而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能够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社团的存在为学生提供多样丰富的符号价值;明确的活动规则有利于契约精神的培养;自愿参与和自主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企业化运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角色体验是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优势。加强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有效性的对策为: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符号价值;完善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中加入拓展训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与客观条件以及民俗体育较其它体育项目的优势分析,阐明了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时期是个人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民俗体育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高校要认真开展好民俗体育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重庆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重庆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包括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同时对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重庆市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并能够逐步意识到体育消费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增进健康的本质功能,而且它还具备了娱乐体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晋中市三所不同类别的普通大专院校260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情况进行了问卷式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功能虽有正确的认识,但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消极的,有良好体育行为的学生更是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改革当前体育教学模式,采取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加深大学生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等措施加强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促进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呈下降趋势,大学生不注重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意识越来越淡薄。民族传统体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为基础,注重人身、心两个方面,从整体上维护人体健康,其独特的健康思想理念对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身心健康问题有独到而又有效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