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选修教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思考。结论认为:武术一直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保留着,它坚守着对青年进行民族精神培养,树立民族自尊心的重要阵地,在当今大学生中应该继承与保留,所以应该有必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深层次的突破和改革,使武术文化、技击运用、民族精神融会其中,使学生理解技术含义,加深加强文化内涵,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才能说是有效的、高效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概念,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关联以及高校武术文化教学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够为各大高校顺利开展武术文化教学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影响高校武术运动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运动的广泛开展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校体育对武术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层面,而笔试图从当代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化层面揭示影响高校武术教学与习练的原因。建议从宏观背景综合考察,切实加强传统化创新,呼吁媒体、政府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大学生丰厚的化底蕴来改革教学方法,真正促进高校武术运动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术的价值,就是凝结在武术发展运动中的精神和物质对我们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总和,它是武术存在、发展、进步的标志。武术教学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结构的健全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具有它自身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校武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等对学校武术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学校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表明:学校武术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困境;学生对蕴涵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术兴趣较低,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中丢失严重;师资匮乏,难以满足教学之需求;教材更新滞后,与时代节拍发展不相符;教学方法呆板,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武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难,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身心素质差的问题,如何促进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传统武术是我国健身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帮助大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武术的重要价值,将传统武术精神纳入体育教育中,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决于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武术运动不仅仅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近年来,中国传统武术已被规定为高等学校体育必修课程,并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王静 《当代体育科技》2020,(2):70-70,72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如何提高大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将武术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将武术这一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是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文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分析了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体育如何进行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希望在推进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上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本研究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表明了实施该教学模式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以期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如今的全民健身运动中也是一项重要体育锻炼项目。然而在当前,中学武术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对武术套路不热衷、对武术基本动作的学习学生不感兴趣、积极性下降等不容乐观的现象。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探索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的条件和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进一步促进了武术教学的深入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促进教学工作,更为繁荣发展武术文化起到推动作用。遵循武术文化发展规律,注重思想环境和运动环境的创造,确立武术文化观念,增添武术文化情愫,浓厚武术文化氛围,推动高校武术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在促进体育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同时,更为中华武术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武术的发展情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都备受关注。然而,如何真正促进高校武术的发展,却一直都是研究的瓶颈,文章通过查阅资料,并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分析得出要想真正促进高校武术的发展进步,必须将武术与武舞协同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以武舞的表演性激发武术的活力,以武术的坚韧性来糅合武舞的单一性。同时,通过调查研究,针对促进高校武术与武舞的协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方法,借以为高校武术的发展和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高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以及武术教学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兴趣逐渐消减,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文章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分析认为,武术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个武术知识、技能的人际传播过程。文章通过对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符号、传播反馈等因素的分析研究,对武术教学过程中以上因素进行改进和优化,旨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城市、城市化、城市化对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进而对城市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武术生存与发展进行了论述。结论认为: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进行城市化的文化改造,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各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考核项目之中,文章就武术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武术的本质特点出发,讨论分析了广东省粤西高校武术选项课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对于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考,提出了要加快步伐,在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实际身心发展,更进一步地做好武术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6.
浅析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培养激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具体地讲,包括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并对体育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重视影视媒体作用,注意武术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注意利用电化教学,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注意利用少林与太极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的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深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潜力,让学生不仅喜欢中华武术,而且更加喜欢武术课。  相似文献   

17.
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列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目录。文章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进行论述,以达到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对于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豫北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着重在豫北高校武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素养、影响大学生习武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高校普及发展武术段位制是实现全民健身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关系着武术未来的兴衰。现行的武术段位制在高校中存在着缺乏推广和普及;晋级标准不太适合大学生;收费标准偏高;高校考评点不多等问题。文章提出加大教学与比赛力度;完善段位制教学体制,另设考段费用标准;增加考评点和考试次数,适当降低申报机构条件等对策,以促进武术及段位制在高校的推广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传统武术包含的民族性、文化性等教育特点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发挥武术的实践价值和体认价值,通过深入挖掘武术教学文化内涵、分析其文化价值,坚定走武术文化性教学的道路。内涵:自立通达的武术技术文化;自强和谐的武术技击文化;自豪辩证的哲学思想文化;自信道德的塑造文化。价值:深化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尚武精神重铸;推进师道文化重塑;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