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采用哲学研究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中华武术中传统武德的俗文化特征,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传统武德的实践程序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从跆拳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跆拳道礼仪与中华武术的武德深受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礼仪和武德同根同源。文章通过对跆拳道礼仪的分析揭示了我国武术武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苏建波 《体育科技》2010,31(4):26-30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逻辑分析,对武术爱好者和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从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之间的道德礼仪动作、宣传力度、场地设施等方面。跆拳道推崇"礼始礼终"的尚武精神。其宗旨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学习武术过程中及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为目的。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武术只留下一抱拳礼仪。中华武术先要有武德才能让武术立于不败之地,发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构成了中华武术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通过对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的对比揭示了学习武术武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更好的发扬中华武术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武术在大多数中学成为体育课程的必选内容,但在现实教学中,中华武德的教育意义被搁置一边,在教材及实际教学中大多没有得到体现。文章通过对中学武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学生武德的培育提出几点建议,以加强学生的武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华武德之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一方面辩证地诠释了武德的内涵,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角度论证中华武德的传承问题。阐述武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道德要求。对待武德问题应该本着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态度,把武技和德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中华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德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华武德与社会控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武德的形成在于中国人遵从传统哲学思想,并将这种上位文化运用于习武人群,对成员进行社会软控制。武德保持着惯性和时代活力,对现代人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谭炳春 《体育学刊》2004,11(4):65-66
结合武术发展历史、现状,从人文精神、武德方面研究武术的概念,认为对武术概念的认识是发展的,武术概念就是以技击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武德兼备,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通过对体育教育(武术)中武德的分析,探讨武德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及实施,关键是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把武术中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武术课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师德,顾名思义,是从师者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本文所谈的是武术教育工作者们的道德修养。武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修养离不开传统武德及新时期的武德内容范畴。凡习武者无论是教拳的还是学拳的,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习武先习德,先学做人,后学拳术"。"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武德不是先天带来的,要靠后天教育才能成就,可见,武术教育工作者是首当其冲的武德传承人,上行下效,代代相传,武德也就成为武术文化的灵魂,成为武术事业的生命。因此,武术教育工作者们的道德修养就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华武德“内于己、外于人、合于众”的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消解路径。研究认为,武德的理论逻辑是以内于己的“克己修身”为逻辑起点,以外于人的“仁者爱人”为现实追求,以合于众的“尚中贵和”为终极诉求的前后相续、彼此衔接的内在制约机制。当下中华武德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性克己修己的缺失,导致武德流于形式化;以利为导向的人际关系,导致武德趋向功利化;言行相诡的行为方式,导致武德趋于口号化。其消解路径为:加强习武者对中国武术“为己性”的深层认知;引导习武者树立“义利兼顾”的价值取向;推进“法德共治”的协同治理,为促进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周伟良 《武当》2015,(1):46-49
(接上期)二、考评问题段位考评条件和要求,是武术段位制的核心所在,文件中也对各级段位的考评标准与条件提出了种种要求。但是,其中不少规定或是徒为虚设,或是囿于一端而未加详察,所以问题比比皆是,社会上不少关于武术段位制的指责,有不少正是由此而发。1、匪夷所思的"武德"在武术段位制文件中,"武德"是考评各级段位的重要内容,被屡屡提到。如《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段前级标准"中要求"接受武德教育","初段位标准"中要求"遵守武德","中段位标准"中要求"注重武德修养","高段位标准"要求"武德优秀"和"武德高尚"等等。《(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办法》对武德的表  相似文献   

12.
武术“体育化”之路绵延了百余年,但在西方思维模式统治的体育中,武术失去了原本包含更为广泛意义的人文精神。在经济浪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武术已迷失了方向。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以辩证唯物史观,构建当代武术人文精神已是当务之急。研究结论认为: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它更是一种文化,且应该强调人文属性。武术的理论思想、技术实践、武德修养、民族特性内涵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现出当代武术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就中华武术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结合中华武术伦理道德发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发扬自强不息的武德品质有利于适应社会的需求;发扬武德中的见义勇为精神能够有力地打击犯罪,稳定社会秩序;讲究礼仪可以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崇德扬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止戈为武”公案展开字源学的考辩,认为:“武”字属会意字,“止”字作为“脚印”的象形字符,其原始赋义逻辑为“双止为行,单止为停”。故而“武”字的原义不排斥“止息干戈”的传统理解,并以“持戈”与“止戈”保持文化张力。武字的“止戈”命题暗含中国文化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和控制,也由此而“自性具足”地生发中华武德“勇-智-仁”核心结构。具体而言,其一,“以暴制暴”的“止戈”,生成武德首要前提之“勇”;其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止戈”,生成武德艺术品质之“智”;其三“有戈不杀”的“止戈”,生成武德德性伦理之“仁”。  相似文献   

15.
中庸思想是以追求社会历史价值为目标、彰显内心之仁与践行之礼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它给中华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思想与活力,塑造了追求得意忘象,天人合一,自然洒脱的武术精神;弘扬了崇仁尚义、践行的武德;拓展了以易理融入拳理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武德文化,彰显武术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少林武术戒约蕴藏的武德规范、人文精神与伦理思想,基于规范伦理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少林武术戒约的历史发展运动。研究发现:从道德规范类型的维度探索,少林武术戒约的历史变革主要表现出戒条从单一禁止性向多元混融性变更,以及戒约的条款类型从混融型分化为混融与单一并存的流变脉络;多元伦理思想的交融是少林武术戒约发展嬗变之主要原因;底线道德思想为各个时期少林武术戒约一以贯之坚守与传承的伦理内核。  相似文献   

17.
传统武德兼有教化伦理与生活伦理的双重精神及价值取向,儒家仁学思想构成了传统武德的德目及道德核心,现代武德在传统武德的基础上,更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从德育与规范教育、德治与法治的秩序、行内自觉德治与法治教育等不同层面对现代武术德育过程中的德治及法制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竞技武术领域的"武德为先"结合法治的德育教育模式是一种策略性的德育实践,现代武术武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德治与法治两者不可偏废。武术伦理道德教育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革新;法治是现代武德教育有力手段,只有自觉的德治与强制的法治相结合,武德教育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探析武德教育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武先学礼,习武先习德”。武德是衡量武术人才的道德与文化的重要指标。作为习武之人应重视武德教育,把武德的教育放在武术整个教育过程的首要位置,以促进武术呈良性正规方向的发展。文章解释武德的由来及其涵义,进而描述了武德的发展现状及武德宣传教育的形式,最后着重从武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三个方面论述了武德教育的原因,以此来探析武德教育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华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作用进行研究,并结合中华武术的健身、技击、文化、养生、保健、艺术、影视等功能对和谐社会的价值作用,应该正确认识武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中华武术有益于增强人民体质,武德有助于建立起新型和谐社会道德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武术文化的二重性与社会对武术价值诉求的分析,认为武术文化中"武技"与"武德"在目的、要求上对立,与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说明了"武技"与"武德"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提出武德价值的彰显应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技击为基础,寻求行之有效的武德教育机制实现武德的内化,达到"非攻、兼爱"的境界,以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促使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