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沈阳市6所中学16节体育课中的师生互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来研究体育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情况,通过深入沈阳市中学课堂进行观察,利用已开发设计的师生互动系统进行记录、收集数据,然后分析了解学生和教师课堂互动的现状,了解沈阳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堂互动的认识与把握程度,探究教师在体育课堂互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为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特点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心理互动的过程,师生间的互动方式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都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制约性、课堂环境的效应性、教学交往的相互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体现了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从课堂教学的内涵寻找"预设"与"生成"的来源。课堂教学是体育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预设性"。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必然来源于师生的互动。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阐述。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事先考虑到学生思维习惯的差异,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  相似文献   

4.
<正>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互动是打造优质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它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良好、和谐的课堂是一堂成功体育课的必要条件。同时,愉快的、催人向上的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并爱上体育课。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师生关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扮演着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正朝着人本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课堂上始终把学生主动学习、和谐互动探索、开拓创新、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和谐交往,互动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的多维目标,使学生爱上体育,懂得体育对身心教育的意义。因此,创设和谐互动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师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一、平等互动,生成有效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益体育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是立足于学生真实思考的课堂互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触动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对分课堂"是国内学者新近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在医学院校女生体育课程健美操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应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将传统体育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对分课堂"中互动式教学优点有机的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性的基础上,增加老师和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更好地为提高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在已有雨课堂和BOPPPS混合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和应用,并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以乒乓球正手攻球课程为例,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师生和生生课堂互动为主线,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堂互动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体育课堂互动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体育课堂互动具有情景的情感性突出、非正式组织明显、类型丰富自然、效果多元和反馈即时5个特征.体育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吸引力、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在课堂中的空间位置是影响体育课堂互动发生的主要因素.当前的体育课堂互动存在学生对课堂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师生言语互动中"指令-服从"型互动过多、认知性互动相对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求知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一致追求的永恒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建的互动活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教态对于能否建立起师生互动合作的和谐课堂,对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  相似文献   

12.
<正>"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不是个别现象。如何改进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使体育课既有味又有营养,让学生们既喜爱又受益,使体育课堂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改"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借自助餐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师生参与性现状:相同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要求、平淡无味的评价、几乎千篇一律的上课模式是体育课的现状,学生可选择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正>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因学生有年龄小、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室外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认真听讲,教学组织难度大。为提高教学组织效果,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笔者尝试从趣味化入手,以师生"应答式"互动口令作为引导低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中集合、热身活动、分组练习以及放松等环节的趣味引线。通过"应答  相似文献   

14.
1.心理互动的基本理念研究表明,在积极的心理互动中,学生乐学好学,表现比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师生心理互动本身就有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对于学生的感情、人际交流、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中师生心理互动的途径与方法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心理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心理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小组的心理互动。在体育课堂交往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并控制着学生的心理行为。师生心理互动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及健康心理的形成。但在教学交往中,学生对教师也不断发生影响。这种双向性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师…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体育教学互动时间及互动类型以及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观察结果认为,在大学体育课堂上,师生互动形式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其类型有:师群独占型、师群主导型和师群 师个组合型,而学生之间的互动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且学生小组在课堂中并未成为有效的“功能群体”。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师生互动模式及必要性的分析,探究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  相似文献   

17.
《体育师友》2018,(2):5-7
体育教学口诀是师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语言方式,简约、生动,可有效减轻教师动作示范时讲解的难度,让教师有更多的注意力组织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有效性。体育教学口诀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编口诀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口诀教学中还存在着"别人的口诀"、"半拉子工程"、盲目使用口诀及夸大口诀的作用等现象,应有相应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过程中涌现出多元化、创新化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并被广泛运用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将“翻转课堂”应用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可以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成长为“主动学习者”。跳绳是广州市体育中考项目之一,跳绳运动能够促进学生肌肉生长,提高身体灵活性及协调性。为提高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以七年级跳绳教学为例,选取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七年级两个自然班的学生进行测试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关于体育课堂的兴趣水平及参与程度、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跳绳水平进行测量与评定。指出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区等多个层面进行探査研究,为进一步完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做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开始实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切实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心理互动的过程,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体育与健康课中师生心理互动具有影响的相互性、同质性、教学环境的制约性等特征;良好的教学情境、目标的一致性、明确的角色定位、师生相互了解与适应是影响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师生心理互动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可以采用相互尊重、教学民主、期望效应、激励参与等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心理互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运用支架式教学于体育教学过程,构建体育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促进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