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血流限制训练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血流限制训练的特点及作用机制。血流限制训练通过对肢体近心端进行部分血管阻断,诱导缺氧和代谢效应,以及减少肌肉蛋白质水解和诱导合成代谢过程,促进肌细胞蛋白合成、刺激肌细胞生长和提高肌肉力量。此外,重点叙述了其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心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脊髓损伤以及糖耐量减低、帕金森病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肥胖、肿瘤恶病质、多发性硬化等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PNF拉伸被称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最早运用在医疗康复领域中,可以改善特定肌肉的功能和有效提高关节的柔韧性。近年来被引用到竞技体育中,用以发展运动员的柔韧素质。本文从运动康复和运动训练两个方面入手,了解PNF拉伸在运动康复和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价值,为今后在康复和训练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疲劳性胫骨骨膜炎多发生于运动训练中,尤其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跑跳次数过多,常引起胫骨骨腹损伤。由于其起病缓慢,征象表现逐步加重,发病具有一定的隐避性,常常与初期训练产生的肌肉疼痛交织出现,往往被忽视,症状轻者,对训练并  相似文献   

4.
矫玮  高颀  钱菁华  苗欣 《体育科研》2011,32(5):17-19
康复训练的核心是功能恢复。渐进性功能训练不仅应用于体能训练,在伤后运动康复实践中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康复手段,能够循序渐进地帮助运动员或受伤者逐渐恢复体能及重塑肌肉功能,并在较低一级基础动作正确完成的前提下,推动其向更高水平的功能目标迈进,从而改善运动功能,为受伤运动员安全地重返赛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手段。离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预防损伤、提高快速力量,是功能康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运动员功能康复的效率和质量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飞轮等惯性训练(以下简称"飞轮训练")因其特殊的离心运动和抗阻运动性能而受到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重视。通过飞轮训练对运动员和大众人群的损伤和康复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理清了飞轮训练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影响其背后的生理机制,进一步探究改善肌肉萎缩、预防损伤和神经康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飞轮训练最早用于预防航天员太空失重环境下的肌肉萎缩问题,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竞技体育和康复领域。影响飞轮训练的生理机制包括肌肉过度牵拉产生的牵张反射、神经系统动员的效果和肌腱复合体的效果。飞轮训练在改善肌肉萎缩和老年人生活表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并且在预防运动损伤、提高损伤后的康复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周思红 《体育科学》2002,22(5):135-137,F003
大鼠经6周渐增负荷训练后随后进行4周减量训练,测取了大鼠左侧腓肠肌强度极限、肌肉最大伸长量、肌肉弹性刚度和肌肉断裂能密度等力学指标,结果发现,通过4周减量训练,训练强度对骨骼肌最大伸长量、断裂能密度影响较大。分析了4周减量训练引起骨骼肌运动能力下降的机制,并建议肌肉在减量训练时采用一定强度进行训练,较好地保持运动能力不下降过多。  相似文献   

7.
从运动损伤的机制分析入手,重点讨论肌肉平衡、姿势与动作模式异常等问题与损伤之间的循环关系,并分析指出姿势、动作模式的关键因素,以及康复功能锻炼对于人体运动系统的作用与损伤康复的基本原理。继而提出了从姿势、动作和肌肉平衡评估入手的损伤康复功能锻炼流程,包括评估流程和细节要求,针对性的肌肉紧张和肌肉无力处理方法与流程、本体感觉训练和整合训练要点等。  相似文献   

8.
刘庆 《健与美》2023,(2):117-119
根据当前对肌肉放松训练的作用研究可知,肌肉放松训练能有效消除运动疲劳,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因此对肌肉放松训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常见的肌肉放松训练有三类:分别是拉伸式放松训练、按摩式放松训练以及辅助式放松训练。  相似文献   

9.
过度训练是训练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换言之,就是忽视了训练与恢复间的合理比例,使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仍承受大强度刺激的结果,我们又称之为过度疲劳。如果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过度训练现象。  相似文献   

10.
按照运动训练的规律与进程,每一个训练周期结束后,都要安排一个过渡期,用来消除运动员由于长期训练及比赛所带来的肌肉与神经上的疲劳,以便更好地进八下一个训练周期。而如何科学地安排好过渡期的训练,也是每一个教练员一直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疲劳是由于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是由于肌肉活动达到一定程度,身体所表现出的必然现象。所以说: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身体疲劳是肌肉活动引起的疲劳状态,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12.
1跆拳道运动员产生疲劳的种类 跆拳道训练中有以下两种疲劳:第一种是肌肉疲劳,跆拳道运动训练中包括步法、腿法、躲闪反击、迎击组合打法等不同技术训练,运动员在使有这些技术动作引起不同部位和全身性肌肉疲劳。第二种是中枢疲劳,跆拳道运动对抗激烈,注意力高度集中,神经耗能占较大比重,同时,能量(糖原)损耗大,乳酸增高,而乳酸增高和糖原减少会引起中枢疲劳。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人体科学理论及速度滑冰专项训练等理论来分析肌肉放松能力对提高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成绩的影响,进而探讨运动员滑跑肌肉放松能力训练的思路.结果得出:提高肌肉放松能力可增大肌肉收缩力量,减少能量消耗,延缓肌肉的疲劳,提高滑跑的实效性.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放松能力训练的途径: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工作;在强化技术训练中掌握和提高放松能力;重视心理素质训练与放松训练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略谈运动性疲劳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涛 《安徽体育科技》2000,21(4):100-102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机体本身所引起的,是由于肌肉活动达到一定程度,身体所表现出的必然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面访等方法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学说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以便科学有效地指导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5.
力量训练与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量素质是其它运动素质的基础,也是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的基石。力量训练可以改善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从预防损伤和损伤康复的角度讲,力量素质好的运动员身体的对抗能力和稳定性更好,防伤的能力更强;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克服肌群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改善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可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缓冲震动的能力;可以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更加经济化,延缓疲劳产生,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本文主要从力量训练的作用和力量训练与损伤的关系方面展开阐述,为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大众进行训练及健身提供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6.
原媛  原涛 《游泳季刊》2006,(1):33-34
1前言 游泳作为一项以体能主导的竞技项目,在教练员追求科学训练时,运动员身体会出现疲劳。训练规律本身就是不断重复着训练疲劳恢复的循环过程,如何把握好疲劳和恢复程度,并对其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竞技体育中,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消除运动训练所引起的疲劳,迅速恢复体能之重要性已日益显露出来。鉴于游泳、田径均属于体能类运动项目,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及肌肉系统的疲劳易于产生。我们对本省这两个项目的12名准备参加“七运会”的运动员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医务监督,以求尽早对运动员的疲劳程度作出诊断并加以消除。医务监督方法选择心电图,心血管功能以及肌肉硬度测试。对心血管系统及肌肉系统的机能进行评定。以体外反搏消除运动性疲劳。结果表明,体外反搏后运动员的心血管功能有明显改善。运动训练后升高的肌肉硬度明显下降。运动员周身感觉轻松,疲劳感减少或消失。且凡经体外反搏肌肉适时得到放松者,完成技术动作时肌肉感觉良好。无一人肌肉损伤。该阶段运动成绩大多数较为理想。为此,我们认为以心电图,心血管功能及肌肉硬度测试作为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主要医务监督方法,并通过体外反搏来消除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游泳肩"是影响游泳运动员正常训练及运动成绩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发现游泳肩的发生是由肩关节的不稳定性所引起.通过游泳肩发病机制的解剖学分析发现,稳定肩带的肌肉力量失衡从而导致肩关节稳定性失衡是游泳肩发病的重要机制.通过加强肩袖肌群的力量训练和肩关节神经肌肉本体感受性训练,可以加快游泳肩的康复及预防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等速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力是影响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是一项用于肌肉功能评定和肌肉功能训练的新的和有价值的技术,研究表明,等速肌力测试可对肌肉功能进行定量和客观的评价;而等速肌力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而且可用于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等速肌力训练所特有的顺应性阻力可减少康复训练中损伤和再损伤的发生。因此,等速肌力训练在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中即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20.
1武术散打运动员产生疲劳的原因及种类 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武术散打疲劳是指运动员在进行踢、打、 摔等动作时引起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分析武术散打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出现疲劳的成因,可以很好的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