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理性反思当下我国体育概念研究的现实样态,剖析其面临的实然困境与潜藏危机,试图探寻30年以来我国体育概念研究的症结所在,力求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寻求体育概念研究新的理论突破点和创新点,拓展体育概念研究的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学术积累缺失,质与量失衡;理论解释乏力,存在硬伤;理论影响力有限,生命力脆弱,是长期以来体育概念研究陷入困境、面临深刻危机的症结所在。超越困境,化"危"为"机"的主要策略则在于:依托体育专业组织,集聚合力,优化研究团队;平等对话,尊重差异,凝聚共识;以规范求质量,以规范促创新。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韩丹先生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对其学术观点高度概括与总结的基础上,凝练出区分体育与竞技,体现了超前的体育与竞技观、跳出中国看体育体现了国际化的视野、破旧立新构成韩丹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倡导学术争鸣体现其敢于质疑的学术精神等特点。从韩先生的文章及书信中处处体现了韩丹先生不断完善自我、永不止步的学术追求及对青年关爱并寄予厚望,彰显礼贤下士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3.
借鉴文艺批评理论和体育接受理论的有关原理与方法 ,结合体育运动发展存在的批评现象 ,通过与体育接受现象的比较 ,探讨体育批评的含义 ,分析体育批评的形态 ;体育接受中的审美批评、主体行为批评、伦理批评、社会批评和对体育批评的批评 (主要分析学术争鸣的意义 ) ,旨在拓宽体育理论研究领域 ,繁荣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4.
兽性“走进体育”引起的思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参考》1 999年第 6期“理论前沿”栏登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走进体育”这篇文章 ,引起了临近几位朋友们的议论。议论的话题主要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兽性“走进体育”的问题 ;二是中国的教育今后可咋办的问题。该文的编后语中提到“欢迎广大读者继续就这些问题来稿参与争鸣讨论”。兽性“走进体育”是教育教授博导的理论前沿和理论的创新 ,创到体育中来 ,不能不引起体育工作者的思虑。1 “兽性是人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问题“走进体育”说 :“兽性是人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回避不了的部分。所谓兽性就是自发性、攻击性、情…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育理论界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前,就有同志提出希望对体育理论中的一系列名词概念力求规范化、体系化。无疑,这一意见对我国体育理论的建设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近十年来,我们有些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在一些学术论文和体育理论教材建设中都有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6.
关于体育接受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文艺接受理论的有关原理与方法,结合体育的特点,率先提出体育接受的概念,并从经济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对体育接受的含义、对象和效果以及体育接受中的批评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借以引起广泛地争鸣,拓展体育理论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概念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三十年来我国体育课程中的概念教学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概念教学在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严重缺失,概念教学尚未在体育教学论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体育概念教学研究局限于动作概念和认知范畴,概念教学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很少被引入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目前,体育课程中的概念教学还是一个十分薄弱、亟待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体育理念"之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对“体育理念”一词的用法比较混乱,究其原因是对这一概念及其内涵没有搞清楚。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学的方法对“体育理念”的概念及内涵进行辨析,认为体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其现象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吴翼鉴先生是江西知名的教育家,著有《吴翼鉴教育文集》、《教育人生》等专著。《吴翼鉴教育文集》,收录了作者从1980~2003年撰写的200多篇论文中的57篇精华;《教育人生》则是自传和回忆录,讲述吴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60年的风雨历程。吴先生著述颇丰,专著和主编的书籍18种,参编撰写部分内容的书籍25种,在刊物发表文章195篇,通讯报道1 083篇,其中与体育相关的69篇。他虽然是教育界名人,但学术领域宽广,对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都有涉猎。多年的教育经历以及教育行政管理经验使吴先生对教育基本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在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吴先生同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为与徐英超、林笑峰、韩丹等齐名的学者,是体育的教育本质观的拥护者。2010年岁末,笔者专程到庐山北麓、甘棠湖畔对吴先生进行了拜访。  相似文献   

10.
有学术素养的体育院校学报编辑当充分了解体育学科的特性,谙熟体育院校学报的办刊状况与学术水准,肩负起引领体育学科学术发展方向的责任,积极引导体育学科学术争鸣的动向,善于扶持体育科研园地中的学术新秀,努力倡导体育科研中的学术创新,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1.
信息动态     
《中国学校体育》2001,(1):79-79
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召开 2000年 12月 1日至 5日,全国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和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与会代表 1400余人。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学术成果报告交流大会,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涉及体育发展的各个方面。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创新、协作、服务实践”。 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 3000余篇,录取论文 1900余篇。分 33个专题,以大会专题报告,墙报展览交流、书面交流三种形式进行。其中学校体育领域分为 5个专题,录取了专题报告 76篇,墙报交流 86篇、书面交流 148篇,占大会…  相似文献   

12.
张宝强 《体育学刊》2011,18(6):53-57
对我国1903~1963年出国的180位体育专业留学生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认为,体育专业留学生在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在器物层面的作用主要是引介体育运动、创制场地器材和发展运动技术;在制度层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体育教育体制、运动竞赛体制和科学研究体制的发展;在思想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传播军国民体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倡导民族体育思想,参与体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等。体育专业留学生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3.
《体育学刊》2012,(6):4
为探索体育发展,倡导学术争鸣,体育学刊编辑部近期邀约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胡小明教授的科研团队,在体育在线学术论坛(www.tiyuol.com)开设了"胡说体育"板块。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体育的灵魂——兼评《体育学刊》上的两篇文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呼唤新体育,呼唤新的体育思想和体育理论.体育理论的研究应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国体育的发展目标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育理论的成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中国的体育概念必须为中国的体育工作者和老百姓喜闻乐见,以调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理论研究应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用新的文风创造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从概念史视角对体育概念进行谱系性分析。荷马时代的体育代表着高贵,是英雄的象征;古希腊城邦时期,体育从作为公民身份的标志与公民教育的内容,演变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在中世纪,体育从彰显暴力的比武大赛,最终演变为一种文明化、仪式化的表演;现代体育伴随着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兴起,呈现为人的自由。"体育"一词尽管是从日本传入我国的,但我国近代体育内容表现为欧美体育的属性。对体育概念演变分析,目的是防止一种单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03年至2009年《体育学刊》有关"学校体育"的研究论文共621篇为样本,对论文主要内容分布、主题倾向、文本形式、论文特点等方面进行评析。这期间学校体育研究内容百花齐放、学术观点百家争鸣,但也反映对焦点问题欠缺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7.
体育基本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明体育基本理论未能得到应有普及与普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概念不清,分篇章概述了笔者《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一书再版本的修订内容,对体育基本理论的现有成果做出品评。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有幸参与并主持了《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草根争鸣"论坛第七期的话题讨论,在此,就本期的话题讨论情况做如下总结:一、理清体育集体备课的认识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师之间知识、技能、经验等资源共享的有效环节。其中,集体是形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论坛"草根争鸣"第八期讨论主题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顾名思义即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达成相互信赖的一种心灵上的交融。良好的师生感情有助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学界的探索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当代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和思想资源。出于复杂原因,当时被"双百"方针孕育而生的首次体育学术论争,鲜有人提及。在学界内外争鸣氛围的激励下,这次论争系统总结了当时体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空前活跃了体育研究氛围,也促使篮球战术、体育内行与外行、武术渊源和发展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得以深入展开;而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致使其偏离了体育场域且未能充分关注基本国情;从研究者的态度、论争者的遗憾和体育界的反思等层面,对我国首次体育学术论争及其深远影响进行研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