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采用教学实践、问卷调查、理论研究等方法,探索和验证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科学对策和有关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钱杰  姜同仁 《四川体育科学》2005,(2):100-102,106
本文以研究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为目的。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定位,系统地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等进行了理论性研讨。并围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一课程总目标,提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凌会俊  钱杰 《安徽体育科技》2006,27(3):77-79,82
以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社会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系统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现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利弊得失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这个脉搏,科学提出了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策。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社会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系统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现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利弊得失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这个脉搏,提出了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策。  相似文献   

5.
医学院校兴办体育专业是我国体育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医学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但当今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医学院校体育专业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材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言珍 《安徽体育科技》2006,27(4):71-73,82
以构建现代化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为目标,采用文献材料、专家访谈、社会调研、教学实验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系统地分析了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后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这个大目标,提出了明确目标: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突出体育文化教育特色等是科学构建我国现代化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功能的分析,指出借助农村学校体育开展、普及农村体育的几个有利因素:健全 的教育体系、教育自身功能的要求、可持续性强以及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等,认为农村学校体育是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 路。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各高校普遍重视的大问题。体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具有自身特点。经多年社会实践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体育社会调查;体育咨询服务;教育实习及体育科研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在总结上述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着重阐述体育大学生增加体育实践的途径及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体育课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钱杰 《体育科学》2000,20(5):22-24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分析比较等方法,研究体育课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效果。主要结果和结论:在体育课中实施体育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建议:在高校体育课中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训练和培育。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依托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群体竞赛和运动训练等体育教育实践,以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与阳光体育运动具有目标一致性,高校应把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和开展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紧密结合。通过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整体效果较差、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满意度较低等问题,从高校体育管理机制、组织运行、实时监督、实效性评价等方面构建了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的长效机制与坚实平台。  相似文献   

11.
唐永亮 《精武》2013,(19):58-59
大学生拓展训练就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营造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情景和活动方式,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经历一种体验,从而达到磨练意志,锻炼体魄,增强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和团队意识的教学目标。大学生体育拓展训练教学不仅适应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和人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需要,同时还实现了体育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教学效果和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程度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高校体育教师就应将终身体育理念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进而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根基,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自主择班教学分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主择班教学分组是根据高等学校的育人目标、大学生的心理动因和高校生源 特点而设计的适合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分组形式,实验证明,这种教学分组能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果,并使学 生的体育意识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14.
王亚彬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4-154,156
足球文化主要指的是足球运动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方面,还应该从文化以及精神层面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之中。本文分析了高校足球教学的现状,并探究了足球文化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对策,以便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我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德育培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武术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及其修养过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道德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加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培养,使大学生将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拓展训练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最先是被众多企事业单位所接受。基于拓展训练与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安排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拓展训练,势必会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带来好处,使大学生心理得到磨炼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拓展训练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与传统体育教育相比有自己特点和作用。文中浅谈了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中的意义、学生的欢迎程度和大学生在高校体育课中如何开展拓展训练进行简要的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的内容已经达到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素质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加强对师生课堂交往的研究,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缺失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大学体育课堂师生交往的策略,旨在为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宗伟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25-125,127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在我国各大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体育训练是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与意志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参与体育训练的刚过程中,如果能够对体育训练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必然能够有效地增强训练的效果。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兴趣的培养对策做了相关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苗鹏举 《精武》2013,(17):49-50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教育环节,而足球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高校扩招引起生源质量下降,导致学生体育能力下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在高校足球课教学中运用"掌握学习"教育理论的指导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已成为教育职能的核心,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从身体肌能型教学观转变为生理、心理、品质、素质并重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