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与经常参与网球活动的健身者的深度访谈,对运动参与提高个体归属感的实践展开研究,探索提升个体社会归属感的因素和措施,构建运动参与提升社会归属感的理论机制模型。研究发现,运动参与、组织承诺和社会归属感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作用机制。强参与体验和强组织承诺均能增强个体社会归属感、形成强归属感类型,同时组织承诺这一核心类属主要通过3个范畴影响个体社会归属感,即规范承诺、持续承诺和感情承诺。网球运动参与对于提升个体社会属性有着独特效用,同时网球运动较高的能力感知和较低的普及性导致网球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和中介性,不同程度的组织承诺受到个体运动参与体验的影响,同时在组织情境下,个体能够通过增强组织承诺放大网球运动参与带来的社会归属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深入了解了陕西省高校在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认识以及参与等状况,得知:陕西省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促进身心健康水平、改善精神风貌和丰富业余生活等因素是促使大学生参与网球锻炼的主要动机;陕西省高校大学生的网球消费水平较低,且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等。 相似文献
3.
网球运动是一项集优美与竞技于一身的体育运动,它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网球运动因其独特的魅力在体育项目中也很受欢迎,并且与高尔夫球一同被尊称为“贵族运动”。网球运动其实有着非常多的益处,不仅仅是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放松的运动供人们娱乐。我国也非常重视网球运动的发展,因为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从清末到20世纪90年代,网球渐渐地从贵族运动转变为一种大众运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网球运动逐渐受到许多青年学生的喜爱,我国各高校也开设了网球课程,发展至今,网球运动已成为一门体育系学生的必修课程,各大高校对网球运动也十分重视,不仅吸引专业人员来对学生进行授课,而且不断完善各种运动设施,鼓励学生进行网球运动。本文就我国高校体育网球运动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体育是一种社会建构,那么,参与体育则应呈现建构驱动模式。但是建构只是一种框定,并不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人们参与体育的驱动机制,便会发现自我驱动和自我驱动的愉悦才是根本性的动能。体育参与的初始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每个人第一次参与体育运动的成因也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5.
杨立雄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3):1-11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残疾人体育参与的社会性障碍,包括:污名化及面子文化导致残疾人及家庭产生社会退却行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的动力不足;公共政策将“障碍”局限为特殊人群的体验,导致在体育参与过程中存在外部环境障碍;“体能主义”导致残疾人身份认同危机,并形成体育对残疾人身体的排斥。为此,应以消除社会性障碍为重点促进残疾人的体育参与,包括:完善社会支持网络,重建残疾人及家庭的社会联结;遵循通用设计原则,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树立融合体育观,强化对残疾人身体的接纳。 相似文献
6.
网球运动是一项集竟技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身的优雅时尚的运动项目。随着我国网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大学校园掀起一股网球热潮。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对大学生网球参与的动机进行分析。网球运动能够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学习与形成,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为大学生迈进社会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大力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促进学生参与冰雪运动,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大学生的冰雪运动参与情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冰雪运动的因素涉及到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四个方面,为提出促进大学生参与冰雪运动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社会支持对个体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的有着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证明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概率就越大。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社会支持的主体和客体差异,以及社会支持实现途径的不同,得出启示: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计划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级各类聋人体育社会组织;完善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系,来促进聋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 相似文献
9.
王文芹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5):94-94,104
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分析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基础上,以高校网球课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终身体育的指导下,要优化网球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其终身体育打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体育项目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以社会认知理论为视角,基于上海市航海模型协会、上海市航空车辆模型运动协会以及全市16个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深度休闲特质对限制变通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的深度休闲特质与限制变通行为存在人口统计学差异,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获奖经历与参与组织等人口统计学控制变量下呈显著差异。(2)深度休闲特质对限制变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科技体育社会参与者具备深度休闲特质,并通过限制变通行为维系持续参与状态。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农民工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在文化层面,农民工的体育锻炼参与与农民工的文化融合程度成正相关,农民工的体育参与受到文化层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受教育程度和现代观念等方面);在社会经济层面,农民工的社会经济融合程度与农民工的体育参与程度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社会经济地位的融合有利于推动大众体育健身参与促进体育参与机会的均等化;在心理层面,农民工对市民的社会差异性显著低于市民对农民工的社会差异性,在体育项目参与者之间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同质化越鲜明体育参与者与非体育参与者之间的同质化越明显,相应的区别越明显则有刺激效应产生的差异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运动员行为模式的分析,探究青少年运动行为改变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卢因的行为模式为基础构建了青少年运动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因素改变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青少年运动行为改变的障碍,包括传统的文化观念、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现行教育制度、微观经济环境等。针对青少年运动行为改变模型,提出了体育公共服务社会营销事业的运动行为改变推进路径,将市场的方法引入社会问题当中来,构建了运动行为改变社会营销策略体系,包括体育公共服务青少年供给目标分析;青少年公共服务社会营销环境分析;广泛的青少年调研,细分市场,定位服务内容;制定社会营销发展战略、制定组合方案、方案组织、实施、评估等。 相似文献
13.
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在各个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教学信息的处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续学习的一种行为。体育学习中的评价行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受到更多体育教师的关注。从1978年编写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实行草案)》首次规定了考核标准采用四级评分制,到1992年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体育教学大纲》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定制,再到2001年以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课程紧紧围绕五大领域目标展开,体育教学评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笔者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对所教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学习评价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后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显示,学者主要是从运动参与的概念、层次、影响因素、促进运动参与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今后的研究中应侧重对如何评价学生的运动参与及参与度和加大案例分析研究,以便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参与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分析当代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并从这三个层次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的因素,提高大学生综合管理体育锻炼行为的能力,达到改善他们休闲体育参与行为效果的目的,最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对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认为影响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文化根源主要有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并就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旨在促进中西网球文化的交融,积极推进网球文化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学理念变化的同时教学评价的内容、方法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教学评价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不足。本期焦点问题老师们围绕着教学评价,尤其在操作层面一直缺乏成功借鉴经验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的评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分层客观存在。各阶层在体育人口的数量、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称之为“体育分层”。对社会分层与参与体育关系的思考,不仅有助于挖掘不平等体育分层现象的根源、缩小各阶层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的差距,而且有利于体育人口的增长、体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推进机制和发展路径两个方面对身体素养视角下校园网球开展现状和发展进行解析。校园网球开展应重视青少年网球正、反手及发球等技术的掌握,促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发展;创新网球游戏、练习方法等教学的组织,激活青少年运动兴趣的表现;加强网球礼仪、规则等文化的传播,构建青少年运动理论学习的情境;丰富网球训练、竞赛等活动的方式,培养青少年运动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两个阶段的体育隐蔽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体育隐蔽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并有助于促进体育消费、延长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提高直接体育欣赏(现场观看)的时间与次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