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传统武术信仰就是中国人对传统武术技艺、文化的实践以及精神追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学研究方法等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信仰内容、消解过程、危机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研究认为:中华武术是构成中国人身体领域中的信仰,这一信仰在近一个世纪里渐渐出现了危机,信仰的危机才是中华武术发展没落的根源。结论认为:要拯救传统武术,必先拯救传统武术的信仰,即恢复民众对传统武术的珍爱。无疑,对中华武术的文化自尊、自信是恢复信仰的思想认知前提;重新找回没落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是恢复信仰的核心任务;潜心务实、拒绝虚假繁荣,回归传统武术本然才是传统武术人文精神重生的路向。  相似文献   

2.
事实解说与理论推理相结合,分析了传统武术技击的指导思想从单一的诡道到圣道加盟的逻辑过程,阐释了诡道与圣道的真实内涵,并对人格与功夫、圣道的统制与诡道的僭越、道德与规则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就历史信念而言,诡道乃是传统武术技击的工具理性,是本然的;而圣道则是传统武术技击的价值理性,是超然的。没有圣道的加盟,作为工具理性的诡道将必然上升为传统武术技击的价值理性。应该谨防诡道对圣道的僭越造成理性定位的错失或使价值理性成为工具理性的附庸。确保圣道对诡道的永久统制,同时又必须严格界分道德与规则的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3.
本然与超然--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与圣道(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事实解说与理论推理相结合,分析了传统武术技击的指导思想从单一的诡道到圣道加盟的逻辑过程,阐释了诡道与圣道的真实内涵,并对人格与功夫、圣道的统制与诡道的僭越、道德与规则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就历史信念而言,诡道乃是传统武术技击的工具理性,是本然的;而圣道则是传统武术技击的价值理性,是超然的。没有圣道的加盟,作为工具理性的诡道将必然上升为传统武术技击的价值理性。我们应该谨防诡道对圣道的僭越造成理性定位的错失或使价值理性成为工具理性的附庸。确保圣道对诡道的永久统制,同时又必须严格界分道德与规则的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4.
郑思珍  凌浩 《新体育》2022,(10):62-64
传统武术实践行为受到训练理念、方法与模式的直接影响,实践结果的优良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是否合理、科学。传统武术训练是基于先进训练理念与丰富实践经验,采取多元化训练方法对受训者进行指导,促使受训者武术技艺、身体素质、武术素养同步提升,强身健体的同时陶冶性情。本文从循道练气、太极阴阳、天人合一三方面介绍了传统武术套路训练理念,再从基本功、过程性训练、攻防技击、劲力性训练、多媒体技术五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训练方法,最后选择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武术训练实践效果,希望在高中体育课堂有效开展传统武术项目,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价值取向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当前由于竞技武术的发展所引起的传统武术现代危机,传统武术价值多元化和传统武术本质定位成为争论的焦点。中华传统武术价值的属性具有内在的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整体性思维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又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主张以竞技武术套路为先导,以传统武术精华为根本,来实现发扬中华武术宝贵价值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的产生、理论基础、技击特点、技击部位、训练特点、目标模式等诸方面分析了传统武术技击与现代散打的异同,旨在对传统武术和散打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八极拳传统练功方法的探讨,让人们认识中国传统武术内在练功方法和实战、技击秘诀。旨在为发扬传统武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修身养性、技击、健身、表演等多种基本功能,这些基本功能在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健身武术中各有侧重,从而导致了不同武术形式之间的明显区别。提高武术训练技击效果的措施有:努力提高习武者的身体素质、重视各种技击单势练习、加强实战练习、对运用其它技法进行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从逻辑上将以套路为主要技术对武术套路的传统武术对技击的超越进行梳理,为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判断提供 新的思路。研究认为,由于对武术技击性定位模糊造成运用纯粹的技击标准来限定以套路为主要技术传承方式的传统武术、使用技击功能来评价 武术套路,产生对武术技击性的严重误读。首先,技击是技为“击”的实用术,追求“击必中,中必摧”的目的,而传统武术是击为技的验证与注释,形 成在目的上的超越;其次,技击是以实用为标准,而传统武术“打、练、养”多种标准并存形成从评价标准上超越;再者,技击只是纯粹的“击杀术”,而 传统武术受到诸多“戒律”的限定形成从道德伦理上超越;最后,技击讲究“因敌而动”的随机变化,而传统武术套路呈现更多预先规定的程式化特征 形成从形式上超越。认识到这些传统武术由血腥厮杀到文明修炼的4种超越,一方面有利于思考武术套路相关理论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从整体上设 计更加符合传统武术特点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为使中国武术摆脱目前在技击功能价值上所遇到的尴尬处境,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改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武术技击的现实与境界追求,论证了二者之间所具有的过大张力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打破武术技击认识上的套路思维”“纠正武术技击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错误认识”“厘清功能多元兼顾与一维极致之间的关系”“改革传统武术的主体训练模式”的改变中国武术技击现状的要点,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操作贯通中国武术技击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技击形象的窘境已经形成,其公信力也因此下降,对于这种窘境的成因及如何破解虽然有研究但是仍有许多困惑。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社会和认知等多视角对传统武术技击形象窘境的成因及再塑造的路径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技术技击形象的窘境是由主体的技击功能弱化和客体的技击能力不足两方面原因造成;再塑造需要从练习者"事实技击"的"切身感"为依据检验并汲取适应于格斗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置身格斗场以"切身感"为依据优化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和以技击的身体认知范式建立为基础发展传统武术练习者的技击能力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提炼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精髓,融通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时间生物学,对传统武术四时观展开深入剖析。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四时观在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其不断发展受习武者对四时的生活感知和文化承袭、对康养之法与技击之道的孜孜追求、对天地之理乃至生命本源的终极追问所影响,展现出人性与天道贯通的哲学本质,以及顺天应时的生命和谐观、以时统空的生命时空观、无往不复的生命变易观、契之以节的生命节律观等内涵。时间生物学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较好论证传统武术四时观的合理性,提出精准化、层次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新时代弘扬传统武术四时观,可从知识重建的维度发掘深层文化内涵,助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从伦理教育的角度彰显其内在精神追求,塑造习武者新的生命秩序;从置身世界的方式体验其安身安心之道,助力现代人找回内心安宁;从天人和谐的视野激活其文化认同价值,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生命关怀的立场承续其生命文化观念,促进现代人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国家精神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精神形象构筑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构建上。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其具有的尚武精神文化符号、身体运动文化符号为筑牢我国和平自强民族精神和塑造国民修身健体之美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传统武术服务新时代我国国家精神形象构筑要抓住这些着力点,加强实践建设:一方面要强化传统武术实战运动的创新性开展,加强传统武术的功法性能激活建设和传统武术的技击对抗建设,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尚武精神形成;另一方面要以传统武术校园化教育为手段,加强尚武伦理教育,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国民人格形成。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兵家对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兵法和传统武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从军事运用与技击实战看,兵法不管从战略和思想文化哪方面出发,都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对其中的战略文化对传统武术思想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练"筋"是中国武术最具特点和根本有别于西方搏击术的身体训练范畴,阐明"筋"的内涵,能够见微知著地发显传统武术的思维模式。以中国哲学的体象论为方法论,提出:传统武术的元身体范畴"筋"并非单纯解剖学意义上的组织器官,而是吸收了中国哲学和医学的整体化的身体意象后形成的范畴。其具备解剖学的实体意义,是武术劲力之"原象",是技击能力和生命力的"藏显之象",是联系人身体、强化生命的"流通之意象"。"筋"与中华武术的其它元范畴"气""丹田""劲"等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辩证一体关系。易筋不仅强技,更能清虚其内、轻松其体,继而促进神气运用,使身体圆活无滞,最终达到"一气贯通"的化无之道。因此,武术由技入道的身体修习过程本质上即为"易筋之事"。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承、发展传统武术,必须重视研究历史。因为历史是今天更好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研究传统武术的源流,是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更好地发展现代武术。因此,在研究时不能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分离开来,认为武术越古远越正宗,是现代文明使武术不“武”而走了样。如果是这样,就会把传统武术囿于一个封闭的狭窄圈子里,因得不到发展而不能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之中。以现代人们评价武术的技击性为例,可以肯定地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点。技击过程是朴实无华的,历史上中国许多武术家曾凭借中华武术的技击威力,扬我国威,使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宋明理学道统论分析传统武术传承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仁义为本、德贯始终,厘定统序、标示正宗,以心传心、身体心验,技以承道、技道参融。其形成理路是,厚植传统武术师道尊严,深化传统武术谱系观念,发展传统武术礼制秩序,渗融传统武术义理范畴。其历史影响主要表现为:既培植了行仁由义的德性自觉,也滋生了假借仁义的伪妄现象;既深化了拳种门派的统序意识,也形成了相轻互斥的排他心理;既强化了体认自得的工夫方法,也催生了自以为是的偏蔽己见;既承继了志道精技的文化传统,也养成了离技论道的空谈陋习。辩证扬弃传统武术传承思想,回到其主要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场域进行多维审思,有助于更好地立足根本、返本开新,为优化新时期武术传承发展实践提供经验智慧。  相似文献   

20.
技击概念是了解技击本身和建立技击与现代武术关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技击的构成关系,不仅为进一步研究技击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更将为明确现代技击概念奠定基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阐明冷兵器时代军事需求下,技击是由技与击构成的有机体,技为击做必要的准备,击在杀敌的过程中验证技的实效性;技与击在形成于应用的过程中互相作用:形成技为击做准备,击验证技的实效性并更加完善技的循环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