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探讨S-E-T悬吊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法,以30名田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悬吊训练,测定比较训练前后平衡能力的变化情况,探讨S-E-T悬吊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经12周训练后,实验组的动态平衡能力和静态平衡能力显著提高,表明S-E-T悬吊训练可作为运动员改善平衡能力的有效锻炼方法之一在训练领域中进一步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2.
运用IsoMed2000等动测试系统和METITUR平衡测试系统,对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优秀男子运动员进行60°/s、240°/s速度下髋关节、膝关节肌力的等动测试和不同站姿下的静态平衡能力测试,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下肢肌力、静态平衡指标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的相关性,旨在了解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下肢肌力和静态平衡能力的特点,并探讨下肢肌力与平衡能力之间的关系,为运动员进行力量及平衡训练和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及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悬吊训练对排球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悬吊训练是否可以有效提高排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方法:运用实验研究法,依据实验前测数据,采用蛇形分组法将16名实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9周.试验前后进行Good Balance单脚闭眼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试验组受试者的平衡能力在试验后得到较好的提高,而对照组受试者的静态平衡能力变化不大,部分受试者出现平衡能力降低的现象.结论:悬吊训练对改善排球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具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23-42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有无跌倒史的老年人平衡能力控制差异,为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6名有跌倒经历和25名无跌倒经历的受试者分别进行平衡能力测试。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主要为"起立-行走"测试;静态平衡能力测试包括:单腿站立时间测试和压力平板平衡能力测试。结果跌倒组受试者的"起立-行走"测试时间、闭眼单腿站立时间、左右移动最大位移量、压力中心动摇径总长、包络面积均显著大于未跌倒组。结论相比于无跌倒史老人,有跌倒史老年人的动态平衡能力较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降低步行速度保持身体重心稳定性;动态平衡能力较差特别是左右方向平衡控制能力较差,提示有跌倒经历的老年人发生侧向摔倒的几率较大。建议老年人应通过规律的运动来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瑞士Kistler便携式步态测力台9260AA6和相关分析软件对受试者的基本平衡能力动作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频率为1000赫兹,对福建省在训武术运动员与跆拳道运动员进行平衡测试,目的在于了解这两个项目的动作特征和核心肌群训练手段对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认为武术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具有相对优势,而跆拳道运动员的动态平衡能力有微弱优势,提示各项目的训练方法要互相借鉴,补短板,有针对性的选择核心肌群训练方法,注重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核心力量训练对提升田径运动员的平衡功能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增强脊柱稳定性和腹部、腰部肌肉力量,核心力量训练显著提升了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使其更容易维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同时,核心力量训练增强了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助力其在静态姿势中保持平衡。在动态平衡方面,核心力量训练通过提升身体的抗旋转能力、肢体协调性以及反应速度,帮助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更好地控制平衡,并能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19,(10):903-909
目的通过测试单认知任务与不同双重任务状态下静态平衡相关指标,以及探讨双重任务介入不同难度动作的姿势稳定性,旨在研究认知任务干预的情况下,比较不同难度认知任务对一般运动爱好者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2名男性一般运动爱好者进行静态平衡能力测试,通过附加心算计数认知任务干预(连续减3和连续减7),采用PK 252平衡测试仪测试单任务与双任务情境下,双足睁闭眼、优势腿睁闭眼状态下各压力中心移动轨迹指标的值,测试时间均为30s。结果与结论通过测试,认知任务务影响人的静态平衡能力,且对一般运动爱好者的静态平衡能力有积极影响,动作难度影响注意力分配和人体姿势稳定性,较低水平的认知任务对人体有益,并且视觉作为人体平衡指标重要影响因素,受认知任务和注意控制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运用ISOMED2000等动测试系统和METITUR平衡测力台进行平衡测试,分别对国家优秀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进行30°/s、180°/s速度下躯干的屈伸和30°/s下的躯干扭转力量的等动测试以及5种姿态下的静态平衡能力测试。并对躯干的屈伸肌力、平衡指标及躯干的屈伸肌力与平衡指标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躯干伸肌群的工作特点与运动员平衡能力间的关系,为运动员日常的肌肉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摔跤与力学     
一、人体的平衡人体能保持各种站立姿势,是由于身体重心的重力和支撑反作用力保持平衡的结果,当平衡被破坏时重心是下降的(产生不了恢复平衡的力矩)。平衡的稳定程度取决于支撑面和稳定角的大小。支撑面包括支点及支点边缘所围成空间的表面积。不同的站立姿势其支撑面的大小也不同(图一,①一⑤),稳定角是人体重心垂线和重心到支撑面边缘相应点连线所构成的夹角(图二②)它表示着身体在这个方向上的稳定程度,稳定角越大,稳定性越好。当人的重心投影离开了支撑面时就要摔倒。摔跤就是利用各种技巧,使对方的重心投影点越出支撑面而倒地,同时使自己的重心投影始终保持在支撑面之内。例如,两脚左右开立时(图一①)前后稳定角就小,应向前后摔;前后站立时(图一④)左右稳定角小,应向左右摔。而摔跤的基本姿势(跤  相似文献   

10.
李炜 《四川体育科学》2012,(5):42-44,53
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进行测定,了解花样滑冰男单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的基本特点,为训练和评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OOD BALANCE平衡训练测试系统对6名国家花样滑冰队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静态平衡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男子单人滑运动员左足站立睁眼和闭眼的速度矩、x轴向移动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左右侧平衡能力没有差异,右侧平衡能力有好于左侧平衡能力的趋势;(2)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平衡调节中视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动静态平衡仪对20名体操运动员进行姿势平衡中的感觉相互作用的评估。结果发现: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三个感觉系统对维持平衡的作用不同,体操运动员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前庭功能和视觉都起主要作用;平衡中枢对感觉信息具有复杂的整合调节作用;运动员所应用的感觉信息和取得平衡的策略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结论:体操运动员在进行平衡能力的专项练习时,应重视视觉和前庭功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游泳运动员在水槽中进行水感表型强化训练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将上海市14名一级男性游泳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每周安排3次水槽中的水感训练课,B组采用常规的泳池训练,保证两组的训练量一致,实验周期为20周。运用上海市游泳水槽系统的三线运动分析系统对运动员训练前后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与诊断,运用Tritonwear游泳运动表现分析系统对运动员训练前后50m自由泳成绩和游效指数进行分析。结果:A组与B组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50 m自由泳成绩和游效指数都较实验前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A组的50 m自由泳成绩和游效指数相比较B组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验后A组和B组队员的50 m自由泳成绩和游效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水槽中水感表型的多种训练方法,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得到了改进,划水效果得到了提高,运动成绩也得到了提高。对水感的定量研究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后期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结果是指专项运动成绩或构成专项运动成绩的能力要素,是对竞技能力水平综合和静态的描述,是一个阶段训练的成果;过程是对一个训练阶段或一个具体练习手段的动态描述,是对造成结果原因的分析。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关注是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具体体现,它可以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项目特征,在源头形成正确的训练方向;更加突出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全面和完整地把握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更加强调动态和变化,从体能和技术两方面控制运动员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进行测定,了解花样滑冰男单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的基本特点,为训练和评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OOD BALANCE平衡训练测试系统对6名国家花样滑冰队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静态平衡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男子单人滑运动员左足站立睁眼和闭眼的速度矩、x轴向移动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左右侧平衡能力没有差异,右侧平衡能力有好于左侧平衡能力的趋势;2)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平衡调节中视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Plyometric training composed by unilateral exercises with horizontal jumping direction seems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athlete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a combined jumping direction and force application (horizontal-unilateral vs. vertical-bilateral) plyometric training on linear sprinting, jumping, change of direction (COD) and dynamic balance in young elite basketball players. Twenty young (U-13 to U-14) male basketball players (age: 13.2?±?0.7 years, body mass: 59.5?±?12.7?kg, height: 172.9?±?7.9?cm) were randomly assigned either to a unilateral-horizontal (UH, n?=?10) or bilateral-vertical (BV, n?=?10) plyometric group, twice a week for 6-wk. Both groups performed between 60 and 100 jumps/session. UH executed all jumps unilaterally with horizontal direction, while jumps in the BV were bilaterally with vertical direction. Performance was assessed by a linear sprinting test,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jumping tests, COD tests (V-cut and 5+5?m with a 180°COD test), an ankle dorsiflexion test and dynamic balance tests (anterior and postero-lateral directions). Within-group differences showed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Effect size (ES):0.31–1.01) in unilateral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jumping, V-cut test and postero-lateral direction with right leg after both training interventions. Furthermore, UH group also substantially improved (ES:0.33–0.78) all sprinting times and postero-lateral direction with left leg, while BV enhanced anterior direction with left leg (ES:0.25). Between-group analyses showed substantially greater improvements (ES:0.33) in 10-m and V-cut test in UH than in BV. The likely beneficial effect (small ES) achieved in sprinting abilities suggests the combination of unilateral-horizontal jumps to improve such abilities.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心理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04年全国蹦床锦标赛的51名女子运动员的感知觉能力与竞技水平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健将和健将两级别运动员的感知觉能力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这与他们处于相近的技术水平有关;高水平和较高水平运动员在平衡觉、用力准确性、简单反应时和时空判断值等指标上普遍好于较低和低水平运动员,这说明部分感知觉能力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选择反应时的测试结果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反映出低水平运动员心理的不成熟与不稳定,这是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因素之一。建议教练员在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和技术练习,以更好地把握训练方向。  相似文献   

17.
应用Imoove动态平衡测试训练系统,让下肢有伤病的运动员在三维动态不稳定平台上,保持身体稳定,做出抗干扰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为期8周的组合动作康复训练,测试分析三维动态不稳定平台开展康复训练的效果。康复训练后,运动员的协调性、平衡能力有所提升,特别是协调性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为优选康复训练方案、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武术、跆拳道、射箭运动员和大学生共99人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他们的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探索不同项目运动员之间平衡能力的差异性,以期为运动队的训练手段及方法提供参考意见,为平衡能力的评价提供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19.
以上海市蹦床队5名一线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视频与足底压力同步测试的研究方法,对蹦床运动员的预跳和5个基本的技术动作进行测试,研究男子蹦床运动员在完成不同基本技术动作过程中足底压力的分布的特征及足底压力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蹦床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为蹦床运动员运动技术诊断提供客观指标。研究结论:运动员完成不同基本技术动作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规律相同,足底压力合力变化、压强峰值分布和压力中心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触网起跳过程双足压力合力呈单峰曲线网面达最低点时双足压力合力最大,双足压力合力最大值可达体重的3.04倍。压强峰值表现为双足第五趾骨区较高。运动员在起网蹬伸阶段双足呈现出压力中心偏移现象,与运动员起跳过程中双足用力不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