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竞技运动技术的教与学是学校体育课之教材构成、教学组成的基础,缺之难以维持;然而,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竞技运动直接用于公共体育课教学,具体实施中也是矛盾重重。因此,在授课对象、目标任务不同的情况下,竞技运动技术作为体育课教材的前期简化、美化处理是必须、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徐大成 《精武》2013,(23):106-108,110
有人认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的祸根在于运动技术的学习,认为体育课现状与饭炼身体目的形成落差,学生厌恶体育课、教师无心体育课溥学效果不佳、在物质条件上脱离学校实际、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化等都是“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遣成的。本文对这一问题重新解读,从“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定义,内涵,地位、方法,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便对此理论有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的是中学体育课实践类教材的改革问题。提出用竞技运动作中学校体育教材,应贯彻健身性、从简性和兴趣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打破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竞技运动教学观。其核心工作是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明确传授冀,竺炼手段与方法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及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当前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并对竞技运动如何教材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专项体育课在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运动项目应该而且必须为学校体育教学所采纳吸收,作为高校体育课的主要内容。竞技运动作为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展现人的技艺,变成运动训练课。专项体育课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满足社会对学生素质的需要及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习惯等,都起到积极作用。不能把学校体育中的竞技运动项目与竞技体育及技术,教育的手段与专业训练的手段混为一谈。那种认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应脱离竞技运动项目这条主线转为健身教育的观点,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6.
在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背景下,定向运动这一新兴的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进入了中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这一新兴体育项目进入中学体育课程的进程缓慢.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定向运动的知识结构与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开展定向运动的教材化方略,以期为中学更好地开展定向运动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建 《体育学刊》2023,(2):107-11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回顾我国专项体育课发展过程中的论争要点,总结经验,望对当代专项体育课的发展以及“走班制”教学有所启示。历史争论要点:专项体育课对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与身体素质同步发展的矛盾性、开设条件的可行性、专项兴趣的易转移性、开设学段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竞技性。论争时代价值:唤发学界对专项体育课“内在特征”的认识;巩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辨析“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有助于避免教学内容走向“竞技化”。未来,专项体育课发展应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建构一体化“选项走班制”教学体系;把握“运动技能”教学主线,注重专项体育课“整体性”育人效益;发挥“竞技”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乐趣;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推动专项体育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对改革中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认识和争论,而在这些争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体育课的本质功能究竟是传授技术还是促进健康?对于这种轻视、淡化、否定教材的观点,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学校体育教学要严格按照教材来进行,教材要由专家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来选取竞技运动的内容和训练方法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目的之一是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需要引进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运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编排的体育教材及活动贯穿于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的体育竞赛之中。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使课外体育锻炼曲高和寡。在体育课中,生性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被动性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下降,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对竞技项目的活动望而生畏,使运动场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体育教学任务,将竞技体育运动这一丰富多采的“素材”转化成既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为学生所能从事和乐于从事的“教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难题。这也是各种理论观点和各种教改研究都难以回避和力图去解决的问题,是一个上承教学思想和课程研究,下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改革的中间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会大大推动体育学科的建设,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向深入发展。但是,要将目的不同的竞技运动科学地合理地加工成体育教材,不但要对体育教学任务和竞技运动的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还要探索竞技运动成为教材的各种可能性,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寻找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法,即研究竞技运动怎样转化成教材,需要哪些过程,这种转化可以有几种形式,这就是本文要谈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向和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问题 所谓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是指把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战术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改造成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从“群本位”到“民本位”,从社会本位到人文本位,体现了体育全球化的世界潮流。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本质上是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如何看待运动项目的价值观问题。解决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问题,就是要通过对运动项目方式方法的重新分类,体现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价值观和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大学体育课面临的形势及大学体育课的发展方向出发,在精简理论教材、项目设置多样化、合理安排竞技体育教学、普及健身教育内容、注重实用性体育教学等方面着手研究,并且在教材、教师、管理、评价等四个影响因素,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出现将竞技运动的规则、场地、器材、技术等方面的要求简单地横移到体育教学中来,用教授成人的方法进行教学成为一种常态,整堂课围绕运动项目的某个技术进行反复、枯燥、单个技术动作的重复练习等现象。出现学生学会了运动技术,却不会在比赛中运用,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局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14.
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对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性.本文通过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反思,思考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性,同时通过查阅文献和案例分析,对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性要用科学观、发展观、价值观去合理判断,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进行“运动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我国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长期受前苏联教学模式和我国近20年竞技体育战略的影响,形成了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造成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不符,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有差距.  相似文献   

16.
将竞技运动作为教学内容,本身无可非议,关键是要明确教学目标;不在于追求高、精、失的动作技术或过于“系统化”、“规格化”,而在于把它们作为媒介和载体来达到强身健体娱悦身心的目的。列举了竞技运动内容实现教材化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竞技运动由于其固有的一些弊端而淡出了体育课堂。但是竞技体育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体育存在,体育教学发展不能脱离竞技体育,应当做的是有选择性地把竞技体育的具体形式——竞技运动引入课堂,并合理地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符合体育教学的需要,即处理好竞技运动教材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一、体育课在体育课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是培养学生裁判能力的基础。如在篮球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确定中枢脚的方法、正确的运球技术等等,都为学生今后学习和掌握篮球裁判技能奠定了基础。其次,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裁判能力,可以根据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在每次课上边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一、分类推进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2001-2005年新颁《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来看,一个很显然的变化就是“选修”教材的比例可≥60%,这足可以说明体育教学更强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的“自主性”活动,并且强调要避免学校体育“竞技化”的倾向,要根据运动项目的功能、意义及其文化性作为完成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能投身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广大中小学生的心愿。然而,多年来,以竞技项目为主编排的体育教材及贯穿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的体育竞赛中。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体育教学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使课外体育锻炼呆板。在体育课中。生性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被动性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下降;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多数学生由于个性差异和技能不高而对各种竞技体育的锻炼和比赛望而生畏。少年儿童轻松活泼的天性受到了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