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从太极文化的视角,对黄梅岳家拳的拳理作了深入的理论透视,解析了黄梅岳家拳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内涵,提出了“太极者,道也”是黄梅岳家拳的精武之道、“太极者,阴阳也”是黄梅岳家拳的构造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黄梅岳家拳的化生之道的观点,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作了太极文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黄梅岳家拳的起源、确立及特色作了解读,对黄梅岳家拳的价值作了多维的透视,并紧扣时代的主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以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文历史为根基、以高扬地方武术精神的德化教育为主旨、以弘扬地方拳种内涵的健身防身为内容、以凸显地方武术特点的特色拳种为旗帜,来助推黄梅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不仅对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有重要意义,对发展繁荣黄梅地方经济,也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岳家拳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古代拳种之一,由于历史变迁,其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致使岳家拳的传承出现了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岳家拳在黄梅传播与发展的现状、弊端及特点,提出黄梅岳家拳的发展要走文化自尊的发展道路,走进学校课堂的发展道路,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走商业化的发展道路,走媒体传播的发展道路的措施,这不仅对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有指导意义,对其它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有迁移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武魂》2013,(2):19-19
岳家拳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特面向全国举办培训班。1、目的①为中国岳家拳协会培训各省、市及地方分会会长。②为即将开拍的岳家拳电影培训武打演员。③为国内外培训优秀武术馆长及教练员和岳家拳爱好者。  相似文献   

5.
李儒科 《武当》2014,(6):50-52
岳家拳的挖掘整理,日过时流,至今已整整三十个春秋。其挖整经过,历历在目,犹似昨日。原《岳家拳》载有郭全孝撰写的《岳家拳的挖掘经过》,角度在省,以省介入为起点。此前黄冈地区挖掘工作及成果,未见一字;此后则归省统而言之,无分彼此.  相似文献   

6.
王英  余利斌  刘巍  蒋虎  周杰  程慧雄 《武当》2014,(11):59-61
一、岳家拳的起源 岳家拳乃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而岳家拳的起源,缘起于四个因子的融汇。一是岳飞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南宋时期,军中能开二百斤硬弓的,便可以做军官;而岳飞在未冠之年,就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这说明岳飞天生就有超乎常人的神力,身体条件很好。二是岳飞有高洁的品行德操。岳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  相似文献   

7.
迷踪拳最突出的特点是技击性强,是以实战而名扬四海的。迷踪拳实战技法的基本特征是心意归本,全身为法,疾速猝击,虚实多变,刚柔相济.内外并兼,攻守台一,手脚并用。功到精纯界,变化莫测,随心所欲,运用自如,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8.
雷杰 《武当》2012,(5):6-9
岳家拳为宋朝名将岳飞所创,并由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及其部将传于湖北黄梅。岳家拳的特点是,拳路短,动作古朴,桩沉步稳,带气发声,技击实用。以残、摧、援、夺、牵、插、逼、吸八字为法,技击功能独特,一是以气催力,内外兼修;二是攻防  相似文献   

9.
岳家拳风格     
张奇娟 《武当》2006,(1):33-33
岳家拳为宋朝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最初用于军中短兵作战,而后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不断丰富、完善和整理,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岳家拳历经数百年不衰,并能流传于世,与其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是分不开的。据岳氏宗谱记载,岳飞后裔在湖北武穴已相传三十三代,近两千  相似文献   

10.
栽拳是大成拳重要打法之一,其形态气势如飓风卷树抛于空中而后倒栽于地,故名之。在大成拳实战(包括实战训练)中,栽拳并不像劈拳崩拳那样为人所重且运用广泛,但它决不是可有可无。事实上,大成拳的任何一种攻击方式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运用得当,皆有很强的威力。比如,劈拳是运用上下的力量,崩拳是运用前后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攻防技术受道家文化影响很大,可以说道家的太极学说构成其理论基础。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道家文化在太极拳演进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学说构成其结构基础“气论”理念构成其行功养气的理论基础,对太极拳与道家思想的深入有助于对太极拳的发展,有利于将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黄梅岳家拳与形意拳的外形和内涵等诸多比较分析和史料甄别,认为宋代的岳飞乃是形意拳的创拳始祖,姬际可前辈并非形意拳的始祖,姬际可前辈是根据武穆拳谱将武穆拳法成功由拳谱还原为拳法、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为形意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套路形式美与技击美的辨证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形式美与技击美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在注重技击美的基础上发扬形式美,才能使武术套路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古到今,衡量武术的唯一标准始终是“技击”。“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不论历史怎样变迁,“技击”始终是武术发展的前提。今天,作为“攻防技击”的代表,“散打”实现了武术的市场化,套路更加竞技化,但是,武术的“技击”特征却在遗失。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本质特征下的现代武术发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散手战术是散手制胜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散手战术的设计与运用进行了探讨,以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6.
论武术散手市场与国际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散手是武术对抗性项目之一,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散手竞赛市场必须在突出武术技击特点的基础上,从竞技性、观赏性方面入手,对竞赛规则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以散手竞技审场为龙头,来带动武术产业的发展,使散手运动与世界竞技体育接轨,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以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武术活动“斗秧歌”仪式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从民俗学视角对“斗秧歌”的过程及民俗语境进行分析。认为:海阳大秧歌吸收了军事武术中的兵法谋略与民间武术技术动作,族群生存斗争与比武较技是“斗秧歌”吸收武术元素的重要动因,其逻辑形式表现为礼法约束下由“文斗”到“武斗”的递进,“文斗”体现兵法谋略智慧,武术是“武斗”的主要支撑力量。“斗秧歌”受到礼法约束,以强化乡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法并施思想。剖析其民俗语境发现,“斗秧歌”是族群生存抗争的仪式手段、护卫生存环境的民间演习、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舞台,也是地域武术传播的民俗载体。武术与“斗秧歌”之间的融合互动关系,显示武术与民俗活动深厚的历史渊源及武术具有的多元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