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终身体育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战略,高校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相应的提升策略。研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体育师资力量不足、体育资源配置不齐、体育教学模式传统化等问题。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水平,补齐体育资源短板,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助推高校体育改革进一步发展,对今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近5年来的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中运用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研究,肯定了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及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今后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调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认为俱乐部是目前我国高校诸多体育教学模式中最优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使高校体育与时俱进,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不同类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总结高校体育教学的利弊得失,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时间为主线,从指导思想、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总结我国高校体育从建国到进入21世纪漫长改革历程中各时期讨论热点和改革内容,并根据改革经验对今后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进行展望,为今后我国高校体育顺利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休闲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金英 《体育科学研究》2007,11(4):82-83,92
随着休闲体育的兴起,作为高校主要课程之一的体育课,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势在必行。采用文献资料、归纳演释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高校开展的价值,比较分析了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以及素质教育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探讨了休闲体育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需要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突破,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及技能,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整及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教学实验、问卷调查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基本出发点,从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适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分析了现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对现存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其利弊。认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将向多样化发展,指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目前我国高校几种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从五种教学模式的特征和教学思想发展目标,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评价体育方面,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旨在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刘志敏 《体育学刊》2003,10(2):78-80
对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文章以普通高校排舞课程为例,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课在同向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构建排舞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探索高校排舞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以期充分发挥排舞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三自主"教学是学生在上课时间、教师、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自主选择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精神。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和教育实验总结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开展"三自主"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各界都在推行"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将"以人为本"融入到高校公体教学中,不仅明确教学改革下体育教学的路线,更是具备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意义。本文笔者根据多年专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经验,首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教学指导思想,根据高校公体教学课程的设计,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设为主要路线,才能达到高校体育公体教学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从学生“素质—技能—态度—行为”4个方向出发,探讨分析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为:教学模式无法确保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技能—态度—行为”教学认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缺乏制定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将“素质—技能—态度—行为”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探索实施其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体育教学"健康第一"实践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红  袁丽萍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4):552-553,556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这一点,大学体育教学应以健康为教学目的,修正教学过程。改进锻炼标准。文章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案分析,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在大学生中充分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林辛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56-157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其应用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可保障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可行性,接着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构建,最后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建议。本文主要探讨体育教学中该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所得结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黑龙江省高校篮球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高校篮球教学基本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有:教学管理水平;体育教学设施的配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文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即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强化管理的统筹性和及时性;确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将课堂学习与终生体育结合起来,处理好知识、技能与主动应用之间的关系,确保终生受益;重视体育课程的更新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健康中国的理念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在大学的体育课程中将此理念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培养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该文从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健康中国”概念为体育教学活动提出新的策略,加快完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同时通过体育教学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从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认真研究和探讨大学体育的发展规律,论述了大学体育与现代教育、体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和世界范围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提出21世纪的大学体育教育特征,即“构筑学校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俱乐部组织模式和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体育课程及教材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