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10所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体育教学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健康发展的建议,为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和全面贯彻《体育课程新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发、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从主、客观因素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中体育弱势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在主观上对体育观念、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的认识不全面;客观上学校在硬件设施、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有待改善。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弱势群体的教学转化和改革工作,使学生在技能学习、健康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东风 《精武》2012,(33):40-40,42
近年来,人们对社会现象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度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群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职业院校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补偿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自己的身体教育发展思路,以期对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使命在于面向所有学生,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残疾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弱势群体,本应为广大教育者所关注,然而,就全球范围内残疾学生的教育来说,都是一个“软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则更是举步维艰。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需要全社会提供更多的方法支持、人力支援和财物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体育弱势学生数量变得越来越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成为了我们急需关注的问题.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了解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状况,发现存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课率低、体育弱势学生对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满意度不高、针对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场馆、器材不足等问题.由此,提出加强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度,丰富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加大对体育场馆和健身器材等硬件设施的投入等一系列对策,旨为黑龙江省高校弱势群体的教学课和课余体育锻炼逐步走上科学化、正规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校残障学生作为校园弱势群体中最为核心的一分子,由于其自身生理缺陷等问题导致运动能力受到严重限制,急需对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与改革。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普通高校残障学生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在以往的“理论—实践—康复”相互脱节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保健和营养教学内容、康复项目教学与训练内容和常规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等相互融合的课程群模块。建议:在彰显高校残障学生体育课程的特色设置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康复与锻炼并重”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大学(广州师院)16年来的弱势群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体育保健课弱势群体学生组成、心理状态与疏导、教育对策、课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措施、考核与成绩评定的科学化及标准化改革实践、弱势群体学生教学与康复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16年来实施的大胆改革实践与探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可行性建议。主要结论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保健课,应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制计入成绩。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生理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状况和针对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为激发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兴趣、引导其体育锻炼、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必须要实施正确、恰当的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既往病史、膳食与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探讨通过体育教学干预改善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状况,从而使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改善,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实现,旨在使高校体育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面访调查法、个案调查法等,对我国弱势群体与体育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小城镇弱势群体子辈的学习和继承不仅取决于传承性,还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弱势群体的健身锻炼传承性具有趋同性和趋异性;小城镇弱势群体的“反哺式”养老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养老模式,经济越不发达,弱势群体对传统“反哺式”养老方式的依赖性就越大。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是小城镇弱势群体最迫切希望得到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1.
参考帕帕欧诺编制的“体育课学习和成绩定向问卷”;尼科尔斯和杜达编制的“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问卷”,对大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力知觉与目标定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自我目标定向得分高的学生更偏爱于考试成绩的好坏,他人评价及同学之间的比较;而任务目标定向得分高的学生更偏好有关学习、努力和改善的信息;能力知觉的高低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持久性没有显著作用:任务参与定向的情景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功能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应试教育”和“重智力轻体育”思想的负面影响,体育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中学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巩固传统特色体育的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传播,体育课教学积极采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注重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施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3.
调查显示,大学生体育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反应出我国体育教育的不平衡发展,从小学到中学,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状况呈下降趋势,许多中小学为追求升学率而松解体育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由于我国高考对中学生体育没有特别的要求,因而导致很大一部分体育能力低,体育意识淡薄的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本研究提出:应当重视并认真审视当前高中体育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学生的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丧失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可取的,这样将会使我国国民体质和体育意识一代比一代弱,对我国国民体质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非专业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在发展中面临生源质量逐年下滑;培养目标单一;教学管理漏洞太多;学生能力普遍较差,就业压力过大;背离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战场;受到校内其他专业的冲击等方面的困境。建议管理部门在招生和培养上放权于高校,只实行监督和指导,体现其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应抓住竞技体育必然走"体教结合"的大好机遇,发挥非专业体育院校多学科综合的优势,结合部分高校培养精英运动员的成功启示进行一些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新形势下,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中、小学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仍然存在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足、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少、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管理不到位、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体育设施投入的力度;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管理,保证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体育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本文力图为该地区中、小学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访谈和个案分析对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体育社团的运作方式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社团联合会与体育部“双重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体育社团的发展,体育社团的多种组建方式为体育社团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体育社团将是大学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载体,“联合式”体育社团组建方式是“体教结合”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家庭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学生家长自身的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对子女早期的体育教育、引导及投入相对较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健身习惯与家庭早期教育与引导有着直接关系,家庭因素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源因素。并提出从根源抓起,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健身习惯的重要基础;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方参与,立体监督的教育与监管模式等措施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伟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6):71+107-71,107
2008北京奥运会的落幕,我国群众体育热情空前高涨。但是学校体育的兴趣问题不容乐观。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已日益为广大体育教育者所关心。本文就江苏省苏州市中学女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为提高中学女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体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面对大学生体质仍处于下降趋势的严峻形势,重视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运动习惯,激发对运动兴趣,正确地处理好竞技体育和群体体育之间关系是现实而重要课题。结合南京工业大学体育实践,较好地实现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营造了学校浓厚体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以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成员、指导老师、普通高校社团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分析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结果显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大学生综合能力、高校校园文化和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