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朝春 《收藏界》2015,(1):113-120
锡都博物馆位于世界锡都——云南省个旧市,它是滇东南锡文化、青铜文化的收藏与展示中心,其收藏和展示的青铜器精美绝仑,别具一格。锡都博物馆原名为个旧市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11月4日,2008年11月14日更名为锡都博物馆。该馆现收藏有两千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16件、三级132件,汉代提梁壶、铜俑灯(又称“三枝铜俑  相似文献   

2.
家藏老锡器     
殷生岳 《收藏》2010,(12):92-93
锡器曾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之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锡酒壶、锡执壶、锡茶壶、锡烛台、锡茶罐、锡果盘、锡蜡扦、锡香炉、锡印盒、锡粉盒等锡器还是普通百姓人家的日常用具,在城镇、农村随处可见。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器皿制作材料的更新换代,老锡器巳退出生活领域,大量锡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废铜烂铁一起遭遇收购、回炉的命运,部分存世的锡器逐步进入藏品领域。  相似文献   

3.
林轩 《中国集邮》2001,(9):10-11
青铜是指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和纯铜比较,青铜较坚硬,易铸造,光泽好,耐腐蚀,可制作生产工具、兵器和装饰品,因而受到格外重视。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经夏、商、两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识达到了高峰。在当时的亚洲艺术史和工艺史上,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绝对是一颗光衫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4.
说锡壶     
周继烈 《收藏》2001,(11):40-41
中国对锡的冶炼应用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青铜器即是铜、锡、铅的合金,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锡块和6件锡制的戈,后又在楚雄万家坝发现战国时期的的锡制作饰品50余件,文献中亦有记载,《周礼》有“掌金玉锡石之地”。其后《汉书》、《颜氏家训》、《华阳国志》、《蛮书》、《续博物志》,直到明《天工开物》均有对锡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龙星 《集邮博览》2014,(9):83-83
正"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青铜器研究专家张翀在详解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与魅力。8月8日,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三组)面市,同日,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品鉴会在京举行。为深入解读中国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阐释青铜器金银币的美学理念,宣传青铜器金银币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中国金币总公司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及艺术品收藏  相似文献   

6.
喻晓辉 《收藏》2023,(2):46-49
<正>一、青铜器及其发展概述青铜器在世界史上有近6000年历史,在我国有近5000年历史,相当于尧舜禹时代,相关文献中开始出现了青铜器冶铸的记载,最初出现的青铜器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到了夏代,开始有了青铜容器和兵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丰富,商中期青铜器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相似文献   

7.
正明代以后,瓷器、紫砂器大兴于世,锡壶造型仿而行之,获得大发展。特别是入清后,一方面,文人锡壶承明代余绪,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另一方面,民间日用锡制品造型也获得充分的自由。清代初期至中期,文人锡器备受士绅阶层青睐,涌现出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锡器工艺大师和锡作高手。他们在锡壶制作工艺、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一些崭新的突破,制作了一批独具创意的锡器精品。  相似文献   

8.
郭学荣 《收藏界》2014,(9):106-110
鄂尔多斯青铜器,既是个文化概念,又是个地理性概念。从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的北方长城沿线陆续出土大量的以装饰动物纹饰为特征、代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青铜器,并且在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数量最多,又最具地域文化特色,因而通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相比较与中原以礼器著称的农耕民族的青铜文明和以神器著称的西南民族青铜文明,鄂尔多斯的青铜文明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都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且便于携带;装饰题材主要以动物造型为主;在材质方面绝大部分为青铜,同时还包括金、银、铁等。鄂尔多斯青铜器是我国青铜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草原文化魅力的绽放,有极高的学术、艺术、工艺价值,特别是其粗狂的艺术之美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9.
锡之小史     
正民间锡器的普及始于宋代,彼时锡器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锡器是当时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堪称市井之中不可或缺的热门行当。吴自牧《梦梁录·铺席》载:"……向者杭城市肆名家,有……官巷北金药臼楼太垂药铺、胡家冯家粉心铺、染红王家胭脂铺、淮岭倾锡  相似文献   

10.
王厚宇  刘振永 《收藏》2014,(10):132-133
中国古代青铜器以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繁缛神秘的礼器为主。属庙堂之器。是古代青铜艺术珍品。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小巧可爱、生动传神的动物造型,它们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充满着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在威严神秘的青铜艺术中独树一帜。1978年江苏准阴高庄战国墓出土锕牛和铜虎其8件,4件一组,形成固定的牛、虎组合形式。这些铜牛、铜虎小巧玲珑,形态逼真,铸造精良,其上还有线刻纹饰。  相似文献   

11.
王厚宇  刘振永 《收藏》2014,(19):132-133
中国古代青铜器以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繁缛神秘的礼器为主。属庙堂之器。是古代青铜艺术珍品。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小巧可爱、生动传神的动物造型,它们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充满着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在威严神秘的青铜艺术中独树一帜。1978年江苏准阴高庄战国墓出土锕牛和铜虎其8件,4件一组,形成固定的牛、虎组合形式。这些铜牛、铜虎小巧玲珑,形态逼真,铸造精良,其上还有线刻纹饰。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6,(3)
正2014年6月,湖南民国初年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铜重器皿方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盖身分离、流离颠沛之后,器身终自海外回归故乡湖南,这件盛事成为2014年社会关注的文博界热点之一。湖南是我国南方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最多的省份,曾出土过商代四羊方尊、人面纹大禾鼎等青铜重器,其造型和纹饰既有中原风格,也有地域特色,很多造型奇巧独特。湖南发现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历年来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数量巳达300余  相似文献   

13.
铜马赋     
刘亚谏 《收藏界》2012,(3):104-104
青铜宝马,汉代铸成。约两千载,蕴含慧灵。 惊叹古人,鬼斧神工。铜锡合金,分铸炼熔。 精巧设计,严密合缝。形若名骥,准确造型。  相似文献   

14.
胥孝平 《收藏界》2014,(3):108-112
宝鸡是青铜之乡,周秦发祥地。在这块土地上出土了很多青铜器,世界著名博物馆都收藏着不同历史时期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2012年6月,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四组村民建新住宅开挖地基时,又发现了铜器,当即报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后经文物考古单位的科学发掘,发现了三个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其中六个提梁卣最为精美。现在将其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5.
朱凤瀚 《收藏》2013,(3):64-73
作为中国青铜器的研究者,笔者常常自问,商周青铜器究竟美在哪里呢?如果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地回答这一问题,我的感悟是,商周青铜器艺术之美最集中地表现为:在每一件堪称为艺术精品的青铜容器上,都展现了一种从表面上、从概念上看似  相似文献   

16.
陈国珠 《收藏》2016,(5):131-135,130
正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型和精美的纹饰,向人们揭示了古代先进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其种类繁多,造型奇特,纹饰瑰丽,款识清晰,铭文丰富,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下面介绍的是福建泉州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祭孔青铜礼器,供读者鉴赏。1.饪食器鼎是古代最主要的青铜礼器,也是古代等级制度和权  相似文献   

17.
正夏朝,以中原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分别成为东亚地区青铜文明的两个发展中心,代表当时青铜铸造业的最高成就,而随后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和以"礼"治天下的西周,更是将青铜器推到了最高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青铜器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但仍有精美之器不断问世,向世人展示当时的智慧和辉煌。秦汉时期中国迈入铁器时代,青铜器的地位和铸造技术整体衰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  相似文献   

18.
刘勇先 《收藏》2011,(12):101-101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文献典籍《考工记》中记述了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设计规范、制造工艺和工艺美术资料及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合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  相似文献   

19.
李树浪 《收藏》2012,(1):38-45
青铜时代是中国龙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享有使用青铜特权的王室贵族,将龙纹铸造在青铜器皿的表面。增添了器物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使用者的威严和权力。青铜器从商周的繁荣时期到秦汉的颓败时期,各式各样的龙纹也一直随着青铜器的发展而演变。  相似文献   

20.
刘明科 《收藏》2014,(9):112-123
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和畿辅要枢,青铜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自西汉年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尸臣鼎”到晚清的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禹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进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