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健身性和表演性,特别适合大众健身和比赛表演,深受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但自从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该项目被取消比赛后,其比赛规模受到限制,竞技水平发展亦较迟缓。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推广中国式摔跤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章对中国式摔跤的跤绊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期望能为中国式摔跤技术的继承与推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中国式摔跤这一运动项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摔跤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是以竞技传承的方式为主,开设该项目的院校具有局限性。中国式摔跤在学校的开展能提升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并且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最后提出培养能胜任中国式摔跤教学的教师与加快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的立法是中国式摔跤在学校体育推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摔跤全接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26日,山东省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在山东莱芜举行。当前的中国体育事业围绕着“奥运”和“全民健身”两大中心开展。中国式摔跤是非奥运会项目,已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后被全运会拒之门外。而据我所知,也很少有民众出于“健身”目的习练摔跤。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受重视的非全运会项目的省级比赛却吸引了一批人从各地远赴莱芜观战。一些人正在酝酿启动中国式摔跤全方位的改革,包括运动员的选材、项目的包装、商业赛事的建立以及世界化推广和项目长期的发展。一项全新的赛事“中国跤王争霸赛”将于2004年6月开锣,而中国式摔跤职业联赛也将在下半年推出。中国式摔跤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  相似文献   

4.
摔跤是最古老的体育竞赛项目,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和探讨世界奥林匹克摔跤运动以及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认为中国式摔跤墓础广,形式多样,是群众喜爱的一项运动,经过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摔跤技术,是中华民族体育之瑰宝,应在发展国际式摔跤运动的同时,积极推广中国式摔跤。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历史、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式摔跤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等方面的阐述,为继承和弘扬中国式摔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摔跤运动历史发展悠久,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在国内外良好的推广形式也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人群。目前,中国式摔跤在我国的体育院校中得到了发展,在一般高校中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对其推广的可行性和策略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式摔跤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苗炜 《当代体育科技》2020,(7):50-50,52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纵观世界体育强国人才培养体系,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培育出真正学习与竞技俱佳的智体型人才。伴随这种"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在青少年国际式摔跤人才培育中逐步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学训矛盾"。鉴于此,本文以体教结合为背景,对青少年国际摔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帮助国际摔跤项目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全新体育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秦远见 《健与美》2023,(11):133-135
在摔跤竞赛中,摔跤的速度和力量都会对选手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相应作用。在专门的摔跤竞赛中,摔跤选手能够通过对手全身肌肉的收缩程度确定对方的动作及用力方式,这都是摔跤项目经常运用的心理战术,同时又是对专业摔跤选手意志能力的测试。本篇对摔跤项目训练方法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简单介绍,阐述了意识潜力的内涵,研究了意志潜能在摔跤项目训练方法中的意义,论述了意志潜能在摔跤项目训练方法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我国当前体育发的展现状和国家战略的需要,试图找出一个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突破口,论述在我国推广摔跤类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对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在我国农村推广摔跤类体育运动的设想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摔跤既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项目,也是一种具有特色体育运动.中国式摔跤规则简单,不受场地限制,而且很具观赏性,适合在广大农村推广,也符合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对我国传统摔跤的改良,在政策的支持下,具有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何丽红  刘连发 《体育与科学》2011,32(1):98-101,107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与体现,然而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中国式摔跤开始退出全运会赛场,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到了"穷途末路"的困境。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式摔跤"摔向低谷"的症结所在是:1)非奥运项目与奥运争光战略的确立给中国式摔跤带来了"灭顶之灾";2)学校体育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缺失致使传统项目后继无人;3)同类项目的挤压使中国式摔跤在主流市场的发展空间缩小。认为振兴中国式摔跤的策略在于:1)推动中国式摔跤走进校园使其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2)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宣传力度和经费投入,探索举国体制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之路;3)学习邻国经验使中国式摔跤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举行全国摔跤训练工作会议,请来了几十位省市体育局的训练处长、中心主任、体工队长及领队和主教练及裁判代表,说明全国对摔跤项目寄予厚望,很有信心;全国有这么多省区市开展摔跤项目,证明我国摔跤的基础和能力;有这么多各级领导和各届人士关心支持摔跤项目,说明中国摔跤与世界水平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12.
文章沿历史线索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式摔跤的曲折发展历程,并对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特征分析。鉴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对中国式摔跤的未来发展发出诘问。研究认为,中国式摔跤在中国武术整体遭遇瓶颈的时候,有着独特的推广和发展优势,但近代以来却存在着一些发展的误区,导致中国式摔跤发展步履维艰。当前应该整合中国式摔跤的技术体系和竞赛机制,管理方做好“为”与“不为”;理论研究应当重视和重拾中国式摔跤的文化评估,在民族本位的前提下找准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接轨点。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二青会27个省967名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籍贯、参赛情况等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发现:中国式摔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二级培养模式为主,社会关注度较低,地域发展明显,交流机会较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教结合、双向发力、国家队选拔、商业助推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式摔跤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祝词     
欣闻《摔跤世界》创刊,谨表示热烈祝贺. 希望《摔跤世界》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信息沟通和理论研讨的重要作用,普及推广摔跤运动知识,总结研究项目发展规律,传递国际国内重要信息,借鉴摔跤强国最新技术和先进的  相似文献   

15.
赵敬源 《拳击与格斗》2020,(4):145-145,147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最古老的摔跤项目之一,古代被称为摔跤、相扑等。中国式摔跤的素质训练主要是以力量素质训练为主,速度素质为辅,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整个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肌肉群的工作(收缩和放松)和克服内部和外部阻力的能力。现代培训研究表明力量素质训练是各项素质训练的基础,对大多数运动项目而言,持续开展力量素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快速提高,尤其是中式摔跤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摔跤"是苗族特有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源于生产生活中,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很好的娱乐价值。文章从其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在此情况下研究和探讨黔南州苗族摔跤项目的具体发展措施,从而增强人们对推广我国民族体育的迫切性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俄两国摔跤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总结出我国摔跤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我国摔跤运动的普及和参与程度较差,摔跤运动员的始训年龄较晚,错过了发展关键能力的敏感期;2)我国摔跤基础训练过程可能部分存在过早专项化训练的现象;3)我国青少年摔跤运动员参加正式比赛的次数较少;4)我国的摔跤教练员在理论水平方面虽然没有明显不足,但是部分教练员缺乏从小系统训练摔跤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摔跤运动员某些生化特点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摔跤运动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我们对优秀摔跤运动员进行了某些生化指标的测定。从实验结果看出:1.摔跤运动员血液尿素氮水平较高,这说明摔跤运动对体内蛋白质代谢影响较深,是典型的力量性运动项目。2.摔跤运动员赛后血乳酸累积值较高,个体最高值是其它项目罕见的,这表明糖酵解供能在摔跤运动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是较典型的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全民健身纲要为锲机,从中国式摔跤的现状分析入手,根据摔跤运动的优势特征发展以及在推广和普及中的重要意义,评论摔跤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女子摔跤项目由于其训练和比赛的多重影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项目力量训练的复杂性,通过对女子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女子摔跤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