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荣财 《钓鱼》2004,(19):25-25
水底有淤泥或杂草,当钓者做窝后,很快就有鱼星从窝里冒出,窝子发的很好,而鱼就是不咬钩,其原因就是窝粒掉在淤泥中,鱼儿闻到吃不到,只好用嘴在泥里拱。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呢? 建议钓友平常备用一副钩下坠的钓组,钓组的组合方法是在子线的最下端加一小铅坠,钩绑在离小铅坠向上约1~2厘米处,主线与子线连接处绑铅皮座,加大铅坠即可,这  相似文献   

2.
海竿淤泥钓     
水底淤泥与密草一样使不少钓者为之头痛。尤其海竿抛投糟饵,人底则被陷进浅至脚背,深者没膝以上暄而糨的淤泥里,使鱼儿看不见其色,闻不着其味。笔者以为,遇淤泥钓点,可采用适当方法使人水之饵不被或少被陷埋其中。故将己之不成熟做法写出试与钓友商榷。一、判断淤泥钓点,做到心中有数初至一水域施海竿钓,应像大夫对病人那样,也来个“望、闻、问、试”。望:即对其周围、岸边稍加以观察,若其农林繁茂,土质松软,水势流缓,甚至是水库坝区,则应想到其水底可能有淤泥,且较厚。闻:借风向或于其水边闻其味,有鱼则有鱼腥味,其腥味…  相似文献   

3.
在有厚厚水草的池塘,塘内氧气充足,水底淤泥肥厚,常出现鱼池很多,但鱼不咬钩的现象。经过笔者反复观察,发现当约落底后,由于坠的作用,将约带人淤泥,使鱼看不见钧,大大减少了鱼的吃钓率。我试验了一套钓组,用来效果不错。它的特点是单钓、细线、七星浮、小碗、泡...  相似文献   

4.
一、冬钓成功与否。了解水温是先决条件。隆冬就以2米水深为例,池塘要比溪流的水温偏高,且温差小而稳定,浙中一带深2米以上的池塘水温经多年测量难得出现低于6℃的情况,而同样气候条件下在溪流则常能测到低于6℃的水温,池塘中深厚的淤泥能保存一些地下热能,最寒冷的气候一些半休眠的有鳞鱼类会把腹紧贴淤泥甚至部分陷入淤泥中避寒。  相似文献   

5.
土建工程的基础处理,因工程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分别来处理。某工程施工线较长,所处地质条件均有很大差异,有岩石地基,杂填土地基,深厚淤泥“的软弱土地基。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设计中相应采用了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
  1工程地质概况
  某工程所处的地区归属于平原地貌类型,地形起伏不大,分布有厚在层的淤泥、淤泥质土层及可液化的粉砂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工程性质很差,淤泥质土层厚度约为40m。地形平坦,整个场地大部分面积为鱼塘。土层分布情况:表层有一薄层黏土,层厚为0.4~0.7m,第二层为淤泥、夹淤泥质土,呈流塑/软塑状态,属高压缩性土,层厚为12~16m,承载力低,含水量高。依据场地的工程力学性能指标,并结合经济、技术及工程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采用了堆载--真空联合预压法加固地基。  相似文献   

6.
钓友们到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去垂钓,经常遇到生长在水中的丝状藻类植物──水棉或深厚的淤泥。在此水域使用手竿钓底,钩饵往往被茂密的水棉隐没或陷入淤泥腐草之中,鱼儿难以发现钓饵,常常空手而归,垂钓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我有一法可解决此问题,将悬锤底钓略加改变,把底钩去掉,换成小坠,脑线加长。其具体办法是:取一根长30厘米钓线,一头绑钩,另一头穿一粒太空豆,线头挽一小结,防太空豆滑出。在太空豆上方用保险丝缠一能活动小坠,重量约是整个铅坠重量的三分之一。将线对折系在连接环上,带钩的脑线长8厘米,太空豆和…  相似文献   

7.
蛤蜊是一种常见的海产品,其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最为常见的是长蛤,沙土中生长的长蛤体表为褐色,在中心部分呈淡白色;泥浆中生长的长蛤体表为暗灰色,有些种类呈灰蓝色或黑色;樱蛤的体表色彩  相似文献   

8.
鲶鱼有三大,即嘴大、头大、肚子大。其色别有两种:一种是青灰色,一种是牙黄色,牙黄色的鲶鱼身上有花斑。一到寒冬腊月就藏在石缝里,沟河底淤泥烂草里,及边沿洞里冬眠,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去侵动,它一般不游动。鲶鱼适宜生活在水温20-25℃水域。  相似文献   

9.
鱼类图谱     
三角鲂 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俗名鲂、鳊、三角鳊、乌鳊、花边、火烧鳊、平胸鳊、法罗鱼。鲤科。体高,侧扁,全体呈菱形。口裂钭,两颌具角质层。栖于淤泥或石砾底质的敞水区,为淡水中下层鱼类。杂食性,以物性为主。成鱼主食苦草、轮叶里藻、淡水壳菜及水生昆虫、和小鱼等。产卵期在4月中~6月底。3冬龄性成熟,亲鱼体具星。怀卵量约3.5~17万粒。产卵场在湖泊具流水或静水但有花的浅滩,水温为19~28℃。卵径1.2~1.4毫米,稍带粘性。长较快,个体较大,一般2~2.5公斤,最大达5公斤。在我国布极广,为较大型的经济鱼类,产量较高,是重要捕捞对象一。由于颇受欢迎,目前已作为人工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10.
致歉     
湖潭市区内有一著名公园——雨湖公园,因其拥有占其总面积约70%雨湖而得名。该湖有水面百余亩,分为上、中、下湖。2003年政府投巨资对湖底淤泥进行了全面清理,彻底改善了水质,并投放了数量可观的鱼苗,并免费开放,从而为身居闹市的钓迷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垂钓的绝好场所。每逢周末,蜿蜒曲折的岸边,或隐或现、或蹲或坐的钓鱼人成了公园里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姚继霞 《武当》2003,(10):57-57
嗜盐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较为常见,全年都有发生,但一般以7-9月份发生最多。 嗜盐茵通常多依附在海生动植物的体表,对温度适应面较宽,15-40℃都能繁殖,而以37℃为最适宜。冬季时沉于海底越冬,随着水温的上升(如30℃以上时),逐渐上浮,在营养适宜时,只要10  相似文献   

12.
王敏 《钓鱼》2005,(13)
很多有水草的池塘,塘内溶氧充足,水底淤泥肥厚,鱼星很多,但经常出现鱼不咬钩的现象。经过笔者反复观察后,发现当钩落底时,由于铅坠重量的原因,将钩带进淤泥,使鱼不容易发现钩饵,减少了鱼上钩的几率。根据上述的情况,我组配了一套钓组,它的特点是单钩、小坠、七星漂、细线、泡沫粒。其关键部分是泡沫粒和坠的搭配。泡沫粒要取大号的,优点是利用泡沫粒的浮力,把钩饵悬浮在淤泥层表面,同时泡沫粒的白色能吸引鱼的注意力。这种钓组不但适用于塘水肥淤泥厚的荷塘和鱼池,同时也适用于一般小水库和河流,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适用淤泥钓的钓组!南…  相似文献   

13.
《钓鱼》2007,(10)
黄颡俗称黄腊丁,为小型鱼类,无鳞、背鳍有硬刺,体呈橄榄色,体侧和腹面为淡黄色,是长江水系常见的鱼类。属肉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底层,喜在江河的缓流或静水处活动,栖息在腐殖质或淤泥较多的水域,傍晚和夜间觅食。  相似文献   

14.
一、对付水底淤泥厚钓点的方法。水底淤泥厚的绝大多数是陈年老塘,水中之鱼(尤其是鲫鱼)既多又厚,使用常规方法极不好钓。因此,在这样的钓场要想钓着鱼,必须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撒窝的诱饵质量一定要轻,诸如酒糟、麦麸和玉米粉等,绝不能使用分量较重的小米、大米和玉米(?)等。一旦错用后者,很可能大部甚至全部陷入稀泥之中,起不到诱鱼作用。其次,必须采取悬坠擦底钩或抬头钩钓法。只有如此,落在淤泥表层的诱饵才能发挥作用,将鱼引来入窝,钓饵也才醒目,便于被鱼发现和吞食。  相似文献   

15.
老渔夫 《垂钓》2009,(6):39-41
对付很厚的淤泥底,高桩盒饭肯定是不二选择,甚至可以用它实现钓离底。但,并非所有钓场水底的淤泥都厚得让我们无法正常垂钓,这时使用传统糟食钩组或市售商品盒饭,经小小的改进,便可轻松摆脱淤泥的束缚。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个体之间的基础代谢,通常用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小时产热量表示(Consolazio等,1963),其理由是身体的失热量及由此伴随的产热量与体表面积的关系比体重更密切。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运动中的耗氧量或能量消耗主要与体重有关,故用每公斤体重每分钟的耗氧量表示(ml/kg/min)(Wilmore,1982)。这种观点的依据是能量消耗主要与身体移动有关。但是,一些研究人员倾向于用体表面积而不用体重(Adams,1961)。我们的疑问是体重与体表面积哪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巧钓罗非鱼     
许波 《垂钓》2014,(6):46-47
罗非鱼又称“福寿鱼”或“非洲鲫鱼”,它具有繁殖多、生长快、食性杂、适应性强等特点,是世界性的养殖鱼种。罗非鱼属鲈形目、丽鱼科,鱼体呈卵圆形,很像鲫鱼,但其体形稍侧扁,颜色比较深且有黑色花纹。罗非鱼的耐寒能力较差,因此只在我国的海南、广东、云南等地比较常见。最适宜罗非鱼生长的温度为25℃~35℃,如果水温低于13℃,罗非鱼就很难生存。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又名斑真(?)、美洲鲶、美国(?)、沟鲶等,属于鲶形目,(?)科。原产于美洲,1984年引入我国。它们外形有些像鲶鱼,身体前部较粗,后部稍细长,体表光滑无鳞,有触须4对。头比鲶鱼小,尾鳍分叉。 斑点叉尾(?)容易养,对生长环境没有过高要求,适应水温0-38℃,吃人工配制的饲料,能在自然环境下繁殖,有适应集约化和高密  相似文献   

19.
李懿  王建伟 《钓鱼》2007,(5X):28-29
黄颡俗称黄腊丁,为小型鱼类,无鳞、背鳍有硬刺,体呈橄榄色,体侧和腹面为淡黄色,是长江水系常见的鱼类。属肉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底层,喜在江河的缓流或静水处活动,栖息在腐殖质或淤泥较多的水域,傍晚和夜间觅食。  相似文献   

20.
除国刚 《钓鱼》2006,(12):34-34
乌鳢,俗称才鱼、黑鱼棒子。性凶猛,喜肉食,它的适应性较强、特别是在缺氧的情况下能将头露出水面,借助鳃腔内的器官进行呼吸来补充体内缺氧的需求,在少水的淤泥地中也能生活相当长的时间。乌鳢最适合的温度是20 ̄25℃,当仲秋以后,水温下降到12℃时便停止摄食。乌鳢喜欢在水草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