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海牙 《武当》2006,(4):37-38
本问答系由意大利吕威先生(中文名)所提出,共三十余条。吕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国道家的养生,特别是仙道养生文化颇为喜好,故将自己对仙道方面的疑问整理出三十余条,请教于胡海牙老师。由于地域的区别、文化的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虽针对仙道入门问题而设,但很多内容用纯粹道学的知识回答, 恐难以完全说得明白,故胡海牙老师随机而答,并不完全限定道学知识。今经老师胡海牙先生之同意,择其中有关于仙道方面的九条,单独提出来,供诸同道参考,以了解海外人士对中国仙道文化研究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
时光的河流按着道的安排,在悄无声息中快速滑行,在《武当》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庆典刚刚举行完毕,她又为我们送来了新的一年。《武当》创刊三十周年了,三十年时空转换,风雨交加,内中的荣辱甘苦自不必言,单说过去的一年,在广大武友的热情支持下,《武当》在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胡伟容 《武当》2008,(1):17-18
太极拳和仙学皆博大精深,但中华仙学的历史则更为悠久。张三丰祖师在其《大道论》中曰:“仙学者,养生之学也。”同时,张三丰祖师为使后人迈人内修正道,在丹功上兴创了动功太极拳法,其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仙学哲学。仙学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的锻炼功法。仙学强调的性命双修,既能从心理上解决人生的烦恼,又能从生理上解决人的生老困惑。所以说,仙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绵延的灵脉,是一门对人类实施终极关怀的大学问,人们要了解仙学养生思想,进而关注其对生命的态度,这当中太极拳的修炼不失为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4.
孔德 《武当》2006,(1):39-41
说明:本文转摘自蒲团子校辑、张莉琼整理之《女子丹法汇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原题《与朱昌亚医师论仙学书》,原文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扬善半月刊》上。今引用,因文首数节文字与主题并无直接关系, 故略去,后半部分全文保留,乃曰节选。  相似文献   

5.
张冠杰 《武当》2006,(4):5-7
犹龙派太极拳,又名“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七星太极拳”等,当地人为区别于其他门派太极拳则称之“龙形太极拳”。该拳据说是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根据《易经》太极阴阳变化的理论,及观看蛇鹊之战的  相似文献   

6.
于志钧 《武当》2014,(1):36-39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是中国武术史的重大事件。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初,唐豪投枪,说:"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创造的。"从此,一场太极拳源流之争在武术界掀起。1959年,唐豪殁,顾留馨继承唐豪观点。在1964年,顾以唐豪、顾留馨名义出版《太极拳研究》一书,肯定了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并批判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为"仙佛附会"之封  相似文献   

7.
郭亮 《收藏》2006,(6):88-90
商务印书馆是1897年由夏瑞芳、高凤池、鲍咸思、鲍咸昌等人在上海江西路创办的。它开始只是一个小型印刷厂,历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自创办之始,一直以“发扬文化,提倡国货”为宗旨,出版了《四部丛刊》《涵芬楼秘笈》《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古籍,为弘扬民族文化立下了不朽功绩。铁琴铜剑楼是蜚声中外的我国四大藏书楼之一。张元济与瞿启甲的一些逸事反映了商务印书馆与铁琴铜剑楼之间的细微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国兴 《武当》2008,(3):29-31
对我国传统武学的研究与考证,不能脱离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这便是以《周易》为基础而建起来的气学文化,以及古人在人体生命领域反复探索和实践的结晶——仙道学术,古人为了突出传统武术的传奇性,经常将其说成是神仙之传。致使内家拳学的内功修炼,常与仙道的内丹修炼相提并论,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9.
“红十字百年”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立日之析 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建有两种概念:一是据清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904年3月14日)上海《申报》所载《施君肇基笔译上海创设万国红十字支会会议大旨》的信息,将1904年3月10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四日),中外人士会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决议成立红十字组织视为肇始,即“3月说”;二是据清光绪三十年六月十七日、十八日《申报》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暂行简明章程》报道,将1904年7月12日(清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九日)《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暂行简  相似文献   

10.
武宣 《武当》2013,(9):10-32
传统武当内家拳法,作为中华武术的一大名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然经千年封建王朝的更迭,武当道场的兴衰变迁,也让武当拳的传承传播由盛转衰,由显归隐,渐至散失。三十年来,《武当》杂志以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为己任,深入全国各地搜寻武当武术传人、功法,归并整理,总计挖整出二十八个门派,三百余套功法,这些功法套路源流明析,代有传人,且有史证记载,真实构成了武当内家拳法的基本体系、形态。今在《武当》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将武当武术二十八个门派、三百余套功法集录于此,作为三十年挖整工作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15,(1):84
为了传承和弘扬濒于失传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黄帝祝由医学,李雄老师呕心沥血苦修三十多载,于2012年出版了《黄帝祝由医学研究》,填补了黄帝祝由医学领域的空白。接着在2014年新春伊始,《黄帝祝由医学研究》的姊妹篇《黄帝祝由医学禁法篇》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真是可喜可贺。李雄老师说:《黄帝祝由医学研究》所传授的治病方法与中医方剂有"异方同果"之妙;而《黄帝祝由医学禁法篇》传授的治病理念与西医有"异工同曲"之奥。姊妹篇所传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武当拳功论     
王炳生 《武当》2009,(4):4-6
武当拳功在“山以道显”,“道以山名”的历史背景下酝酿成熟。在道教文化精神熏陶下,经过著名道士张三丰等名家的推创,发展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一大武术流派,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唯一著《武当剑谱》,黄百家著《内家拳法》,金一明著《武当拳术泌诀》,这些具有巨大科学文献价值的稀世珍品,充分证明武当拳功的存在,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一大支柱,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去挖掘整理,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林俊岸 《武当》2012,(11):22-24
三、贤侠剑道之余风,萌生了早期太极拳"习文达理,怡性养情而为贤士;除暴安良,浪迹江湖而为侠客;文武同参,以剑通神而为剑仙;披执慧剑,向道成真而为合道之人,自此三界往来,通达无碍,古今万年千劫,亦如刹那。"(李兆生《太乙金编》)此贤侠剑道之谓也!"汉唐之际,随着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并兴,当时,有学识有品德之贤者,随着正义感的浸染熏陶,以剑求道,剑道合一,从而发展塑  相似文献   

14.
武宣 《武当》2013,(8):2
三十而立,今年是《武当》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回顾这不平凡的三十周年,《武当》杂志克难进取,不断奋进,取得了一定成绩,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她它与武当武术文化的伟大复兴命运与共,她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一武当内家拳法的继承弘扬,为人类强身健体运动的发展作了应有的贡献,其善莫大焉,其功归于这个时代,归功于酷爱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坚守内家拳法、坚持真理的德  相似文献   

15.
此《形意拳秘法》据其著者高降衡先生说。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而高先生之师贾大俊先生与形意先师李洛能则是同时代人,且为同门师兄弟(见原谱师承表),那么,高降衡则与“半步崩拳”的郭云深为同一辈分。可见此书成书之早,不知为何竟然叫做《形意拳秘法》?“形意拳”三字本该是李洛能的“专利”才对。有关形意拳煌煌巨著,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姜容樵、孙禄堂等大家都有论著出版,然独不见此书(《形意拳秘法》)见著于当时。不知何故?近见日本杂志《武术》刊登《形意拳秘法》,故本刊全文刊发,以示其全貌。供形意拳人及此道爱好者研究之、析疑之!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桂冠非张三丰莫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秒丰 《武当》2006,(6):27-30
太极拳相传为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所以人们崇拜张三丰,认张三丰为太极拳始祖,并非简单的迷信附会,乃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因三丰集儒、释、道于一身,乃道之大成者,所以,人们对张三丰的崇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崇拜。  相似文献   

17.
猎游资讯     
(1)5月28日《诛仙》怀旧版为你打开记忆之匣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你曾在《诛仙》世界种流连忘返?你是否希望回到这里,与昔日伙伴一同重温那些美好?正值《诛仙》公测2周年,5月28日《诛仙》怀旧版将为你打开记忆之匣,带你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届时,多款绝版人气商品将再次上架,曾让你和朋友彻夜不眠的系统活动等充满回忆的精彩内容都将一一重现,帮你回到过去,找回老朋友。  相似文献   

18.
卢理湘 《武当》2012,(6):50-52
铅汞二字,在内丹书中比比皆是,铅为命,汞为性,为性命学的根源。张三丰祖师《参禅歌》云:"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然比喻众多,日阴阳,日青龙白虎,日后天之炁、先天阳精等等,令初学之士无所  相似文献   

19.
洗髓经     
陈有山 《武当》2011,(1):6-7
整理者注:为弘扬中华武术,本着古为今用之目的,特将吾珍藏五十余年之古本《洗髓经》献给武林同道共享。本经卷得于吾师汾阳城隍庙道士、著名武术家蔡太熙处。  相似文献   

20.
收藏信息     
周之懋 《收藏》2001,(8):76-76
呈现在眼前的这张《申报》,是我“四当斋”报屋藏品中的珍中之珍。这张《申报》是1880年12月30日在上海出版的,距今已120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