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结合武术基础理论,探究明清徽州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探寻明清时期徼州武术和商业的巨大成功之间的互动因素,分析商业因素对武术发展以及武术时徽商兴盛和徽州文化的繁荣所产生的影响力.研究认为:明清时期的微州武术较为发达,它与徽商的兴盛以及经营特点密不可分;徽州武术,不仅为徽商的兴盛提供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徽州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探究明清晋商的行为和态度,剖析明清晋商与地方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分析明清山西武术发展的历史社会原因,探寻社会因素对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而为当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为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使武术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成熟期,目前对于这一时期的武术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近些年关于明清时期武术研究的文章及书籍进行整理分析,以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的整体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4.
殷商时期中国武术出现了多种不同技术层面的习武内容,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和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殷商时期大量珍贵的武术文化信息.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新的视角:殷都武风的兴起与武术活动的发展;"巾帼--妇好"映射殷商重武传统;军事、战争是殷商军旅武艺全面发展的动力;冷兵器特点凸显殷商武术文化的厚重四个方面展现了殷都武术文化对丰富我国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在探究晋商的性格特质和晋商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把武术发展放入晋商发展特定的生存环境中考察,对明清时期晋商、镖局对三晋地方性武术的贡献作粗浅探讨,以期扩大武术研究的视野,就教于读者,进而为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前言 关于少林武术的传承缘起如何描述,目前的武术理论界尚有不同意见。然而,明清时期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耀眼的亮点,则是众多研究者们较为相同的认识。不过,林林总总的各类史料告诉我们,在明与清这两个封建王朝中,少林武术呈现的文化走向并不一致,对此,现有的研究涉及不多。所以,认真梳理少林武术明清时期不同的历史流变,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无疑是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对客观、准确地把握少林武术的基本历史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一、保邦靖世即传灯——明代少林武术活动的文化主旨 历史发展至明代,典籍中有关“禅宗祖  相似文献   

7.
明清武术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史一个值得注视的时期,这一时期武术的技术动作、理论研究都呈现出空前发展的局面,各种拳种大量涌现,门派林立,武术渐次成为一个庞大的运动技术体系;大量有关武术的论著相继问世,使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武术开始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最终成为"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武术的社会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中国武术承载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武术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武术发展到明清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制约,武术逐渐脱离军事舞台,向着健身、养性方向发展。武术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武术发展问题。研究发现,武术发展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同时,全球化也给武术发展带来了机遇,正确处理和回应是决定武术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关键。研究得出,武术文化具有资本价值,通过资本化,使之在市场调节下运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体现出武术的社会价值。武术文化资本化是武术创新与传承、可持续发展、国际化发展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武术文化有自己的优势与弱势,在资本化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这两个方面。通过资本化,使武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品牌,并通过产业化实现武术文化资本价值,促进武术在全球化语境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各国积极建设“体育城市”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城市史的考察,提出城市创造和生产出了具有体育属性的中国古代武术,古代城市的大发展推动了武术的繁荣。1)城市格局和制度的革新为武士或武术人结社聚集创造了重要的空间条件;2)城市冶炼业的技术革新为武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必要支持;3)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武术文化的塑造和各类武术职业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4)繁荣的市场扩大了市民文化的需求,使得很多与武术相关的印刷出版行业兴起;市民社会武术典籍和武侠小说的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武术在明清时期的繁荣。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发展乃至繁荣的前提都是“人口集聚”“技术密集”“文化聚落”的共同作用。因此在城市场域内的议题应当成为当今和未来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域。  相似文献   

11.
董逢伟 《精武》2014,(36):213-214
武术是中国古代的技击术,伴随历史的进步而同步发展。军事上的技击价值是它存在的依据,军事的需要主导了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以简单实用的技击技术来满足军事战争的需要,即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又限制了武术的发展。明清是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其兴盛成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火器的使用与进步促使武术脱离军事技能,民间武术活动得到加强,武术门派逐渐增多,理论著作大量涌现,明清武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文物分析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影响青藏武术文化形成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①青藏武术在神话、英雄、宗教和工业化阶段各有自身的阶段特色和记载转述方式;②战争是青藏武术文化形成的催化剂,同时宗教思想亦是影响武术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③青藏武术文化区域内发展有较大差别,青藏东北部武术文化较为多样,中、南部则发展迟缓.④工业时期青藏武术文化的形成主要受政府青藏的支援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探究明清晋商的行为和态度,剖析明清晋商与地方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分析明清山西武术发展的历史社会原因。试图探寻社会因素对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而为当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武术套路的审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风貌。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武术套路的正式形成与拳种流派的多样风格、重视个体生命和完善内外兼修、武术的哲理旨趣与雅化追求几个方面,论述了明清时期武术套路所出现的新风貌及其审美特征,认为明清之际是武术套路技法体系的完善时期,也是传统武术理论话语的总结与升华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武术实现了术与道、雅与俗、感性形式与内在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术文化与影视、电视节目、网络、动漫等传媒领域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扩大了武术文化的传播领域,弘扬了中华武术的优秀精神,发挥传媒的社会功能和效益;一方面实现武术文化产业和传媒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武术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大量的实地考证及资料阐释分析,邺都武术文化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结论认为: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安阳邺下寺院与少林寺之间无论是在佛教还是在武术交流传播等方面均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进一步梳理和研究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村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是现代武术的重要源泉。以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研究武术文化主要集中在文化体系的传承和发展等宏观方面,而对村落武术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鉴于此,通过对村落文化内涵及特征的研究,结合村落武术的特点,揭示村落文化对武术发展的整体影响,为村落武术文化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水清 《体育科学》2004,24(8):75-80
明清武术论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注重对武术拳种的收集、整理、学习,既总结前人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又颇有自己的见地与特点,集古代武术之大成;同时受兵学之影响,明清武术论著常以兵学之理阐释武术之道,促成了武术理论的升华;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出了诸如“内外兼修”、“形气合练’’等思想,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武术文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社会在不断运动中发展和变迁着,社会发展处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武术发展的作用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当社会处在稳定时期,就会促进武术中非竞技性成分的发展。当社会处在动荡时期,就会促进武术中竞技性成分的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就明清时期社会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文化日益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将武术推向世界,促进武术这一文化形态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是历史交给世人的任务。然而中华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在探索中开展了几十年,结果却不容乐观。同样是东方搏击文化象征的跆拳道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其传播的方式方法及过程都有很多值得国人借鉴的地方。文章通过对武术和跆拳道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望能抛砖引玉,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