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的辨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四诊,掌握了辨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与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称为八纲辨证。  相似文献   

2.
药在百味中     
食疗之法,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周朝即设“食医”之职,《内经》亦载:“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亦即药物(古代谓之“毒药”),是攻邪、治病的;食物,是用以补益养正的。人体正气旺盛,无病能预防,有病会减轻。所以,宋代名士王介甫说:“味,养精者也;谷,养形者也;药则治病者也。”尝闻古今许多大医学家,都善于用饮食代药。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人的“安身之本”就是饮食。人患疾病,服药若多,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中医称为“败胃”,如果停药,胃气便可渐苏,此时…  相似文献   

3.
丹云 《武当》2003,(3):55-55
流感属中医“外感病”、“时行感冒”等范畴,见于温病的“风温”、“春温”、“湿温”、“伏暑”及伤寒的“太阳病”、“阳明病”等中。天行疫疠,随风邪时气,从皮毛、口鼻侵犯人体,或为风寒,或为风热,或为暑湿、燥气等。流感初期病在表(肺卫),按六经辨证属“太阳经表证”,按卫气营血辨证则为“卫分证”。若在表,邪气不解,入里化热,内侵肺胃等,则可见壮热口渴、面赤心烦、舌红苔薄黄、大便燥结等里实热症状,出现“阳明经证”或“阳明腑实证”表现,温病则属“气分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的辨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四诊,掌握了辨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与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称为八纲辨汪.  相似文献   

5.
周一海 《武当》2013,(7):59-59
人们生的病五花八门,得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不过,在中医看来,一个人是健康还是生病,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那就是正气与邪气。A生病是邪气入侵什么是正气呢?正气是人体正常机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等,近似于我们常说的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与之相对应的就  相似文献   

6.
佚名 《武当》2009,(9):51-51
感冒是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疾病,燥热之邪侵袭肺卫为主要病机。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普通感冒”范畴。 病因:燥热病邪。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咽鼻干燥,常伴有头痛,少汗,咳嗽痰少,口渴,舌红苔白,脉数大。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癌症的形成,无非是正、邪两方面关系的变化。在正气强时,邪不能入侵,癌症也不会形成;当正气因种种原因而虚弱时,邪就能入侵,就能表现出种种变化而形成癌症。正邪交争,反映在整个癌症形成及发展过程中。中医所说的邪,就是现代医学的致癌因素。从外界来的,称为外邪,从肌体内部发生的,称为内邪或内贼。致病因素致病后,机体引起的种种变化以及症状表现,大都称之为邪。具体多表现为气滞、血瘀、热毒、痰湿等,在治疗上祛邪多用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除湿化痰等治疗手段。中医所说的正即是正气,泛指机体的抗病…  相似文献   

8.
汪晓赞 《体育教学》2009,(12):42-43
《内经》中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病有标本,治有逆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在中医学中,“标”与“本”常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疾病发生的症状为“标”,病因和病机则常常为“本”。医生一旦掌握了疾病的“标”与“本”,就能分清主次,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自然气功的养生原理 养生者保养生命也,善养生者,就会顺应自然“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来按排起居饮食,在精神状态方面,善于调摄精神情志做到“恬淡虚无”“积精全神”精神内守,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善于保养正气做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相似文献   

10.
熊征 《武当》2003,(6):60-61
暑邪为六淫之一,属湿热或火热的范畴,凡夏天感受暑邪而发生的疾病,统称为暑病。 暑病有八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乏身怠。其原因在于暑为阳邪,故蒸热;暑必挟湿,故自汗。暑邪于心则燥,于肺则渴,于脾则吐利,上蒸于头则头痛如裹,暑伤真气故倦怠、脉虚。暑邪除直接致病外,往往还兼挟它症,因此当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人体的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产生暂时降低的现象。就中医来看,是正衰毒损的必然结果。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诸邪丛生,各种毒邪大量停留,滞于血脉、经络,碍于脑窍、心神等,引起运动性中枢疲劳。因而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毒邪也是急性运动性疲劳的基本病机,积毒和积损是过度训练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2.
邵瑞奇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4):35-36,38
蛋白尿具有肾毒性,会刺激多种炎症介质、免疫介质及细胞因子的分泌。蛋白尿属中医“尿浊”之范畴,过度运动所致的肾虚、湿热、血瘀是运动性蛋白尿产生的中医病机。蛋白尿与湿、热、瘀是运动性疲劳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疲劳中导致肾气亏损的发生途径。提示疲劳恢复要补清并重,防治湿、热、瘀等实邪,并注意用微观指标弥补宏观辩证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程元江 《武当》2009,(7):54-54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183;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天炙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内忧外患的晚清社会,吴趼人提出“恢复我固有之道德”,即道德救国的主张,企图用道德来补封建社会之天,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但是晚清社会已是病入膏盲,所以,他的补天愿望在那个时代只能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15.
孔德 《精武》2006,(5):16-17
[原文]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借五行所化而养。人身之有元精,如五谷中之有稻米,种于春,长于夏,结实于秋,得纯阳之气,又根养于水,花扬于午,借水火既济而生,炼以三伏烈日之气而成。所以,养人之物,稻米为上,足补人身阴阳结成之元精。至五行所化青黄赤白黑、咸苦酸辛甘之物,五行所属东南西北中之产,皆非纯阴纯阳,辅助元精则可,生养元精则不能。可用以治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病,不能补元阳真阴之不足。[译文]  相似文献   

16.
王谙琳 《健身科学》2013,(12):39-39
中医不但主张“冬病夏治”,还有“夏病冬治”。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的王阿婆去年冬天在医院接受“三九灸”治疗后,咳喘的症状大为缓解。眼看冬至将近,尝到甜头的她又在家人的陪伴下准备再做一次。而在我国民间,也有“三九补一冬,来年病无踪”的说法。那究竟什么是“三九灸”?“三九灸”的神奇之处又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7.
医史趣事     
《健身科学》2009,(5):55-55
中医切脉趣谈 摸患者手腕部的脉搏,俗称切脉,亦称脉诊,切诊。切脉,是医生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医辨证的“拿手好戏”。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通过“按二指”,常能相当准确地判断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质,推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窥察体内邪正盛衰等情况。历史上有关切脉的趣闻甚多,然而,切脉之术是谁人发明的呢?  相似文献   

18.
张大夫:我身体特别弱,多种慢性病缠身,经常要自己煎制中药,我听病友说,中医对中药的煎法是非常讲究的,同样一张药方,因为药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疗的适应证和效果就不一样,一个病即使辨证再准确,用药再恰当,如果煎、服方法不当,就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所以,我想请张大夫给我讲讲如何正确煎、服中药?  相似文献   

19.
吴宪民 《精武》2005,(12):22-23
心意门有“盘辫子”诸般实战技法,用意颇为纯一,属后人增补之简易法门。其阐抉“拳经”之旨,集“心意遗技”,于用法多有发明,皆补前人之所未及,学艺君子俯而相就,果得其解,世上拳技则更不泌深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依中医理论属于“正”、“邪”相搏但又不完全显化的状态。如把“正”、“邪”作为一个集对,并作“正”、“偏正”、“偏邪”、“邪”的展开分析,则可以借助集对分析中的四元联系数态势排序表把亚健康状态分成27级,其中1~16级虽是“正”强于“邪”,但“正”已开始弱化,不过仍偏向健康,所以届亚健康1态,这时主要以保健养身为主;17~27级时“正”、“邪”持平,已偏向于患病,属亚健康2态,这时需要中医药物干预,辅以针灸干预会增强效果。针灸干预不方便时,可以用按摩代之,但手法宜轻,且在整个干预阶段要持之以恒。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亚健康分类,试图为亚健康人健身康复实践提供量化参考,也希望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