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银色浪潮”正在给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健康老龄化是现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但现有养老模式服务供给单一、服务层次低下、精神文化建设匮乏,难以满足老人群体日益增长养老需求。在现有的养老服务模式中,融入体育资源,多层次发挥体育功能,通过“运动保健康复+社区居家养老”满足健康需求;通过“体育文娱活动+社区机构养老”满足社交需求,通过“体育核心文化+社区互助养老”满足自我价值需求,以满足老人群体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2.
伴随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养老模式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创新养老模式迫在眉睫。在健康中国理念指引下,从山东省养老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通过体育、医疗、养老和社区等主管部门深度合作,可以凝聚多方力量形成资源合力,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综合效益,构建“体医养融合”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本研究阐述了该模式的现状、需求导向、构建原则及具体内容,旨在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供给效率和供给水平,力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3.
社区体医融合工作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全民健康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社区体医融合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体质、促进健康关口前移;减轻社区居民负担、节省医疗卫生成本;培养健康生活理念、凝聚全民健身共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迈进体育强国目标。在我国多个城市的社区体医融合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形成有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社区医体结合、社区政企合作和社区政校企联动等服务模式,但仍面临新体医融合理念欠缺、体制机制与政策资金设施等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困境。为此,建议推广居家健身计划,转变体医融合观念,深化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人才、资金和设施等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和案例比较,在探讨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考证实现两大产业融合的市场关系和经营模式。结果显示:1)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是服务运营商通过对体育消费产品和养老消费产品的特色内容进行集成开发,进而打造促成"体育+养老"消费新业态的产业创新过程;2)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依托体育产品经营布局增强养老市场活力、依托养老市场黏度提高体育产品经营实力,有利于形成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联动关系;3)"体育+养老"跨界经营新模式源于需求指引式融合、服务重组式融合、资源互享式融合、市场共拓式融合、功能延伸式融合、技术渗透式融合;4)做实做活细分型老年体育消费市场、加快健全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着力分类推进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支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抓手。  相似文献   

5.
安定老人生活、维护老人健康、充实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是养老服务的三大核心要素。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下,降低老年人疾病期和不能自理期,推进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在养老服务中融入体育元素,构建"体育与养老"融合的养老模式,不仅能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还能增进老人们的情感交流,降低老人独处的孤独感,从而提升老人幸福生活指数。"体养融合"养老模式的提出对健康养老、精神养老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发展阶段全方位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是推进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公共健康服务能力的目标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困境并提出,以树立“主动健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生成体育与医学交叉的运动医学专业,构建以预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来实现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设计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7.
“体育+养老”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关键举措,更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大数据技术为研究背景,对湖南省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及需求端和供给端融合困境进行分析,旨在为两大产业的健康高效融合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政府和企业在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过程中及时调整定位、改善供给措施。研究认为,应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大数据技术融入体育养老产业;相关企业应充分重视大数据技术在优化体育养老产品或服务、提高体育养老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困境及其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研究认为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中面临着多维困境:协商共治的治理理念缺位,治理主体行动认知偏差;主体权责不清与结构失衡,协同治理模式尚未建立;配套保障机制缺失,服务内容治理效能低下。鉴于此,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植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借鉴“五治融合”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明晰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并从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等5个方面梳理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最终提出了3条实践进路:坚持“以人为本”“党建引领”与“整体智治”理念,创新治理行为;推进社区体育治理机制完善与体育社会组织自治能力提升,实现多主体协同共治;加强法治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体养融合对于提升老年人身体综合素养、避免老年人失能、预防老年慢性疾病发生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工作,不仅能够实现城市美好社区养老群体生活,满足社区老龄人的各项体育服务体验需求,切实提升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稳定持续发展。该文将进一步对体养融合视角下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困境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健康老龄化视野下我国老年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老龄化挑战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也是人类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研究认为,老年体育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树立代际公正理念、完善有关体育法规制度、完善老年体育的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体育指导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全民健康老龄化意识、丰富老年体育活动内容等是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运用文献归纳、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现阶段老龄化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积极老龄观已经初步形成,慢性病已经成为老年健康的重要威胁,老年人心理健康逐步成为第二焦点,体卫融合健康观更符合时代诉求。以体卫融合为切入口,从运行机理、构成要素、各要素的三维关系以及模式的实践进行探讨,构建体卫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最后得出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为体卫融合养老服务模式提供组织保障;加强人才培养,为体卫融合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专业人员保障;协调各方资源,为体卫融合养老服务模式提供设施保障;创新治理机制,为体卫融合养老服务模式提供行动途径和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以体医融合为出发点,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界定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主要维度,分析了深圳“脊柱健康服务站”模式、上海“体教医”相结合模式、常州“健康促进新模式”的主要经验。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体医融合政策与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的关联性不强;政策主体模糊,主体参与的协同性不足;体育健康促进内容松散,标准性缺失;体育健康促进的运动处方库建设滞后。结合体医融合模式,提出优化路径:强化法律效力,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的契合性;明确实施主体,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模式;完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结构,建立规范的内容标准;强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处方库”,全方位提升共享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专家访谈、系统分析等方法,在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探究我国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建设、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为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提供外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和制度保障;突破“知识本位”囿限以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纾解家庭支持系统困境以实现促进健康老龄化、转变有效供给不足以实现消费提档扩容,是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构筑生态和谐的家庭体育绿色发展路径、创建体教融合的家庭体育教育新局面、健全老年人主动体育促健康的家庭支持系统、构建供需协调的家庭体育服务产业新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体育与养老产业融合对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通过文献梳理提出体育与养老产业融合对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理的三个理论假设,并基于2008-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与精细前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体育与养老产业融合对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应。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态过程呈正向惯性特征,且表现为收敛的发展态势,并具有空间溢出与反馈效应传导机制;体育与养老产业融合、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等三个变量均对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呈显著正向作用效应,且在考虑空间作用下的这种效应具有稳健性;市场机制可以提升体育与养老产业融合的体育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并提出健全体育与养老产业的融合体系、发挥政府对体育与养老产业的规制作用、完善体育与养老产业融合中的市场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体育服务成为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深入探讨了当前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采用文献回顾、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健康中国视域下郑州市社区老年人的体育服务治理创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郑州市社区老年体育服务存在管理体系内部分工不明确、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体育服务与需求不匹配、服务主体组织能力与决策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构建以核心组织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建设公平合理的监测与评价机制、加强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与综合性平台的合作、完善体育产业协同发展4种方式,对郑州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社区体育与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发展态势,以我国华东地区7个省市为例,运用哈肯模型对2013-2019年社区体育与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及二者协同程度进行测度,并评价分析了各省市社区体育与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水平。研究发现:(1)养老服务在复合系统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华东地区社区体育对养老服务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充分的支持作用,而且对其发展具有相对程度的抑制影响,养老服务也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3)我国华东地区社区体育与养老服务协同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省份间发展不平衡,呈“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张瑞琪 《湖北体育科技》2023,(5):432-434+470
党的十九大以来,将维护人民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鼓励整合健康资源和健康产业,以建设人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为目标,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发展健康服务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究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分析其转型对策。研究认为,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全民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体育医疗产业发展路径单一是现阶段制约我国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注重体育健康服务业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夯实体育基层组织力量,加大体医供给侧改革,加强复合人才队伍建设,加深健康信息联通应用,加速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将有效体育健康服务工作实效,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以应对社会老龄化挑战,促进国民体质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可能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趋势下,关注与推进老年群体体卫融合供需适配机制的建构,不但对帮助老年群体预防疾病、促进健身康复,而且对进一步挖掘以体育推动老年群体社会化融入、提升自我认同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积极老龄观,对老年群体体卫融合供需适配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从历史视角看,我国的老龄化与体卫融合政策经过了渐进式调适的过程,在从健康到积极的老龄化理念,以及体育与卫生健康政策发展中,我国老年群体体卫融合程度、积极性等都得到了拓展;从社会视角看,老年群体体卫融合政策的建构与作用发挥应坚持情景式融合的内在逻辑,并表现为因时制宜、以老为本、主体协同;从发展视角看,在老龄化社会、数字化社会及现代化并行发展的时期,老年群体体卫融合供需适配应进行数字融合、异质性识别,以推动创生式、持续化的老年群体体卫融合政策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新加坡社区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及对我国的启示。OTH是新加坡社区型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典型代表,其价值在于增强场馆生存和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成功运营的经验:融合协同性原则统筹规划,多方面提供人性化服务,体育空间融入政府部门,成功运用绿色循环体系。对我国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启示: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政府引领,协调多元主体参与;绿色发展理念与高新技术结合;鼓励社区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提供全民健身产品,完善服务功能和内容;注重空间灵活性,重视业态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有利于体现体育运动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独特价值,使体育运动不断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增添高品质内容。研究发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提出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能够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体育工作的落脚点。这就需要在明确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推进计划、治理方式和参与主体的前提下,明确三条路径:第一,坚持“一体化融合”的推进思路;第二,完善“矩阵化融合”的治理框架;第三,构建“集约化融合”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