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上期)六、盛而繁荣,明而有序(1977-1998)———中国武术意欲实现全面振兴1.改革开放,武术焕发勃勃生机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体育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开始拨乱反正,武术工作也受到体委部门的重视。1978年1月在北京举行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会议批判了林...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面临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鹏 《中华武术》2003,(2):45-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无论是在竞技体育领域,还是在全民健身运动方面,中国武术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的。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武术的奥运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即将举办,中国武术有望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武术界几代人的梦想有望成为现实;在全民健身方面,武术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健身方式,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从事武术锻炼的人口有六千多万,武术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大运动。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论述休闲、休闲体育以及中国休闲体育,从而进一步提出:中国武术是一种中国式的休闲体育活动,休闲时代成为中国武术新时期发展的机遇期。以中国武术的健身价值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推动武术发展,利用休闲时代构筑的巨大平台大力发展武术产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易剑东,武冬(续上期)二、倡而更新。变而转型(1912-1927)──中国武术展示了新的魅力1.民国创立,武术倍受提倡武术社团的不断成立构成了这一阶段武术乃至社会发展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1912年至19...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后,中国武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也开始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在与世界体育接轨的过程中,武术向着"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同源却不同流的发展局面。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此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竞技武术的产生是中国武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中国武术的"竞技化"并非武术未来发展和走向世界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     
G852 9804377 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透视=Research on statusof Wushu in world sports[刊,中,I]/邱丕相,王震//天津体育学发院学报.-1998.-13(3).-61-64参9(YYW)武术//技击//健身//世界体育从体育社会学和体育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武术的价值特征,提出将武术推向世界的策略。认为:武术多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在当前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时代使命及战略意义。针对当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得到武术学术界及管理层关注的现实,在分析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及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载体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层面的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民间武术交流的太极拳与咏春拳可以作为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推广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同时要注重加强培养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专门人才,从媒介融合的视野创造性展示各种媒介中所表达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中国传统武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体育内容的一部分。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发展,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武术认知价值的转变和武术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为中国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可能。由于师资的紧缺和教材的匮乏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瓶颈。研究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对当代中国学校武术发展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近代以来在西方体育思维映照下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文化学层面的思考: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断裂,导致武术西方体育进程的开始;西方体育思维的确立使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传统,直接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对中国武术套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中国武术套路越来越趋向于“技巧加体操”的形式,失去了中华武术的精华与魅力,因此,我们需要发展竞技武术套路,注重其竞争性、规范性、观赏性,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武术立足于世界的竞技体育之林。  相似文献   

11.
洪美玲 《体育世界》2010,(11):115-116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称霸全球,中华的瑰宝——中国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它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武术在这种冲击下,中国武术经历了趋同于西方体育;分化成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最终中国武术走向了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文革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革时期的中国武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出以下特征 :前期废止后期复兴 ,青少年武术格外兴盛 ,对外交往明显盛于此前 ,专业武术与基层武术联系紧密 ,群众性武术活动异常繁荣。这是当时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武术政策和发展策略比较科学、政治思想统一推动的结果。历史证明 :政治可以毁灭体育 ,但仅有政治是不能繁荣体育的。文革武术在新中国武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文认为,中国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和杰出的贡献,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本文还对“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中国武术的深刻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和英语词汇;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全面地论述。  相似文献   

14.
第6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精神表明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武术工作的重点之一,研究后认为应全面梳理和认识武术;搭建武术宣传平台,扩大武术影响力;转换“议程设置”,全面传播中国武术;加大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深入研究武术传播的受众层,实施分层传播策略;对武术传播作出长远的具体规划,以促进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列入奥运会竞赛项目之思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化的瑰宝——中国武术王夸仍被拒之臭运会大门之外。中国武术已具备了一定的世界基础。但要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必须在内容、形式、竞赛制度和规别上进行改造,使其与现代奥林克运动接轨。同时,还要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和世界其他派别的武术,加强世界武术团体的组织与联系,增强中国武术凝聚力。中国武术列入奥运会的竞赛项目,将会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处在一个传媒占据主流的时代。传媒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在。而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来说,我们仅以体育化的形式亦或通过竞赛比赛的简单形式去实现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推介与传播,则是难以实现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力量。中国武术应有自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宽的发展领域。文章从传媒与武术赛事的关系来探讨中国武术的发展。得出:媒体化是中国武术以及武术赛事的必然与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探索将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的可能性。其目的在于解决中国武术面对西方体育蚕食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困惑、盲目模仿和服从西方体育及发展瓶颈等问题。也只有武术上升到主义,中国武术才能得以广泛传播、推崇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易剑东张苓(续上期)三、整而一体,分而多元(1927-1949)──中国武术受到了空前的重视1.政体一统,武术纳入政府管理。1927年4月,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基本统一了全国,开始加强对全国各项事业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武术怎样走向世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编者按: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中华民族如何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时贡献自己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国武术怎样走向世界》一文,是作者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武术如何走向世界的认真思考。作为竞技体育的一种武术如何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武术承载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符号。全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方式呈现多模态性,给中国武术的翻译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翻译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多模态武术翻译和传播有助于增强塑造力和吸引力,展现立体全面的中国武术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然而,中国武术的翻译传播现状与其国际化进程明显不符:武术翻译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翻译实践的国外接受度不高,武术传播模态和媒介不够多元等。基于现状梳理和挖掘,构建中国武术翻译传播的多模态路径,实现武术文本翻译的多模态协同、武术多模态视听翻译以及武术的多媒体立体传播。在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下,推动跨学科和跨国别合作,提升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力度和效度,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