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一、全场2VS2训练目的:1.进攻时,扩大视野,把握瞬间战机,在高速攻防转换中提高进攻成功率。利用防守队员启动踩底线后返回的时间差,为进攻队员创造"以多打少"的机会,培养学生在对抗练习中把握机会的能力。2.以专项练习为抓手,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如速度、灵敏等),提升学生的防守移动能力。3.以进攻引导防守,提升防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男篮比赛进攻数据统计分析和录像观察,世界优秀篮球运动员进攻技术全面、对抗激烈、得分手段多种多样、得分点多面广;队员位置概念模糊,全能型队员成为各队核心球员;传统高大、灵活性差、一味固守篮下中锋越来越少;比赛速度加快,节奏变化明显;以速度为主导的快攻发动迅速突然,直奔篮下;阵地进攻配合简单实用,高效,技、战术动作注重在移动配合中完成;优秀的身体素质,快节奏、高对抗条件下技战术的运用能力直接决定了比赛成绩。中国队在助攻、进攻篮板球上与世界强队差距过大,在对手贴身紧逼防守下失误多,投篮时机难以把握,强对抗条件下队员攻击力不足。  相似文献   

3.
运用录像观察、数据统计等方法,对2013年女篮亚锦赛中国队与对手的5场比赛中进攻时各位置队员在不同投篮区域命中率、各位置队员投篮方式、进攻时传球方式3个指标进行统计并分析,旨在正视中国女篮的现状,找出其进攻中的优势和不足。中国女篮暴露的问题:在强对抗、快节奏比赛中,不能保持进攻技术的稳定发挥,得分点少,突破分球运用不多,不能拉动防守为同伴创造充分的投篮时机。  相似文献   

4.
《时尚球类》2005,(3):27-27
竞赛特点 对抗激烈 对抗激烈是手球竞赛最主要的特点。在激烈的篮球对抗赛中,比赛双方是不允许身体接触的,篮球规则中有身体阻挡犯规的规定,而在手球比赛中,规则规定防守队员用身体阻挡进攻队员的动作是合法的。而且在执行中,如果持球队员身体没有失去平衡,还能够继续进攻,裁判员就不会中断比赛。由此,手球比赛中身体接触异常频繁,对抗自然也就特别地激烈了。  相似文献   

5.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内线的对抗强度日趋激烈,中锋队员在内线轻而易举地接球进攻的机会已属罕见。因而做为一名处于攻防要地的中锋队员要想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主动权,必须在熟练掌握面向蓝进攻技  相似文献   

6.
<正> 一、怎样判断和处理投篮队员与防守投篮队员的犯规在激烈对抗的篮球比赛中,进攻队运用各种技术和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投篮机会,力争投中得分;而防守队采取各种技术和战术进行积极防御的目的,则是为了防止进攻队的投篮和得分,力求从防守转入进攻。显而易见,投篮与防守投篮,是篮球比赛攻守的焦点。因此,正确地判断和处理投篮队员与防守投篮队员的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6年女足世青赛上中国队和朝鲜队的进攻战术打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中国队进球射门地点集中于1区,与朝鲜队相比中国队的进攻能力不够强大,中后场队员的进球比例相对较低,对边路进攻和定位球利用不够充分,中国队应当加强体能、对抗和多点进攻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黄伟  龚大立  谭颖 《游泳》2014,(4):40-43
如何在日常的讪练和管理中提高队员主动对抗、敢于对抗的意识,形成既团结凝聚又尚武恃强、鼓励进攻甚至侵略的“狼性”文化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9.
戴德翔 《辽宁体育科技》2012,34(5):66-67,83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对阿联酋、中国对捷克、中国对巴西的三场比赛中队员在中投、远投、内线进攻、突破、快攻、罚球以及进攻篮板球等七项进攻得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男篮(以下简称中国男篮)在远投命中率,内线进攻得分与进攻篮板球等方面与其他三个队相比有较大差距,而快攻的成功指标又高于其他三个队,目前中国男篮尚未形成具有明显特点的战术风格,队员在临场技战术运用水平、团队配合意识、个人对抗能力以及丰富大赛经验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篮球是一项集体性、协作性非常强的体育运动。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篮球比赛身体接触更为频繁,冲撞更为激烈,在这种高强度的对抗下,每一名持球进攻队员的有效切入、投篮都是非常困难的,都会面临着一名、二名或三名防守队员的干扰或封堵,要想在进攻中使有球队员能够顺利或干扰较小的情况下从容上篮,单靠持球队员而没有无球队员的支持配合是很难做  相似文献   

11.
第29 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攻防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和对手所有比赛的技术统计,对中国男蓝与对手攻防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在防守方面,在封盖和犯规方面稍占优势,在失分和抢断方面和对手存在显著差异.在进攻方面,进攻篮板球、助攻以及失误和对手差距不大,罚球命中率占有优势,在2分球出手次数、命中次数、以及2分球和3分球命中率方面和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武汉亚锦赛中国男篮9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中国男篮在此次比赛中技术的优势及不足,为提高男篮竞技能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在亚洲,中国男篮实力突出,内线进攻技术与外线防守技术是中国队获胜的核心因素,而在抢进攻篮板球和抢断球能力等方面与对手水平相差不大,团队攻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后卫进攻能力和进攻手段单一,应提高后卫队员突破技术和突分配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篮球半场人盯人防守与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盯人防守是职业篮球比赛中采用最多的一种防守战术。探索人盯人防守及其战术配合的一般规律,以期形成人盯人防守的完善体系。  相似文献   

14.
赵成  姚颂平 《体育科学》2005,25(7):46-48,52
在理清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篮球项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争夺球权为核心的防守理念——球权理念。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球权理念的角度,对篮球防守进行重新认识,提出新的原则要求(以盯人为例):防有球运动员时,防其技术特点,以争夺球权为中心,手脚并用,主动干扰、破坏,顽强追防,造违例和犯规;防无球运动员时,控制性地人球兼顾,以争夺球权为中心,根据球的威胁程度,不断调整自己的防守位置,适时大胆放弃,果断夹击、补防与轮转。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篮球比赛中各种获得球权的具体方法,为防守训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以近3届世界篮球大赛中国男篮和其对手为研究对象,对双方的防守能力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找出中国男篮与对手在防守上的差距及成因。结果表明:抢断球和防突破与对手存在很大差距;盖帽和抢防守篮板球时内线队员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外线队员能力较弱。防守战术变化少,防快攻的次数多但质量低;半场人盯人和全场紧逼人盯人运用较少,成功率低,主要以“2—3”或“3—2”阵势的区域联防为主,且存在防区小、贴身紧逼不严密等问题。中国男篮防守能力较弱,只有改善体能,强化技术的实效性和对抗性,突出战术的多变性和针对性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激烈的篮球比赛中,重进攻、轻防守,特别是对无球队员的防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防守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全队的成败,尤其是对无球队员的防守能力,它是衡量一个篮球运动员防守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观察法,对防守无球队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学会在比赛中运用、注重与同伴之间的协防配合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便引起篮球界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篮球比赛中,抢篮板球是争夺控制权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获得控制权的重要途径,是增加进攻次数和发动快攻的重要保证,是攻守转化的关键。本文从控制篮板球的动作分析出发,从如何抢进攻和防守的篮板球,以及得球后如何发动进攻两方面论述了篮板球的控制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23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看中国队攻防能力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3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队的技术统计与分析,对个人的攻防能力和全队的攻防特点,及全队攻防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中国队在防守和进攻能力上均有比较强的实力,且攻防能力均衡。全队进攻方面的特点表现为内外线进攻平衡、高命中率、空中优势明显、防守方面表现为内线优于外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篮板球是获得球权、发动快攻和二次进攻、使球队取胜的关键因素。结合中学篮球运动队篮球训练与比赛中的篮板球问题,对篮板球的技术与战术进行了分析,从加强中学生篮板球拼抢能力的培养入手,提出培养学生拼抢防守篮板球的能力必须从防守意识、身体对抗能力抢位挡人、掌握篮板球反弹规律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篮球比赛中数量与质量及其关系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篮球比赛中,一次投篮的出现不是一次进攻的结束,一场比赛双方投篮次数不一定相等,但攻防次数基本相等。每一次进攻得分和每一次防守的失分并不相等,所以攻防质量不仅包括攻防成功率,还包括得失分的多少。提高质量不一定就会减少数量。为了获得好的投篮机会,在对手还没有形成阵地防守前就发动快攻不仅使进攻成功率提高,增加得分,而且使攻防次数也增加了;攻击性的整体防守可能使对手失误而缩短防守时间,减少失分,从而使比赛攻防次数增加了。这都说明了提高质量的同时不但没有减少数量反而增加了数量,所以数量与质量不是一时简单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