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因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从而营造生机盎然、轻松愉快、精彩多姿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而需要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在信息社会中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的支持和协调各种学习和生活活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情境在教学过程的作用,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信息技术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4.
杨玉真 《内江科技》2011,32(9):203-203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新理念,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多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继续学习和信息化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拓宽了知识视野,共享了生活资源,成为我们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本文将对电子信息技术作用于各个领域的特点,通过笔者在学习生活中的体会以及借鉴相关文献,认知电子信息技术的概念,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在影响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至关重要。我们要不断更新小学信息教学内容,改革信息课程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联系,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帮手。  相似文献   

7.
引言:在人类进入21世纪伊始,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大潮,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善于利用信息、利用技术就能够开发出受社会认可,被社会接受的产品。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被列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之一,顺应了知识经济到来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新世纪的技术人才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操作能力,不仅是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培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有力的智力辅助工具,使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所了解。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电脑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掌握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技离不开电脑,毕业之后参加工作也离不开电脑,如果在校期间能够打下一定的基础,会一生受用。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几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课教学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也要联系学习、工作、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9.
王千 《知识窗》2020,(2):13-1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深度学习可以建构知识之间的关联,实现信息的整合,让学生学会分析,深层次剖析知识,把握知识的真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聂明丽 《科教文汇》2011,(33):88-88,208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也得到体现。目前我国已经在不同年龄教育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分析,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殷建艳 《科教文汇》2007,(6S):100-100
本文从几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课教学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也要联系学习、工作、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及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知识与技能,探索与操作很好的结合起来,成为学生热烈追捧的课程。信息技术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更要在课程中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燕尾服,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和网络不仅成为教师学习提高的途径.也是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倡导素质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教改课题.  相似文献   

14.
卢若锟 《科教文汇》2020,(13):129-130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自身知识体系的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实际课堂中如何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把握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程度,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贾荷花 《科教文汇》2010,(20):143-143,170
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以后就业打下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大部分同学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远比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要高。而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大容量、高速度、智能化,这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学习信息技术不可避免要利用到大量的信息,而学生们所接触到最多的信息就是他们正在学习的课程,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时要把信息技术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他们巩固知识、整合知识和创新知识。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英语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越来越被英语教学工作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16.
殷春英 《今日科苑》2009,(20):237-237
“信息化自主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在“建构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作者在多年的大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证明:强调信息化自主学习,对于扩展学生知识的广度、挖掘知识的深度、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亮 《科学中国人》2014,(2S):58-58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冯金霞 《科教文汇》2008,(29):85-85
针对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在这时期的思想、行为的转变,授课和课后教育都要着重于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知识的教授要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以任务式教育为辅,以交谈式启发为指引,使学生全心投入学习,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走出观念误区普及信息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科学技术决定经济的发展水平。只要知识鸿沟存在,就难以避免不同人群之间生活水平上的不平等。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切地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知识的迫切性。 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学习一般的知识,还应当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既是人们从事各种工作不可缺少的现代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新教材的使用以及多媒体网络教室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的效率不高,真正掌握的知识不多。探其原因,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太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学习信息技术没有好的心态和方法,遇到比较复杂的知识就轻易选择放弃,学习效率低下,这使得高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起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应具备的良好心态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从进取心、敬畏心和实践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