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与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研究农业发展战略。对于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平原、沿海、山区资源各异,发展战略也各不相同。本文拟在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战略上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内蒙古扎赉特旗绰尔河河谷平原农业灌溉区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源量进行评价概述,为宜井灌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做到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合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赵健刚 《今日科苑》2009,(23):103-104
河南省清丰县是一个平原农业县,农业一直是全县的传统支柱产业,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工业基础薄弱的"软肋"对全县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实际提出了"以工兴县"的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农业在流域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结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广大科技人员几年来的实践,就该区农业综合发展的优势、劣势及对策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研究长江,开发长江,对于振兴我国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半山区如何有效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域辽阔,物产富饶,平原面积广阔,这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因此农业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对于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半山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很多的限制条件,由于半山区特殊的地貌形态和地理位置,使半山区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变得困难很多。着重论述半山区的农业机械新技术如何推广,从而实现半山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研究通过探讨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构成和使命任务,分析我国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面临的挑战,以及世界农业科技强国建设农业战略科技力量的经验等,提出了强化我国农业科技战略力量的战略路径。研究认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是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中坚力量”作用和引领作用的机构和组织,在承担任务、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创新水平、事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原创性、颠覆性、长远性、基础性、系统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由涉农国家实验室和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高水平科研机构,研究型农业大学和涉农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及农业和涉农科技领军企业构成;以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提高农业科技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使命担当。同时,研究提出从四个方面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坚持“四个面向”科学布局国家农业战略科技任务,培育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四大主体”,推进“改革攻坚”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及建设农业战略人才力量“四支队伍”。  相似文献   

7.
广东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对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化解"三农"问题,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广东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分别提出新形势下提高广东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京津平原系指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廊坊地区的平原部分,属华北平原的北部。面积约23040平方公里,占京、津、廊坊总土地面积的66.95%。这里人口稠密,开发悠久,农业生产有较好基础。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深入认识本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土地生产潜力,为京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改善城市供应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两湖”平原(湖北省江汉平原和湖南省洞庭湖平原)经济区增长极理论研究和必要性分析,提出了建立“两湖”平源经济区增长极发展原则、思路、目标和战略等总体构想,以及在区域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圣俊 《资源科学》1990,12(4):6-11
农业发展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历史。近20年来,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注重发展农业,而且越来越注意农业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海南建省办特区,农业经济在海南的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发展战略及其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振兴海南农业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藏林芝地区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农业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虽占全自治区的10%左右,但从农业气候资源状况与潜力看,该区农业发展将对全自治区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对林芝地区农业北京的简要论述基础上,重点对该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5个战略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它们是粮食发展战略、玉米种植发展战略、作物结构调整战略、多熟种植发展战略及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五常作为我国东北平原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因有些年份气候干旱,水田没有足够的降水,造成水资源利用不够合理,对灌区及下游生态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五常灌区建设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制定了相应措施规划设计五常灌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基于此对加强五常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南是农业大省,新型农村建设也发展较快,笔者选取豫北地区的濮阳市与新乡市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濮阳县的多个农村社区进行走访研究。调查显示,濮阳县的农村社区建设并不如计划的那样顺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种种问题,资金因素和农民态度是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严重制约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开展。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年)及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开展数据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分析广东省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并提出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对农业基础研究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我区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所面临的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紧紧抓拄西部大开发这一难得机遇,结合我区当前实际提出必须通过采取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力度,以及合理调整农村劳动力战略措施,才能进一步加快我区农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有害成分含量过高是目前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河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较好,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形成了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农业生产体系.交通便利,农产品交流市场活跃,无公害农产品品种多,规摸大,市场占有率高.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差别大,山区、丘陵和平原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不同,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培育绿色农业龙头企业、做好做大市场、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及强化农业行政执法是河北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建设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部分,水利建设发展任务艰巨.研究深化我国水利建设发展战略,有利于改良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本文从发展水利建设意义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以便交流.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县域单元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09,31(5):853-859
基于全国2014个县域农业统计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中国农业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299个,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胶东半岛与冀鲁豫低洼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淮平原东部、福建西部,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低值县(市)数201个,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大部地区、川滇高原、黔桂岩溶地区、秦巴山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西部、桂南滇西地区,以及藏南部分地区。土地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197个,集中分布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低值县(市)数277个,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大部、秦岭大巴山区和黔贵高原等地区。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1991年~2003年系列地下水资源潜力及供需分析,浅层地下水总体处于采补平衡状态,但黄河沿岸及中东部平原古河道带尚有54.95×108m3/a潜力,而在山前平原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地下水超采27.83×108m3/a;深层地下水除豫北平原、鲁北平原部分地区尚有一定潜力外基本处于严重超采,总超采量12.44×108m3/a;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但在短期内可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利用南水北调的契机涵养水源是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已经列为稳定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战略任务。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发展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主要是气象学界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灾害和气候变化情景下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