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效率为研究对象,基于两大产业互动作用展开研究,分析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因素,建立互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DEA作为互动效率的评价方法,并构建相应评价模型;以我国30省市及细分行业截面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效率现状、特征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两大产业关联、改善产业资源投入结构、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业管理水平和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将生产性服务业区分为创造型和保障型两种类型,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造型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创新博弈,与保障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包创新博弈进行理论推演。通过构建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模型,采用2004-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对比)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创新状况进行了测度及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比例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造型生产性服务业所进行的协同研发创新对于提升其协同度水平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垂直联系模型(CPVL模型),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制造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亦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学—产业—政府非线性网状创新的三螺旋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问卷调查,对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导三种类型,政府、大学、企业分别在以各自为主导的创新网络中起到资源配置和支撑作用,其他两类主体协同参与创新,而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中主要发挥结构洞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不仅直接关乎能否更好地享受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还对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将公众科学素养引入到科技服务业中,利用四螺旋理论构建面向科技服务业的“政府—大学—产业—公众”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型。阐述了模型中政府、大学、产业、公众与科技服务业中各要素之间的契合、互动、演进过程,并从供需角度分析模型的动力机制,为提高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10—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采用系统GMM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驱动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呈现区域不平衡特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越高,越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分项来看,创新群落对产业协同集聚负向作用显著,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效应不显著,创新能力对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9,(2):56-60
通过构建三螺旋强度模型,采用随机前沿方法,运用2011~2015年我国大陆29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大学—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大学—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效率持续稳定上升,但两极分化和区域异质性明显,除湖北、湖南两省外的其他中部省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中部坍塌现象;研发人力和物资投入共同构成协同创新的双核驱动力量,但研发人力资本驱动作用远大于研发物质资本,成为大学—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效率的重要驱动力;三螺旋强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对大学—企业—政府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空间格局特征尚未根本改善,存在某种程度的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9.
科技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是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从影响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因素入手,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将16个指标分为3个子系统,对2005—2015年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时间区间内,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协同程度较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SCI、SSCI以及AHCI论文数据,利用三螺旋算法对全球城市上海和东京在大学—产业—政府协同创新中的关联紧密度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上海和东京两个城市的三螺旋模型均以大学—政府的合作为主导;而东京的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强度较上海更为紧密。通过比较发现,上海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官产学协同创新体系,但由于产业的参与不够积极活跃,影响了三螺旋系统协同效应的发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促进上海三螺旋模型的持久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大明  原毅军  郭然 《科研管理》2022,43(5):154-163
    协同创新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协同创新系统中,由空间溢出视角出发,讨论了不同协同创新系统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而以中国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水平,由此构建面板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各协同创新系统均对区域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政府-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系数更大;(2)基于空间溢出的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带动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该溢出效应呈距离衰减特征;(3)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和珠三角已形成都市圈效应,是空间溢出重要途径。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推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冯楚建  蒋艳辉 《科研管理》2014,35(11):84-91
由Etzkowitz和laydesdorff提出的三重螺旋创新系统模型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基础理论,由于缺少对社会创新的重要角色——"用户"的关注而迫切需要改进。本文以"在线社会网络"这一"用户"聚集的平台为基础,以嵌入式方法在三重螺旋模型中引入"在线社会网络"要素,阐述了引入"在线社会网络"的三重螺旋模型的运行过程与机制,并提出了引入"在线社会网络"的三重螺旋创新计量算法,实现了创新理论中"用户"角色的明确界定与计量。  相似文献   

13.
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高康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66-1975
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分析路径,基于2007-2016年我国31个分省面板数据,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本地效应及溢出效应,并对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衰减边界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均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溢效应,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涓滴效应”,但这种外溢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溢出效应在1000公里内较高,1000公里外则出现衰减;产业协同集聚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创新效率提升,通过与研发人员的互动,还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正溢出效应。文章一方面描述了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为实现通过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结构调整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产业,科学地对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对于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由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2个一级指标以及下属各项相应的二级三级指标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并依此对全国30个区域2006年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得出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与科技人才集聚形成正向的交互效应,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人才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则显著为负,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人才集聚的对数值超过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正,低于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则对区域创新起着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本文从情报工程的视角探讨政、产、研和以科技服务为主的第四股力量共同构成的四螺旋模 型下的协同创新信息平台建设思路,以期促进协同创新并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方法/过程】在辨析情报工程特 点和协同创新要求的基础上,本文阐明第四螺旋的内涵,提出四螺旋协同创新信息平台的定位、建设运营原则与功 能模块设计,着重分析如何将情报工程的理念方法从数据资源、信息技术与软件工具、专家智慧、系统网络等方面 贯穿到平台建设中。【结果/结论】四螺旋模型是比三螺旋模型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协同创新方式,基于此的信息平台 将促进四螺旋各创新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本文提出了建设思路和框架方案。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三螺旋研究的理论前沿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源于区域创新实践,揭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持续创新的本质,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区域增长新模式和新动力机制的探索。我国三螺旋理论研究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基本上完成了前期引进和吸收工作。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三螺旋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说明中国式三螺旋研究迫在眉睫,这将是今后十年我们的努力方向和主要任务。相信三螺旋将成为我国取得区域创新理论与实践突破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可以通过知识重组进行协同创新,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如企业的知识基础存量、企业之间知识转移能力、知识的复杂性、企业的创新动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的协同程度等,据此分析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构建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技术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利用1995-2015年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2015年,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子系统向有序发展演化,有序度呈上升趋势,技术创新子系统与间接金融子系统的协同度高于其与直接金融子系统的有序度,据此文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系统可分为产品创新系统和工艺创新系统。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系统设计为由以创新绩效为表征的状态子系统和以创新资源协同为度量方法的行为子系统构成的二象系统。分析了技术创新系统子系统的二象特征,构建了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度模型,采用1995-2008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科技活动数据,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协同度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其中,提升工艺创新资源协同水平将成为未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