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梦鸽  陈晨 《情报杂志》2023,(4):35-41+139
[研究目的]加拿大“情报-诉讼证据”转化模式是为应对情报信息秘密性与诉讼证据公开性的固有冲突而设,对其发展沿革及历史经验进行探究,有利于完善、解决我国情报信息与诉讼证据转化问题,保障国家安全与公民权利。[研究方法]通过网络调研法,梳理加拿大“情报-诉讼证据”转化问题的发展沿革、实践进路、总结出情报信息转化过程中的措施以及对我国应对情报信息转化的可资借鉴之处。[研究结论]加拿大“情报-诉讼证据”转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民对权利保障以及国家机构对情报信息保护的需求。我国应当积极借鉴经验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报信息披露规则、完善的情报信息庭前开示程序、提升检察机关监督建议权效用等缓解“情报信息”与“公民权利”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对公益诉讼的可诉性、正当性以及可行性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指出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迫切要求,且法学界对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一致认同.文章分析了在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的争议,主要对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以及相关制度构建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杨涛 《大众科技》2004,(12):37-38
证据在法律诉讼案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证据的出现对证据的取得、确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即从计算机证据出发,探讨电子证据在我国法律体系的认定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韩向海 《今日科苑》2009,(11):182-182
民事诉讼证明,是指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照法律规定运用证据确定案件事实与权利义务归属的诉讼活动。如果以不同的诉讼构成阶段来划分,包括审前准备程序中的证明与开庭审理中的证明。证据固定是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证明活动的关键部分,也是民事诉讼准备程序中证明的结果,对当事人的权利保障和诉讼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韩向海 《金秋科苑》2009,(11):182-182
民事诉讼证明,是指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照法律规定运用证据确定案件事实与权利义务归属的诉讼活动。如果以不同的诉讼构成阶段来划分,包括审前准备程序中的证明与开庭审理中的证明。证据固定是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证明活动的关键部分,也是民事诉讼准备程序中证明的结果,对当事人的权利保障和诉讼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子邮件(E-mail)成为人们互通往来的一种常用方式。其作为一项全新的证据类型,未被明确纳入我国的诉讼证据法律制度中。顺应立法与司法实践的需要,我国应尽快明确电子邮件的证据属性,使其发挥应有的法律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专利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范围而言,突出的法律问题在于针对专利申请人提出的复审请求和任何单位和个人提出的无效宣告请求,厘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救济与人民法院的诉讼救济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对专利复审委员  相似文献   

8.
延伸检察工作触角,拓展检察机关服务社会管理的途径,是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在执法办案、强化诉讼活动法律监督过程中,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拓展服务领域和途径,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一系列创新和探索。为适应新的形势,近年来,我院按照上级检察机关的要求,紧密结合本院实际,注重以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不断延伸和拓展检察机关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触角,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栾春娟  罗海山 《现代情报》2011,31(7):121-125
运用引文分析方法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诉讼法学研究文献及其引文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结果显示,陈光中、陈瑞华、江伟、张卫平、王亚新、樊崇义、龙宗智、宋英辉、何家弘、陈卫东、左卫民等学者是该学科影响较大的核心人物;文献共被引分析结果显示,高被引文献主要是译著、著作和教材等;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等词外,举证责任、诉讼程序、人权保障、证明标准、公益诉讼、证明责任、检察机关、司法审查、司法公正、证据、简易程序、证据规则等成为该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领域。为提高诉讼法学研究论文的质量,建议研究者应加强对诉讼法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论文引用。  相似文献   

10.
有一句告诫诉讼律师的谚语:"找一个专家支持你的委托人,然后,确保‘守门人’听完他的故事。"然而,作为优秀的"守门人",一个审查认定证据的法官,无疑应该睁大双眼,看清鉴定机构和专家的独立性,竖起耳朵耐心听完他的全部证据。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证据开示,又称证据展示、证据发现,是指控辩双方在庭审前相互交换证据、意见的一项制度,它是发端于英美当事人主义对抗制的刑事诉讼。《布莱克法律辞典》称,在审判制度中,“证据开示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其核心要求是,在辩护方提出合理申请的情况下,法庭可以要求指控方在审判前允许辩护方查阅或得到其掌握的证据材料;同时,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法庭也可以要求辩护方将其准备在审判中提出的证据材料向指控方予以公开。一、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的范围关于证据开示的范围,首先需要讨论的是证据开示的双向性原理问题。我国近年来在有关证据开示问  相似文献   

12.
张敏 《百科知识》2023,(3):29-31
<正>从目前来看,我国有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定明显滞后于实际:原告主体范围狭窄;法律对环保组织的原告资格限定十分严苛;适格主体间起诉顺位不明确等。对此,本文探讨了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赋予自然人原告资格的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修改立法、设置诉前程序等建议,以进一步提高环境侵权纠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顾名思义,有公则有私。据记载,公益诉讼最早见于罗马法之中,私益诉讼与其相对应。私益诉讼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而公益诉讼则保护的是公共利益。“为保护公益之目的而为的诉讼,  相似文献   

13.
药品专利法律制度因其伦理性价值取向获得了一定的正当性基础,它体现了法律制度在现实条件下的实然性选择.对药品专利权与社会需求矛盾所引发药品专利保护合理定位的思考,应当放在法的应然与实然的不同层面,并通过最终的伦理应然性考量得以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基本的刑事司法政策.检察机关应积极探索,正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才能更好地实施和执行法律.理解宽严相济必须把握好尺度,把握的尺度标准就是法律规定的界限,法律和政策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要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各个诉讼环节得到深入贯彻实施,首要的是要正确理解该刑事政策的含义与原则,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然后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检察工作.  相似文献   

15.
网络是人们检索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这就必然导致在专利实质审查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网络证据的使用问题。由于网络证据内容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时间难以准确确定,证据容易消失,专利实质审查中如何判断网络证据的效力一直是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将通过两个实际案例对网络证据作为现有技术在专利实质审查中的使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也层出不穷。现有的指纹、DNA比对已经让很多犯罪分子有了针对性,他们在作案时并没有留下指纹,作案后将作案工具销毁,这使得侦破案件越来越难。而在侦查和诉讼的过程中,足迹鉴定这一技术性难题一直在制约着个体识别技术的发展。本文针对从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证据运用比较密集的侦查阶段,探讨了足迹鉴定对于侦查过程中证据的作用,足迹在案件中的运用以及其证据价值,它们在刑事侦查和审判过程中不同价值体现在使用不同鉴定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反垄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垄断法》的颁布实施为落实反垄断制度,保障反垄断机制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通过分析反垄断诉讼制度的定义、性质及基本原则,就反垄断诉讼制度实施的意义进行探讨,最后从反垄断诉讼的管辖、主体、责任形式及反垄断行政裁决的司法审查、反垄断诉讼的执行等方面对我国反垄断诉讼制度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反垄断诉讼法律体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测谎仪在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还存在诸多争议。从测谎结论的理论及形成过程、证据属性角度、实践及负面效应角度的分析来看,目前在我国,测谎结论不宜作为诉讼证据使用。  相似文献   

19.
齐玉苓案从形式上揭开了宪法“司法化”的序幕。最高人民法院选择该案作为“突破口”使宪法“司法化”是中国现行体制下的一种明智的选择,但其后果却可能削弱宪法制约国家权力的核心功能,冲淡基本权利的公法性。以司法解释将受教育权扩充到民事权利中也可以解决该案的纠纷。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传统之下,通过立法活动,设立全国人大之下的专门委员会,建立专门机关违宪审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的宪法诉讼制度是较为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专利权无效宣告和专利侵权诉讼过程,主要是诉讼双方通过举证以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证据多种多样,举出证据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笔者在此仅对其中常用的出版物公开和方法专利权的举证责任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