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当前,我国经济面对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和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指出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这抓住了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转型升级的要害。那么,怎样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根本上看,要靠全面深化改革。一、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意义。对象株洲市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来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尤其重要。通过总结株洲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成就和分析株洲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的喜与忧,探索了株洲市科技驱动产业振兴的成功模式,并进一步寻求科技驱动产业振兴战略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压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滞后,迫切要求深化资源环境体制改革,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建立环保特区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原则,实现绿色增长、绿色复苏的重大战略举措.从各方面看,海南具备建立环保特区的基础.能够为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次高增长状态,内需不足、物价不稳、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加之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出路,循环经济成为科学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现实的梳理和分析,探求我国向循环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19)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朝着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学研成为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集约型经济发展下,农村的区域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发展机制体系不健全、转型难度大等。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区域发展迫切要求转变发展模式,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构建产学研的发展机制。本文以农村区域发展为例,提出了推进产学研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锦明 《未来与发展》2013,(3):21-24,17
我国城市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在技术、能源、产业和社会方面向低碳化转型。向低碳转型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制度创新是促进我国城市向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我国必须进行非正式制度创新,即对价值观和发展理念进行创新;要选择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正式制度;要协同正式制度创新和非正式制度创新,创新城市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综述,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从经济活动基础、科技创新驱动、资源与环境约束等方面构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地区进行排序、分类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以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首先,以鞍山市为例,分析了地方工业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发展创新实践过程,受到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协作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从理论上分析研究创新驱动战略模式,从"创新要素驱动、创新需求驱动、协同创新驱动"3个不同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三维框架模型。最后,提出了依据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地方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与建议,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核心要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0.
徐慧超  赵彦云 《科学学研究》2023,(11):1967-1979
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主体驱动,反映了新技术革命深入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效果。根据数字化转型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要素及发展模式变化,从数字化要素配置和数字化创新发展两方面进行量化解析,发现我国数字化转型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利用CES生产函数理论创新应用,通过回归、NCA和QCA等模型方法,实证了数字化转型对经济发展的决定影响。发现数字化转型对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数据要素的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有要素配置驱动型、资本-治理驱动型、数据-治理驱动型三类充分性组合路径。我国虽拥有一定的数字化转型红利,但数据投入较低,未能实现数字化转型对高水平经济发展的路径,数字化转型国际竞争力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并且在我国已刻不容缓。本文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受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投入、消费等五个因素影响;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就必须从调整以上五个影响因素入手,着力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加快政企管理创新、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要素投入效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2.
把内生增长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理思想与方法结合起来,提出共生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科技、人力资本、劳动力、固定资本等因素的关系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建立起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模型,并利用DEA方法测算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从而对1978-2007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对2011-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些主要指标进行优化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发展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是实体经济走出困局的必然选择。大科学装置在区域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选取长三角作为典型地区分析大科学装置优化布局和共建共享的思路,引出装置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的数学化研究,通过经济建模探讨经济发展和学科交叉的困局与出路,进而利用模型推导演绎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和分类应用产生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大科学装置应加强分类避免重复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科技和经济一体化联动发展及协同创新需要不断激发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非同类运行主体的活力,最终形成有效合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转型,对国内发展和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营销创新可为突破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面对经济转型下的新要求,我国企业应该如何转变,如何开展营销创新,论文提出了一些可供企业选择的营销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幕僚传统,但现代意义上民间智库则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重大变化,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民间智库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创新驱动的强大助推力量,民间智库既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民间智库发展的政策环境,按照研究能力标准而非体制标准评价民间智库,促进民间智库更好服务于创新驱动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6.
修正资源错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协同集聚是改善资源错配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从外部性视角构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20年中国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PSM-DID模型,理论与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资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借助数字技术功能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产生倒“U”型“本地-邻地”空间作用。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数字技术外部性对资源错配的修正作用越来越强。本文还发现:区域一体化战略通过提高区域间数字技术扩散强度会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在数字技术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下能够修正资源错配这一重要结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7-2016中国工业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系统GMM和动态门槛模型,验证了直接管制型、经济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等环境规制工具对不同地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地区,各种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东部地区而言,经济激励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一阶滞后效应和双门槛效应,直接管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对中部地区而言,直接管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一阶滞后效应和单门槛效应,经济激励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对西部地区而言,直接管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一阶滞后效应和双门槛效应,经济激励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也不显著。同时,公众参与对各地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康瑾  陈凯华 《科研管理》2021,42(4):1-10
数字化时代,数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到创新发展经济体系中,改变了原有的要素构成和主体关系,急需健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并从“围绕数字自身创新发展形成的经济体系(Ⅰ型)”和“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数字化(Ⅱ型)”两个相互融合增值的体系出发,来界定和理解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内涵。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不断升级突破、知识生产方式不断优化、创新要素关系不断增强、创新主体边界不断扩大、制度和条件不断完善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演化提供了动力支撑。最后,本文在数字化背景下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发展经济理论,指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通过投入创新数字化、产品创新数字化、工艺创新数字化、市场创新数字化、组织创新数字化等五类渠道实现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需要知识产权政策动态调整。以韩国为案例,从经济基础、支撑要素、参与主体三个维度,研究其知识产权政策调整的基础、动力和内容。研究发现:对应一个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选择有所不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知识产权保护将必然走向强化,严格的知识产权政策将逐渐成为趋势;不仅要看到知识产权政策对促进创新的作用,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在改变一国的知识产权政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假设建立了经济增长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的单因素影响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纳入同一分析框架,验证两者共同作用对就业弹性影响的显著性,采用1991-2007中国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弹性不存在明显促进关系,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显著,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对就业弹性有显著影响。结论认为,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