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选取《广州日报》对其从1992年到2001年的10年间的科学传播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其科学报道总量呈上升趋势,科学报道深度也在逐年加深;其中,医学/卫生类的科学报道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各类的报道,科学报道内容中科学知识的含量远高于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SCI/SSCI收录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成功举措,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树立品牌提供可行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揭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有效做法。【结果】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要实现国际传播能力的整体提升,须从围绕学科热点组稿约稿、善于运用新媒体、突出中国特色报道重点等方面入手,借助国际出版平台或构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联盟对外传播。【结论】 有效、精准的国际传播力提升措施,对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及品牌的树立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1915年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新闻是其科学传播的重要形式。为顺应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科学》在19卷第1期上发表社论《科学今后之动向》,宣告它的正式改版。改版后,《科学》中的科学新闻变化颇多:科学新闻数量增多、比重上升;科学新闻来源更加广泛;科学新闻始设分类专栏;逐渐由科普文章蜕变为科学新闻;科学新闻通俗性有了一定改善。而且,《科学》开始凸显出自身的特色:报道涉及学科范围广泛;科学家成为报道主角之一;重视对国内科学传播活动的报道;题材内容兼容并蓄,雅俗能赏;语言客观准确、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5.
顾昕  郭凤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53-1160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有效的科学传播。传统的科学传播是“赤字模式”,旨在通过科普以填补公众在科学知识上的赤字。这种模式割裂了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对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要求高而时效性要求低,缺少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这种传播模式的缺陷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中显露出来:科学家对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传播的相对忽视,影响了科学界对政府和大众决策所需知识的供给;在有限的科学传播中,科学用语与社会语言的隔阂,引发了大众对疫情风险的误解。因此,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科学传播从赤字模式向对话模式和知识共同生产模式转型,融合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在传播中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差异,实现及时和有效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英国议会科学和技术委员会针对英国的科学传播机构开展了科学传播质询,旨在对英国未来的科学传播提供指导建议。在英国科学协会提供的书面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未来科学传播的期待,并且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英国科学协会认为科学传播的目的是让公众真正地参与科学,所以科学传播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实际上,除了美国出版过《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英国也曾于2009年出版过《面向所有人的科学——21世纪初英国  相似文献   

7.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建模中的系统科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知识管理系统建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系统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引入知识管理系统建模研究,以其为方法论指导,提出了知识管理系统建模的若干策略与原则。  相似文献   

8.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9.
谢彦 《科教文汇》2008,(1):102-102
科学传播不仅满足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而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科学传播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传播的特点,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科学传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科学传播作为负载意义的"文本",是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系统;语境分析方法论给人们的启示是:当代科学传播需从"缺失模型"转向"语境模型"。这种转向不仅拓宽了科学传播的研究路径,而且还可能对科学传播研究的松散状态起到学科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生活中,现代科技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紧密相联,而二者的交融本身又萌发、推进生活产生了新内容。科学创意不需要、也需要传播;科学创意是科学发现的前奏,科学创意传播有助于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南方都市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整合各种资源,努力探索科学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加强科学报道、打造科学杂志、举办科学讲坛上,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曹为刚  倪美玉 《大众科技》2009,(9):31-32,16
讨论在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下以PDA作为一个数据接口实现了陀螺寻北仪和全站仪之间接口通信,并将PDA采集到的陀螺寻北仪定向数据和全站仪测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得到贯通测量定向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为夯实科学普及之翼,顺应世界科学中心科普资源整合、公开、开放性的发展趋势,北京科学中心科学传播体系建设将优化、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普资源,通过关联周边、辐射周边、融进周边,实现科普的普惠性发展需求,让科学普及全方位渗入城市创新和公共生活。本文从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政策支撑、科普的新形势和发展需求着手,分析了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结合国内科普场地的调研,从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等方面对科学传播体系建设思路给予详细阐述;并从北京科学中心建设实际出发,对如何夯实北京科学中心传播体系的核心、如何推进区域科普场地协同发展、如何强化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辐射和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传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我参加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的科学传播交流访问团,赴澳大利亚访问了有关公众科技传播组织,就澳大利亚科学传播有关情况特别是科学家媒体传播能力培训工作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并参观了悉尼市动力博物馆(PowerHouse Musume)。在访问中,我感受到澳大利亚在科学传播和科普场馆方面有许多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一、高度重视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据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公众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分别是电视、报纸和广FORUM  相似文献   

16.
科研人员对科学有着较其他群体而言更为深入的理解,是科学传播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主体。科学资助机构作为科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续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从而加强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文章调查了国外一些主要科学资助机构在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学资助机构的定位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18,(4):5-5
《科学中国人》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高级科普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促进学术交流,传播文化知识,以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为己任,为科教界人士提供服务"为宗旨,报道权威,思想深邃,风格严谨,深得社会各界高级知识分子的关注,在两院院士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很大的影响。本刊先后报道了吴孟超、袁隆平、张存浩、王小谟、孙家栋、王德民、杜祥琬、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科学逐渐取代缺失模型成为了主流的科学传播模式,要想在国民科学素养上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英国科学协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它在英国起着全国科协的作用,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与社会是英国科学协会的发展宗旨。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科学协会的发展概貌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英国科学协会的经验就加强我国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欧洲大部分国家在科学传播方面的努力和关注度正在上升,面向青少年人群的科学传播尤为如此;政府发起的旨在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交流的活动很多,非政府参与者发起的活动数量也在增加;大学、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专业机构和私人组织在科技传播中发挥主要作用;传播形式不断更新,新参与科技传播的人员也在增多。对欧洲部分国家公众科技传播活动的基本趋势、特点和地区差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陈鹏  张林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395-1402
文章以近年来国内科学传播热点事件为案例,从议题变迁的角度梳理了事件在科学传播上的基本路径及产生的社会背景,提出恰恰是所处传播链条上各主要环节的封闭性等原因,导致公众"不理解"科学以及当下科学传播的无序状态。文章同时从搭建交流平台、营建社会信任以及媒体转型3方面,对互联网时代媒体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在科学传播中继续发挥主导性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