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针对分布式能源在智能电网环境发展应用进行相关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我国分布式能源的类型,发展特点以及分布式能源在电网发电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然后对智能电网建设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从国内实际运用角度出发,分析了智能电网的特点。最后针对智能电网环境下分布式能源发展方式进行了探讨,着重从新能源电网的统一建设、微网的构建、农村分布式发电综合系统的构建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本文所体现的理论研究能够为实践运用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由于靠近用户侧直接供能且便于实现多能互补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将分布式能源发电以智能微网形式接入到电网中并网运行,与电网互为支撑,是发挥分布式能源效能的最有效方式。文章介绍了智能微网的概念,阐述了智能微网在分布式能源接入中的作用,分析了智能微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分布式能源接入的智能微网关键技术及挑战,绘制了智能微网的技术成熟度蛛网图和产业化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3.
智能电网是集分布式发电机、储能装置、控制装置和负载于一体,将分布式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既能与电网连接,又能在主电网故障的情况下独立运行。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风力发电机、光伏电池等分布式电源受天气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不确定性较大。在分析分布式电源潮流特性时,应考虑其随机性,传统的潮流计算方法不适合智能电网。因此,研究一种适用于智能电网的随机潮流计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智能电网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电网,再通过电力市场来促进绿色能源的高效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碰到了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机遇有电能的高效可靠质量保证体系、交易主体的多样化、智能交易平台的全面信息化。同时由于绿色能源和节能调度的需要,分析大规模分布式绿色能源电网、大容量间歇性的绿色能源和广域互联电力系统对电力市场的挑战,为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力市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直接向用户供能,剩余电能通过智能微网并入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便于实现冷、热、电等多种能源的互补利用,满足用户的多种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来二三十年,将是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和能源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文章着重讨论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在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变中的意义、作用和发展潜力;分析其技术发展状况和未来新技术发展的前景;探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技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发展路线图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有利于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与保障措施,提出若干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南方电网"十二五"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突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绿色电网",并要求"支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做好新能源发展规划,加快解决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综合供能系统有效接入电网问题"。云南电网公司响应国家发展智能电网的政策号召及南方电网"打造绿色电网"工作要求,立项开展了多级智能微网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力设备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已成为当今电力系统发展和变革的新方向。智能电网的发展对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以及更好适应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智能电网的特点,并阐述当前智能电网发展情况,重点分析当前智能电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存在问题,对智能电网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系统中适用性条件。  相似文献   

8.
由于智能电网具有灵活、安全、友好、清洁以及经济的特点,因此,逐渐成为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目前智能电网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非常中药店意义。因此,本文从智能电网的概念以及特点出发,分析了智能电网目前的国外研究现状以及国内的研究现状。并重点介绍了智能电网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前景:基于MAS的分布协调与自适应智能电网控制;分布式能源的系统集成智能电网构架;快速仿真决策智能电网技术以及基于知识的综合决策支持的智能电网系统。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虹 《中国科技信息》2014,(17):143-144
电力行业是我国工业发展中一项极为关键的能源;随着西方国家先进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获得显著实践成效,国内供电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启发,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与实践,智能电网现已在国内多数区域中得到有效使用,对国内电力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首先论述了智能电网的含义及其实践优点,其次对智能电网继电保护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25)
近年来,随着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建设日益重视,在此基础上,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得到不断发展,电网系统也逐渐走向智能化及微网化,本文主要讨论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智能微网,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及智能微网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现阶段分布式能源的特点进行阐述,提出分布式能源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针对分布式能源发电的缺点,建议通过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控制措施以及基于多代理的控制措施实现有效应用控制,解决新型农村电网中分布式能源应用存在的问题,促进分布式能源应用有效性的提高,推动新型农村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微网概念,同时阐述了智能微网在分布式能源接入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智能微网在分布式能源接入中的挑战,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供电系统的节能、环保、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电网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现如今,智能电网关系着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于它的高响应速度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各种要求。因此。智能电网已经是各个国家电力工业应对未来挑战的共同选择,同时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新方向。而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装备之一的智能电表,在智能电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对于加快电网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互动化具有很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从智能电表的相关概念、特性功能上,探讨智能电表在能效监控和管理、优化分布式能源配置、用户能量管理、提供故障分析依据、智能化需求管理、促进智能用电新技术新发展这几个方面阐述智能电表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发展下的我国智能电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力发展的新趋势。奥巴马的能源新政使"智能电网"和"智慧能源"成为全球能源界热议的焦点,我国也在大力提倡智能电网建设。与此同时,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还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近些年来,新能源发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应与新能源利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电力系统在新世纪面临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电网利用系数低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等诸多挑战,提出智能电网的概念。从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现状、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和技术框架、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等多个方面,对智能电网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趋向于能源的低碳发展,低碳效益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坚强智能电网对低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内蒙古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对我国能源生产、输送以及消费等环节的影响,探究了坚强智能电网在低碳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炜  孙振权  刘燕 《内江科技》2010,31(12):123-123,129
本文阐述了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总结了智能电网特征及关键技术;给出了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路线;指出了建设智能电网从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到调度等环节,在网络拓扑、通信系统、高级计量体系、需求侧管理、智能调度、电力电子设备、分布式电源接入等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建设智能电网是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个坚强的电网、智能的电网对推动国家经济建设、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以及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智能电网建设,就可在生能源利用,节能降耗,新兴产业及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和特点,并简单介绍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其重要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指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在网络拓扑、通信体系、分布式电源接入、智能调度、防护系统、电力电子设备、计量体系、需求侧管理等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强调发展智能电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能源需求及环境恶化的压力不断增加,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成为保障能源供应并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技术及政策的驱动下,分布式电源作为发展和利用新能源的一种有效形式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开发分布式发电可以充分利用以分布式形式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分布式电源就近并入配电网,可以降低线路损耗,改善电网末端电能质量,缓解用电压力,提高电网抗灾能力。但是分布式电源并入电网会对电网的运行控制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随着分布式电源装机容量的增长,分布式电源逐渐成为了电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将对安全可靠供、用电带来挑战。“用户侧分布式电源与电网互联技术标准研究”课题正是围绕现实需求而展开的标准化专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